春风摇曳河湟谷地,抽出嫩芽的垂柳依偎在湟水河畔,远处几行白鹭依水嬉戏,如此惬意之幕尽收入摄影爱好者张宾的镜头之中。初暖乍寒,张宾和好友们来不及脱下冬装,早早守候在湟水河畔的宁湖湿地。对于重度缺水的高原古城西宁来说,能拍到这成群的水鸟,在过去可不是易事。
(中心广场)
“记得小时候的湟水河,泥沙很多,并不清澈,随着近几年西宁不断治山治水,越来越好的生态环境不仅吸引了鸟类栖息,也给市民提供了更优美的生活环境和休闲场所。”张宾说。
治宁方略,水为大政。自2013年西宁市被国家水利部列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以来,西宁积极破解“水资源短缺、水生态脆弱、水环境质量不高”的难题,通过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在“管水、治水、用水”上做好“大文章”,一座“人水和谐”的水生态文明之城正在高原崛起。
(西川湿地)
“以水为根”守住生态文明底线
“你们必须要把厂区围起来,不然一刮风垃圾全都到河里去了,厂区的垃圾要集中收集处理,不能光挣钱不管生态啊。”一大早天刚亮,西宁市南川东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马占新就来到南川河畔的一家预制板厂亲自监督环境整治。自从当了“河长”之后,马占新每天都要往负责河段附近的社区农村跑好几趟。说起这条从小看到大的南川河,马占新见证了它的“华丽蜕变”。
南川河是西宁人的母亲河——湟水河的支流,河流自南向北穿城而过,南川东路街道办下属的四个社区和四个村庄依河而居。“过去老百姓和沿河作坊的污水和垃圾都往河里倒,一到夏天臭气熏天,我们小的时候嫌河水太脏从来不到河边去玩。”马占新说。
2015年11月,西宁市先行先试“河长制”,按照属地管理、辖区负责、分段包干的原则,马占新成为了首批88名“河长”中的一员,也开启了对南川河中游7公里的“守护之旅”:“一定要把家乡的河治理好。”
“首先我们就是给大家做环保宣传,发动大家一起保护河道环境。”马占新说。在街道办和村干部们的带领下,辖区干部群众多次进入河道清理垃圾。为了形成常态化保护,街道办不仅聘请了32位清扫员,还对农村和沿河工厂的生产生活垃圾进行集中收集处理。随着西宁市南川河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南川河彻底“脱下旧衫着新衣”。
“河道整治后,整条南川河水质都清了,沿河还种植了树木,不仅景观好了,还修建了自行车道和湿地广场,现在村民晨练休闲都去河边,环境这么好,没人再舍得乱扔垃圾了。”马占新说。
“现在,河长制实现了湟水河西宁段干流支流的全覆盖,市县乡镇一把手亲自挂帅,避免了过去多部门多头管理的弊端,把河道整治、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大气污染整治等工程统一指挥统一安排,责任更加明确,更能形成合力,肯下功夫就一定能治理好。”西宁市河道管理所所长蒋志刚说。
治宁方略,水为大政。虽然面对的是资源型重度缺水城市的现实,但是西宁市委市政府就是要打破瓶颈做出“真功夫”。西宁市水务、发改、城建等23个部门共同成立西宁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不仅在全省率先推行“河长制”,也在全省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为根”严守水生态底线。
“我们把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红线,这‘三条红线'纳入政府科学发展综合考核目标,加大监管力度,在严抓管理的同时推进水生态修复保护、水资源优化配置等工程,目标就是让水生态体系完整、水生态环境优美、水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努力创建半干旱高原区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西宁市水务局副局长张进文说。
(西纳川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毛尔茨沟治理后的效果)
