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西行快报 > 

一次青海行,从此青海人,一生青海情──中组部、团中央来青博士服务团20周年综述

作者:青海日报 时间:2019-11-23 10:16:45 浏览量:

一次青海行,从此青海人,一生青海情

──中组部、团中央来青博士服务团20周年综述

不远万里踏上高原,寒来暑往从不间断。自1999年中组部、团中央“博士服务团”工作启动以来,我省累计接收博士服务团234名成员来青服务锻炼,他们在实践中经受了锻炼和考验,升华了思想境界,提高了综合素质,在招商引资、扩大合作、技术指导、对外交流、项目帮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赢得了全省各族群众的普遍称赞。

一次青海行,从此青海人,一生青海情──中组部、团中央来青博士服务团20周年综述

博士服务团成员在三江源头考察省情。

一次青海行,从此青海人,一生青海情──中组部、团中央来青博士服务团20周年综述

博士服务团成员在西宁北山植树。

一次青海行,从此青海人,一生青海情──中组部、团中央来青博士服务团20周年综述

博士服务团成员参加课题研究座谈会。

一次青海行,从此青海人,一生青海情──中组部、团中央来青博士服务团20周年综述

博士服务团成员赴玉树州慰问贫困学生。

一次青海行,从此青海人,一生青海情──中组部、团中央来青博士服务团20周年综述

博士服务团成员在基层医院进行传帮带。 省委组织部人才办 供图

廿载前后接力 给人生以厚度

离基层有多近,就能增长多少能力和本领。只有到最艰苦的地区、最边远的基层,才能真正体会祖国的伟大,才能真正体会人才的价值,才能真正体会人生的意义。

“博士服务团是一个锻炼自我、磨砺前行的舞台,正是这个舞台,让我成长进步,找到人生的价值追求。”第17批来青博士服务团成员、省第五人民医院副院长李国权这样评价自己的挂职经历。如今他已成为青海省直接引进的人才,继续为青海肿瘤学科建设发挥作用。

青海地处高原、干燥缺氧,虽是物质条件的洼地,却是精神追求的高地。这片土地孕育了“两弹一星”精神、慕生忠“开路精神”、可可西里坚守精神、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等宝贵精神财富,为博士们干事创业、砥砺品行提供了平台。博士们也不辱使命、不负韶华,把服务锻炼当作对人生的历练,用一段艰苦奋斗的经历增加了人生的厚度。

2019年7月7日至10日,14名第19批来青博士服务团成员前往玉树藏族自治州开展省情考察活动,这既是践行“一讲二办三助力”活动的具体行动,也是一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了帮助博士们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青海、认识青海、融入青海,博士服务团每年都会开展省情考察活动,让他们用专业与现实对接,以实践补充理论,用先进的学科知识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会诊把脉”,既增强了对青海发展的信心,也增添了诚挚服务的主动性。

要实现博士服务效果最大化、辐射扩大化、影响长远化,关键要在搭建合作桥梁上下功夫。第14批来青博士服务团成员,挂任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副主任的乌志明博士,联系取得派出单位支持,组织承办“第12届国际盐湖会议”,先后邀请10多名国内知名盐湖专家赴格尔木,围绕“提升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开展学术交流研讨,并促成派出单位郑绵平院士团队与盐湖公司达成科研攻关、技术交流合作意向。无论是在青期间、还是回去以后,每一位博士都发挥了信息灵敏、联系广泛的优势,充分利用自身人脉关系,内引外联,加强接收单位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带动更多的资金、技术、项目、信息向青海转移。积极为接收单位牵线搭桥,推动双方通过开展科研项目合作、关键技术攻关、学术交流研讨等多种方式,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来青海已经走过了很多地方,白天要在野外测数据,晚上常常整晚整晚睡不着觉,特别是住在唐古拉山沱沱河的那个夜晚,伴着胸闷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高原反应。那次深刻地体会到了巡山人员的艰辛,也更加坚定了要用先进的遥感技术帮助他们,做好这份事业的决心。”李飞回忆起了2014年5月主持的可可西里遥感监测项目时的经历。作为第13批博士服务团成员,李飞挂职锻炼结束后选择了扎根青海,激励他留下的原因,是因为这片广袤的土地能够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五年来,李飞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学习,不断寻求解决各种难题的技术方法,2016年主要参与的“国产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处理分析与区域应用”研究项目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永葆初心不改 给高原以发展

