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变迁,老西宁的印记随着城市的发展渐行渐远,这些老城印记,每一个都是老西宁人的生活,哪一个是你心底最深的记忆?
老桥变新桥——新宁桥
新宁桥旧称惠宁桥,位于小桥大街南端,不仅是连接西宁主城区和小桥地区最便捷的通道,也是目前西宁向北出入的主要通道。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家居北川的戊子科副贡生谢以刚倡议筹款修桥,他仿照东峡桥的样式,建成“握桥”。谢以刚筹建的握桥是后来惠宁桥的前身。
1937年在握桥所在地建起一座跨径50米,三孔,载重量为七吨的桥,定名“惠宁桥”。
1957年,新宁桥在原惠宁桥的基础上建造。1999年12月,西宁市人民政府决定拓宽改建新宁桥,并于2000年12月重新通车。
新宁桥
历史悠久曲折的西宁一中
西宁女子师范学校最早是由开明人士明璋(湖北人)及其夫人黄淑兰于1913年创办的。1920年改制为西宁简师,成为西宁一所中等教育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定名为“西宁女子初级师范”。五十年代中期改名为“西宁女子初级中学”,1959年全国群英会上学校受到表彰。经市政府批准正式命名为“西宁市第一中学”,成为西宁市仅有的四所完全中学之一。
时至今日,西宁一中已建校近八十周年,是西宁市乃至青海省建校最早,历史最悠久的学校之一,也是西宁久负盛名的学校。
西宁一中
私家花园改建的西宁宾馆
1955年,在冶家花园的原址建起了西宁宾馆,四座具有俄罗斯古典建筑风格的大楼,错落有致,古朴典雅,别具异国情调。60多年来,西宁宾馆依然保留着曾经种植的树木,一万四千平方米的绿地让整个大院变得草木葱茏,繁花娇艳,鸟语花香,成为闹市中的“世外桃源”。
摄于80年代的西宁宾馆全景
曾经的建筑如今犹在
最早的近代印刷所——张厚记印刷所
上世纪20年代西宁城中区南大街曾有一间印刷车间,店面不大沿街而设,来往的车马络绎不绝,总会有一些慕名而来的人到这里印制一些东西,这就是青海最早的近代印刷所张厚记印刷所。
1923年,西宁人张子厚引进石印工艺,创办了张厚记印刷所。石印工艺传入西宁前,西宁印刷书籍所采用的技术是木刻制版和手工印刷。印稿时落石印刷,由一个人操作完成,简单方便。这项工艺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在当时张厚记印刷所采用的石印工艺被众家印所争相效仿。
如今,南大街的张厚记石印店早就不复存在了,但它带给青海印刷业的变革是深刻的。
传说西宁最早卖馄饨的人
西宁最早卖馄饨的人,是北京人,男人姓名不详,女人叫张媛芳。夫妇二人在中山市场口,经营馄饨摊。
他们于民国二十年来宁做此生意,家住前营街。他们的馄饨从下午六点一直卖到午夜十二点左右。剧院散戏以后,他们的生意便忙得不可开交。
西宁最早的民族商店
西大街百货大楼不仅是西宁市最早的百货大楼,更是西宁最早的民族商店。
与西宁市的其他百货商店不同,西百成立之初也是我省最早的民族用品商店,1957年开业之初,专门设立了民族用品专柜,并且被特许了其他百货商店没有的特权——销售金银饰品以及玛瑙、珊瑚、松石等珠宝。
除西大街百货大楼外,西宁有历史的商场还有刘胡兰商场和大十字百货大楼。
西大街百货大楼
刘胡兰商场
大十字百货
被新建筑取代的人民体育场
已经消失的人民电影院
有人说,西宁最早的电影院是西宁市人民电影院,也有人说是湟光电影院。但是,西宁自古就有很多戏台剧院——城隍庙戏楼、山陕会馆戏楼、南禅寺戏台、中山市场戏院、石坡街剧场和解放剧场、青海剧场……这些曾经耳熟能详的戏楼、戏院、剧场在老西宁人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着城市的发展,如今它们已经不复存在。
西宁火车站的历史变迁
西宁老火车站1958年5月动工,1959年9月建成,当时只建成旅客低站台1座、简易候车室1座。
兰青铁路通车仪式
老西宁站的留影
如今的西宁火车站
旧貌换新颜的西宁汽车站
原西宁汽车站坐落在青海省省会城市西宁市建国路湟水河畔,与火车站隔河相望。如今已坐落在西宁新火车站旁。
最早的建国路汽车站
九十年代的建国路汽车站候车厅
改造后的汽车站外景
如今的公交汽车站
老西宁人的记忆——大十字天桥