“以水为源”构建生态家园新姿色
一道道岭来一条条沟,在距离西宁30公里外的湟中县李家山镇毛尔茨沟村,一层一层的梯田整齐地围系在山腰间,食指长的麦苗和吐绿的云杉装点着山沟里的春色。山还是那座山,可是如今的姿色却与过去大有不同。
“滚死鸟摔死蛇”毛尔茨沟村老村长李广宗口中的这句“俏皮话”形象地道出了过去山里的旧模样。毛尔茨沟村九沟十八湾,植被稀少,干旱少雨,村民吃水靠水窖,麦苗活命靠老天。好不容易盼来场透雨,直上直下的山坡上泥土翻卷直下,冲了道路,毁了庄稼。
“再不改变,这山里人可都要活不下去了”李广宗说。如何改变——因地制宜,靠山吃山。2013年,毛尔茨沟村迎来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推平大山虽然改造着自然,也挑战了老辈人的传统观念。
“刚开始我们要坡改梯的时候,老辈人还很抵触,咋可能啊!改完以后,种田不仅能实现机械化,而且梯田也可以储水固土保肥料,减少了水土流失,管道上山以后,山顶也能浇上水了,现在一亩地的亩产要比过去多一倍呢,老百姓现在都特别高兴。”毛尔茨沟村现任村长李启林说。
尝到甜头的庄稼人对“改变生活”迸发出更大地热情,村里要实施植树造林时,老村长带着村民天不亮就骑着摩托往山里赶,带着工程人员实地勘察,帮着扛树苗拉水管。工程队都住在帐篷里,冬天山过夜特别冷,村上的百姓自发送饭送水送被褥。认识的不认识的,都为了改变大山拧成一股绳。
湟中县水土保持工作站工程师马学凯说,经过三年连续投入,毛尔茨沟村坡改梯1800亩,造林3200亩,3000亩土地实现封禁治理,铺设农林灌溉管道29公里,沟壑里修建骨干坝和石谷坊17座,在防止水土流失的同时,山里的好姿色也让因贫搬走的村民马生新重新回到了家乡。
“如今山里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过去因为吃不饱搬走了,现在回来在梯田里种药材,一年的收入全家人都不愁吃喝了。”离开家乡20年的马生新重新品尝着“乡愁”,心中却不是苦涩,而是满满的幸福。
随着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水保工程的持续推进,全市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1264.93平方公里,治理率达38.08%。湟中县卡阳村凭借优美的自然环境搞起了乡村旅游,大通县利用平整后的土地种植花卉,带动农民增收,西宁市三县的山沟沟重获新生,山里人脱贫的脚步也更加稳健。
(南川河)
“以水为景”还市民“亲水”生活
已经将西宁视为故乡的陆建国老先生,在西宁生活了50多年。回忆起1958年刚来西宁的时候,水边长大的老人却对门前垃圾满堆的南川河敬而远之,那时记忆中老家的“波光粼粼”时常让他魂牵梦绕。
如今,陆老先生只要吃过晚饭,都会带着孙子在湟水河与南川河两岸休闲纳凉。看着孙子光着白嫩的脚丫踩水的时候,老人仿佛置身老家的“碧波荡漾”,那份久违的感动让他再也割舍不下这座城市。这份新的“乡愁”,源于西宁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源于发展理念中的“尊重自然”。
穿城而过的湟水河与支流南川河、北川河犹如西宁的十字形腰带,为城市增添了一份灵动。然而也正因为“穿城而过”,三条河依然逃不出“城中河”就是“垃圾河”的悲惨命运。2002年起,西宁市委市政府提出以湟水河“三河六岸”为轴心,打造生态河道,还河于民,以水为景,打造城市新形象。
“治理两河的第一步,就是要封堵污染源。”西宁市水务局世行项目办吴钰顺说。在提升“百年一遇”防洪标准的基础上,西宁市加大对沿河排污口的截污纳流。沿河668个污水口全部对接城市污水管网,居民生活垃圾也进行统一收集处理,“啥都往河里倒”的旧习惯被彻底根除。
同时,根据河道上中下游的不同特点,上游治采砂、中游堵排污、下游复生态,因地制宜制定河道修复方案。其中,加大三河的生态修复与景观打造是西宁恢复河道生机、实现“城中河”传统治理思路的突破。
