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西行快报 > 

二青火炬传递 | 青海:君我共黄河,同饮黄河水

作者:行走山西 时间:2019-09-12 10:27:11 浏览量:


二青火炬传递 | 青海:君我共黄河,同饮黄河水


(王清茗)高原上的青海,居然以湖而闻名。

如果说西湖是江南美女的话,那么青海湖就是高原少女。西湖的美是古典意境中的美女,美丽了几千年,有西子传说,有白娘子的爱情。可是青海湖也有他历史的风韵,如勤劳善良的姑娘,怀着文成公主的梦想,怀着西王母动人的传说,各有千秋。

天高地厚。这是青海给人最直观的印象和最生动的注解。蓝天下的白云,如哈达般洁净,白云上的蓝天,如双眸般深邃,映照着无垠的青海湖,如天空之镜。

湖上孤舟不废禅, 好似琵琶弦畔见。这是青海湖最唯美的意境。作为高原最大的湖泊,青海湖存在让青海山岳之间,增添了灵性和活力。每到春季,万物苏醒的时候,高原上厚厚的冰层下面暗流涌动,从世界屋脊上万卷溪流汇聚成大江大河,奔腾到海,千年不息。


二青火炬传递 | 青海:君我共黄河,同饮黄河水


青海是无私的,她伸出两个有力的臂膀,一条叫做长江,一条叫做黄河,紧紧地拥抱着中华大地,抚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今天,二青会圣火来到美丽的青海湖畔,追寻青海的风采。

在“无肉不欢”的青海,面食是青海人的主食。更为惊奇的是,这里制作面食和烹饪的方法,几乎就是山西主流面食的翻版,只是大多时候由小麦变成青稞,将调和变成了羊肉汤。“先有晋益老,后有西宁城”,民间这样的说法,让西宁与山西的情感瞬间变得触手可及。

晋商在青海的贸易,最远可追溯都明清之际。由于长途贩运远离家乡,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以故乡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乡情相助为宗旨的牢固商业帮体。远在青藏高原上,山西商人通过强大的经济实力,用货币交易的方式,终结了青海地区单一的“茶马互市”的易货贸易为西宁及周边地区湟源、湟中、大通、互助、门源等地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在公认的晋商八大家(即乔家、常家、曹家、侯家、渠家、亢家、范家、冀家)中,介休范家扬名较早,也是最先涉足青海贸易的大型商团之一。同其他晋商与朝廷官府暗下交易不同的是,范家是钦定的皇商。

成为皇商的不是任何商家都可以做到的,不仅得有舍弃万贯家财的大气魄,还得有随时奉献项上人头的风险。尽管没有一身官服,还得有为江山社稷操劳和为天下苍生请命的勇气。范家中兴成为皇商的关键人物就是康熙年间的范毓宾,其远祖范至刚就是“市易边城”的商贾。历经八代,传至其祖父范水斗后,已经是操控包头城风韵叱咤的晋商领军人物了。

范家发家的秘密,在于从明朝初年开始实行的“开中法”。汉代以后,盐铁作为国家重要物资一直由朝廷掌控。明朝开始,随着经济发展和国内原始资本主义的萌芽,盐铁专卖制的坚冰被开中法慢慢融化。商人可以将粮食等军需物资运至边关和战场,按照一定比例换取贩盐许可和数量。


二青火炬传递 | 青海:君我共黄河,同饮黄河水


范毓宾将开中法做的了极致,充分显示了晋商完美的商业智慧。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西北边疆的准噶尔再次叛乱进犯西藏,清着急调兵前往征剿,而首要困难就是运送军粮。但路途遥远又道路艰险,基本上没有一个商帮和驼队愿意承担。就在此时,范家却主动请缨,并且以朝廷官定价三分之一的价格承揽。

前线军情瞬息万变,运量计划在途中多次变更,范家损失惨重。但范家还是遵守了晋商诚信的本质,所运军粮都是“克期必至”,而平叛准噶尔三年战争中,就为财政上捉襟见肘的雍正朝廷节省军费以亿两计。后来在对平叛有功人员奖赏时,范家最高受领太仆寺卿,用二品服。

在商言商,范家的目的并不止于此。作为投桃报李,朝廷将西北数省的商业贸易均交付范家打理,并承办了国家海外采购用于造币铜材的贸易权。范家的崛起带动了西北贸易的迅速繁荣,为传统的丝绸之路商道注入了新的活力。最鼎盛时期,范家在千里商道中,每个歇脚地,都是他的产业。

西宁作为范家和晋商的聚集地由此而兴旺起来,直至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当时政府主导下的青海省商会—总商会历任会长最多的还是山西人。商会会长的遴选极为苛刻,首先由商民推举德高望重并且具有相当经济实力和领导才能,为人正派,办事公正的人参选,选出后还需报送政府备案审批。据后人回忆,获选的各届山西籍会长大都颇受商民拥戴,并获得良好的评价。

也正因山西商人的大量聚集,西宁沉淀了太多的山西元素。现在的青海人也有食醋的习惯,并且有搓鱼、擀面等面食吃法。只是有意思的是,青海人将名称变得更接地气和民族特色,如旗花面(汤面)、破布衫(揪片)、板凳腿(切面)、秃食麻麻(猫耳朵)等,每次端起一碗这样热气腾腾的面食,瞬间就觉得还身在山西,毫无客居他乡的孤寂与苍凉。


二青火炬传递 | 青海:君我共黄河,同饮黄河水


当然,这样的联系更有着历史的基因传承。三万年前的新时代石器时代,青海就有人类居住的痕迹,而至迟到了四千年前,青海原始土著部落已经掌握了面食的制作技巧。2002年,在青海喇家遗址,考古人员发现一个直径20厘米、高10余厘米的倒扣陶碗。

那是夏朝初期的某天,正在用餐的青海部落的人们突然遭遇地震,这碗面被倒扣地上,瞬间便被泥沙掩埋。直到考古人员将陶碗掀开,4000年前的面条重见天日。

作为爱吃面的山西,冥冥之中就与青海的高天后土结缘,或许面食的制作技法,就是顺着黄河而下被山西接纳的,千里渊源,一脉相连。(作者原创)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