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除资料图片外均由黎晓刚摄
湟光十字。资料图片
西大街。资料图片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站在西宁海湖新区万达广场门口,86岁的祁海云很想知道,在将近200米高的办公楼里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在楼上上班的孙明伟告诉祁海云:“在这栋楼上班感觉很不错,有一种俯视城市的感觉。”
这种感觉祁海云从未有过。退休前,祁海云在西宁第一毛纺厂上班,当时的生产车间都是平房。
在祁海云的相册里,有一张1994年在西宁大十字过街天桥他和老伴的留影。作为那个时代的城市地标性建筑,大十字过街天桥成为西宁一代人的记忆。
和祁海云一样,居住在这座城市里的人,眼看着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为西宁这座城市经济发展不断注入了新活力。
西宁正一天天长高!
高度的变化,背后是一座城的发展。高楼的变迁,见证了西宁市的不断崛起之路。
建筑高度演绎着城市成长的速度。西宁的高度和速度同时彰显了西宁政治建设的力度、硬度和韧度。最近几年西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两个绝对”为标准,以“两个绝对”具体化为载体,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奋力推进“一优两高”,加快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和新时代幸福西宁,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
高度之变
从14.9米到303米
在梁凤瑞的记忆中,当时西宁最高的楼应该是大十字新华书店。“当时只有两层高,后面加盖了两层,总共4层,在当时那个年代是非常气派的。”
资料印证了他的说法:
大十字新华书店始建于1959年,原设计为2层,于1975年加建至4层,建筑高度为14.9米,属于当时西宁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很快,大十字新华书店就被不断拔地而起的高楼远远甩在身后。
1999年,106米高、共29层的建银宾馆拔地而起,在当时被冠以“西宁第一高楼”之称。
2008年,由上海市浦东新区援建的“高原明珠”多功能观光塔在西宁市西山山顶建成竣工,成为西宁市另一个高度。以致于每一位到西宁的游客,都会在这里拍照留念。“高原明珠”观光塔上还有旋转餐厅和观光电梯,那是当时最时髦高端的消遣地。
此后,高楼开始成倍增长——
158米的时代盛华、180米的万达广场、新千国际广场,刷新了西宁高楼的高度。200米的广电佳苑使西宁高楼进入了200米时代。
更多高楼正在打造中——
正在建设中的西宁绿地中心,建筑高度303米,是目前西北第一高楼,相信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西宁市最高建筑。
梁凤瑞说,要看这座城市的全貌,登上南山顶才最为直观。他讲,这些年,他时常到南山顶爬山看风景。以前,王府井百货、建银宾馆等几座高楼一眼就能分辨出来,现在由于高楼太多已经很难分清。从南山顶向西望去,海湖新区楼房连成一片,不再稀稀拉拉,城市道路纵横交错,一处处新建小区依山而建,曾经的小村庄早已融入现代城市。
理念之变
从居住到宜居
万达、力盟、新华联、绿地,一个个百强品牌强势进驻西宁;星巴克咖啡、成龙影院、索菲特酒店,一个个时尚符号扎根西宁;泰国、韩国、日本,一条条国际航线让西宁离世界不再遥远……
在西宁人眼里,城市长高还体现在理念的变化上。“过去,我们更重视经济发展情况,现在不一样了,‘加快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和新时代幸福西宁’已经成为每一个西宁市民的追求。”在董明兰看来,这座城市从过去的一个高原小城变成了生态宜居的都市。“从居住到宜居,一字之差折射出了理念之变。”
根据多年来气候的观察及数据分析,西宁市气象局工作人员这样描述西宁气候的变化:“一个城市的气温、降水、蒸发量、风速等都是影响人类舒适度和植被生长的关键,根据我们气象部门多年的统计、分析,西宁这几项指标都是向着高舒适度发展,对于植被来说积温变化趋势变长,也就是说植物生长期延长了。”
此外,从时间变化趋势来看,西宁地区夏季(6~8月)的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人们裸露皮肤在气温和风速不同组合作用下体感冷暖程度)均呈递增的趋势,尤其是风效指数的递增幅度更是高达1.14,这表明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越来越高。并且,西宁地区发生重大气象灾害及次生地质灾害的风险较小,居住较为安全。
西宁的改变是有目共睹的。每年夏季,各地游客纷至沓来,一票难求、一房难求、一车难求,便是幸福西宁的最好注解。
环望西宁,依山傍水,林木参天,山花烂漫;街区巷陌,满眼绿色,生机盎然。夜来,华灯掩映,微风轻抚,令人心旷神怡,这里是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之城!