“打造水景观工程,是构建了河流生态的可持续性,真正回归自然,还河于民的落脚点。”吴钰顺说。目前,西宁市在湟水河、北川河、南川河流域积极打造河道生态景观,建设滨河湿地公园5处,加大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市域森林覆盖率达32%,西宁地区区域气候得到明显改善。
依托日益洁净的水生态环境,西宁市在构建“幸福城市”上也更加“大有作为”。如今,在湟水河畔骑车徒步可是西宁人最“时髦”的健身方式,南川河畔休闲散步早已成为生活慢节奏的具体体现,北川河六大湖构成西宁面积最大的湿地公园,昔日“无处可去”的西宁人纷纷走出家门,越来越享受亲近自然带来的舒适。正如西宁市在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中所说的:切实把握好“保护生态”这一“西宁之幸”,才能真正落实好“加快发展”这一“人民之福”。
(污水处理厂)
“以水为效”滋润循环发展之花
都说青海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然而它的省会西宁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重度缺水城市: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和全省人均量的四分之一和二十分之一,“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成为西宁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要求”!
“使用后的污水如何通过人工净化、再次回归自然、循环利用,需要我们不断改进水处理的思路和技术。”说起一滴水的“回家之旅”,西宁市第一、第三污水处理厂厂长高车基兴致勃勃地向我们展示着充满多种可能的“西宁模式”。
在西宁,全市90%以上的城镇生活污水都要经过市政排污管道进入污水处理厂,“回家之旅”也就此开始。经过处理后,一部分达到排放标准的水会流到全省唯一一座再生水厂,“变废为宝”就在这里实现。
“我们的再生水主要供应工业企业生产用水和景观用水,水的质量几乎达到纯净水标准,能做到这个程度在全国都不多见。”西宁市第一再生水厂厂长魏琦自豪地说。如此纯净的水供企业用会不会可惜?“用过的企业都说好!”魏琦笑着说。
“过去企业用10吨自来水自行处理后只能获得4到5吨的生产用水,但是10吨再生水可产生7到8吨的达标生产用水,对于企业来说,工业生产水使用率大幅提高, 水的纯度更高,也减小了对生产设备的磨损,延长使用寿命,为企业长期降本增效提供优质源泉。”亚洲硅业青海公司动力车间副主任星盛煜说。
再生水助力经济发展,而另一部分水将继续“回归自然”。高车基说,处理后的水还有一部分将进入宁湖湿地,通过自然界最“返璞归真”的处理方式,让最后一滴水融入自然,并参与湿地景观的打造,实现水利用的生态性、社会性和可持续性。
(再生水厂水处理设备)
从源头优化水资源配置,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用水大户西宁特钢,从2006年开始企业就积极实施节水工程,首先对生产设备进行技术升级和工艺改造,减少用水量,然后在生产的各个环节设置水循环系统,对各环节的生产废水进行回收,集中进行新工艺的冷却净化处理,现在新补充的水量减少了三分之二,但是产量增加了3.5倍。
同时企业也建立了综合水处理中心,把生产废水和生活废水再集中收集处理,再把需要排放的水对接市政污水处理厂进行再次处理,保证了企业污水真正实现零排放。“管理上也严格控制用水额度,提高员工的节水意识。”在企业设备能源管理处干了27年的专家、现任西宁特钢置业公司纪委书记摆国睿说。
依水而起、因水而兴,到2020年,西宁将构建符合西宁市水情、市情和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的完整的水生态体系、安全高效的水利用体系、科学严格的水管理体系和先进特色的水文化体系。水是生命之源,水生态文明建设必将加快西宁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的前进步伐。(杨阳)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