这个曾处于黄金地段的天桥,是老西宁人最深的记忆,而如今这座天桥也已经成为了历史。
还记得这个被拆除的天桥吗
已经消失的西门喷泉
那时候西门小广场上有个喷泉,还有很多鸽子,周末喂鸽子也成为了一种乐趣。
你在这里喂过鸽子吗
老西宁人记忆中的出租车——天津大发
天津大发
这是真正的老司机
老西宁的大品牌
估计上了年纪的人才知道,以前青海也有不少香烟品牌,像塔尔寺、杜鹃花、江河源、北方、乐都、日月山等,这些香烟都是乐都卷烟厂生产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乐都卷烟厂出产了青海湖、湟光、95、35等一系列品牌卷烟,这些烟曾一度走出青海,许多还与当时的阿诗玛、彩蝶等齐名,市场影响力极大。其中,青海湖牌香烟尤为出名。
青海湖卷烟
乐都卷烟
湟光香烟
经久不衰的互助青稞酒
青稞酒,藏语叫做“羌”,是用青藏高原特有粮食—青稞酿制而成。互助青稞系列酒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哪个大学才是老西宁最深的记忆
青海师范大学创建于1956年,初名青海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扩建为青海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青海师范大学。
作为青海民族大学的前身,青海民族学院创建于1949年12月,坐落在青藏高原古城——西宁市,是我国成立最早的一所民族高等院校,是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
按时间来说,青海民族大学在青海建校最早。但称得上最早的本科大学的还是青海大学。
青海民族学院
如今的青海民族大学
青海大学
西宁最早开办的职校
西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西宁一职)始建于1983年,是西宁市开办最早的一所职业学校。
青藏高原上建院时间最长的医院
青海省人民医院始建于1927年的平民医院,1929年命名为省立中山医院,1956年迁址后更名为青海省人民医院。青海省人民医院是祖国青藏高原上建院时间最长,综合实力最强,集医疗、科研和教学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省级医院。
省医院住院楼
西宁人走过的那些老街道
莫家街
莫家街是西宁最古老的街道之一,迄今已经有六百年的历史了。
在元末群雄争霸的烽火中,安徽寿州人莫得投奔朱元璋,后因军功封为西宁卫世袭指挥佥事,坐镇西宁。
据现存《古湟莫氏宗谱》中由晚清西宁著名书法家和诗人张思宪所撰写的序来看,西宁筑城时,莫得曾在长兴侯耿秉文的指派下,负责这一工程,因忠于职守,所筑墙体坚固而受到嘉奖,后其子莫云继任此职,因功又被加封指挥同知,并恩准在城内选址建造莫氏府第。莫氏后人即在今莫家街一带卜地筑屋,建起私邸,并在私邸附近建起莫氏宗祠,人们以“莫家寺”称之。寺前街道,渐渐被人们叫作“莫家街”。
水眼洞街(今改为水井巷)
水眼洞街实际上是“水眼头”,后来的水井巷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命名的。原来南山寺根水渠的一条支流经渔场台,通过今水井巷南端城墙下的一个洞眼,流入城内,供城内居民清扫及城内菜园灌溉使用。因此“水眼头”竟成了这一区域的地名。上世纪三十年代,有人在此购地建屋,一些作坊相继设立,人称这儿为“水眼洞街(包括今上人民街部分地区)”。五十年代,西门城楼及城墙被拆毁,路面拓宽拉直,面貌一新,改称“水井巷”。
官井儿街(民主街)
官井儿街即今民主街,是一古老的街道。西宁虽处湟水南岸台地,常年干旱少雨,但地下水却比较丰富,据考古发现,这儿就有两千多年前挖掘的深达十余米的水井。今民主街原来有一口水脉旺的井,属公众所有,所以称“官井儿”。有人在此终生以打水、送水为业,许多老年人对此尚记忆犹新。解放后,街名改为“民主街”。
北斗宫街
北斗宫街与官井儿街、水眼洞街是西宁西大街南侧的三条古老街道,清朝初年就有。 北斗宫街以这儿建有一所道观—北斗宫而得名。 北斗宫宫址在街东,官井儿街西侧,只有一个院落。 它的右侧还建有修道院,当年护送班禅的专使曾一度住在这里。
莫家街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