如今,绿色发展底色日益亮丽——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幸福西宁的绿色底色愈发清新养眼。
“扩容提质、做优做强”,这是对“大西宁”发展格局总的要求,也是“大西宁”建设的内涵所在。西宁在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中已明确提出了“一芯双城、环状组团发展”的空间格局,即以“城市绿芯森林公园”为一芯,西宁主城和多巴新城为“双城”,与东川、西川、南川、北川、甘河、鲁沙尔、长宁片区共同组成“一芯双城、环状组团发展”的生态山水城市画卷,这样的生态布局符合“大西宁”发展的应有之意。
西宁一直在不断推进“西扩、南活、北优、东延、中疏”发展,这些都是“大西宁”建设空间布局的方向。
为加快推进“大西宁”建设,西宁将加快“大西宁”总体规划编制,合理确定发展目标、功能定位等,实现“一本规划、一张蓝图”,研究确定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建立全市“大西宁”建设重点项目库。同时,围绕“大西宁”建设重点领域,谋划实施城市转型升级及高品质宜居生态城市建设等专项工程,有力支撑“大西宁”规划建设。
新的理念引领新的思路,新的思路形成新的决策,新的决策带来新的变化。
“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创新驱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着眼于建设现代新型产业体系,加快产城融合,加快推进“一芯双城、环状组团发展”城市空间布局,按照新片区“筑基承接”、老城区“疏解提升”的调优路径,以精品理念雕琢城市之美,以工匠精神铸造城市经典。
今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市民,见证着这座城市坚持绿色发展的铿锵步履,一张张提升百姓幸福指数的绿色民生大网已经悄然铺开。
内涵之变
要长高更要有智慧
都说“智慧与颜值不能兼得”,然而西宁在美出了新高度的同时也兼备了智慧。
长高的城市要更智慧,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或许会相伴而生。经过几年的发展,西宁在方方面面未雨绸缪落实好了各项应对之策,科学进步、智慧升级一定会让城市更美丽、生活更美好。
长高的西宁为啥更有智慧?因为幸福西宁有一个智慧大脑。“智慧大脑”就是能将散布在城市各个角落的数据连接起来,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和整合,对城市运行进行全域即时的分析、指挥、调度、管控,从而实现对城市的精准分析、整体研判、协同指挥。
类似于“智慧大脑”这样的智慧城市系统,正在逐渐成为大城市的“标配”。自去年10月投入运营以来,做强“城市大脑”、打造城市运营的“金算盘”、做好城市数据的“好管家”正成为幸福西宁的标配。
3万余路视频监控!
4100万条市本级数据!
50个专题图层!
1780万条数据支撑!
18个部门之间数据交换60万条!
以上数据全部录入了“智慧大脑”中,实现了应急指挥联动化、城市管理精细化、民生服务便捷化、辅助决策信息化。
目前大数据基础平台汇集了1431条资源目录、52个部门4100万条市本级数据,为各部门提供数据服务,努力打造城市数据的“好管家”。
作为西北地区首个投入运行的“城市运行指挥中心”,以城市运行态势一张图、7个专题数据、50个图层、79个信息系统,实现城市治理精细化、智能化,努力打造城市运营的“金算盘”。
在西宁的“智慧大脑”中,汇集了气象、环保、综治、基础设施、便民服务等7个专题数据,通过4个区10个点位空气质量监测点和废水、废气污染源在线监测企业,对城市环境监测数据统一集成、管理和分析,为环境监管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当好城市运营的“金算盘”。
“智慧大脑”能给一座城市带来这么多便捷的同时,它还有另外一个功能,就是通过整合雪亮工程、交通系统、应急业务系统等,对城市安全和数字安全做好事前监测、预防和预警,事中联合指挥和救援,事后做好总结评估,筑牢城市安全“防火墙”。
“智慧大脑”接入3万余路视频监控,覆盖了全市80%以上的重点场所。通过卫星定位设备、音视频监控设备和监控平台,实时监控“两客一危”车辆位置信息和行驶轨迹,对车辆进行实时调度和安全监管,促进驾驶员安全意识提升,减少安全事故发生。
西宁落实中央、省委部署,积极培育发展数字经济,力争打造青藏高原大数据产业聚集区、青海人工智能科创中心、西北地区全域智慧社会试验区,争创国家级“绿色生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
一座城市离不开水、电、气、路,它们无限交织,为城市运转提供源源不断的要素保障。城市运行中产生的数据成为城市最重要和最有潜在价值的资源,为实现城市的科学治理和智慧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我们欣喜地看到,如今,小到市民的衣食住行,大到政府决策和城市治理,“智慧大脑”已经开始全面、深度影响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推动城市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西宁这座城市的高度,总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体现,无论是建筑、文化,还是历史、经济……未来,“西宁高度”仍会被不断突破,西宁的沧桑巨变也将一直被续写……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