二十年初心不改。来青博士服务团成员的初心,就是服务青海发展、服务青海人民,将聪明才智融入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建设之中。

来青博士服务团成员,2005年挂职省卫生厅厅长助理兼省人民医院副院长的袁晋青博士不当匆匆“过客”,从健全管理制度、完善设备配置等入手,借鉴内地大型医院先进管理方法和诊疗常规,帮助心内科建立介入诊疗常规、溶栓诊疗常规等制度,并积极争取资金筹备建立了冠心病及重症监护病房,先后成功完成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52例,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封堵术2例,填补了青海省人民医院先心病治疗的空白。

第7批“博士服务团”成员黄文俊博士在深入省内21家藏药企业调研的基础上,联系国内知名制药业企业仁和集团重组金诃藏药公司,为探索青海特色产业的发展路径,提升藏药企业的整体实力,推动青藏高原特色优势资源的合理利用做出了积极贡献。

第8批“博士服务团”成员、时任海东地区行署副专员的初军威博士策划成立了“青藏高原生态农业科技研究院”,邀请石元春院士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参与研究院的发展建设,有力促进了青海省高原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发展有关问题的解决。

青海地处高原,血管性疾病多,尤其是脑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发生率较高。2010年,邵国良博士凭着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积极带领科室医务人员攻坚克难,先后采用10余项新技术,治疗患者数百位,挽救了数十位急诊患者的生命,其中3项技术填补了青海省介入治疗空白。

2014年,第15批来青博士服务团成员,挂任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的王萍博士把皮肤病前沿治疗技术引入青海,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青海标准”、将人文关怀融入护理工作,提出“关注细节、重视细节、做好细节”的工作方法,积极开展“传帮带”,为青海培养了一支更加专业的皮肤病医疗队伍,赢得了广大患者的普遍赞誉。

创造良好环境 给才华以舞台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是重要的人才聚集要素,良好的环境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成长与开发至关重要。近年来,青海省着力整合各类资源优势,大力推动人才软环境和硬环境建设,积极创造拴心留人、聚贤纳智的外部环境,营造尊贤尚才、优才留才的社会氛围,打造“近者悦、远者来”的良好生态环境。

二十年来,我省始终把接收“博士服务团”作为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在省委的重视和领导下,由省委组织部、团省委牵头,省级有关部门积极协作,各接收单位密切配合,不断梳理“博士服务团”工作脉络,理清“博士服务团”工作思路,形成了“按需申请、人岗相适、放手使用、跟踪服务”的工作机制。

每批“博士服务团”来青以前,省委组织部都要根据省情实际,认真调查和深入分析岗位需求情况,根据成员的专业特长和工作经历,安排使用时一般以挂任单位领导班子副职为主,明确他们的分管工作,积极参与挂职单位重大事项的讨论、决策,充分发挥博士们参政谋事作用,真正做到有职、有权、有责,让博士在奉献才华的同时,也得到充分锻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每批博士服务团来青服务只有短短一年时间,如何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博士服务团”,培养一批“永久牌”优秀本土人才,经过不断总结经验做法,探索建立了医学博士“331传帮带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挂职博士专业优势、资源优势和综合优势,每一位博士至少面向3名有条件的医生传授先进技术或相关业务,帮助3名业务骨干协调进修学习,带动挂职医院开展1个新项目(新技术、新课题或新平台等),真正将“输血”变为“造血”。

为做好来青服务博士的服务保障工作,省委组织部主动与挂职博士交朋友,时常了解他们的需求,尽可能地在住房、饮食等生活细节上给予温馨关照,帮助他们迅速适应新环境,全身心投入到服务实践中来。省委组织部、共青团省委结合省情实际,印发了《来青博士服务团质量手册》,从组织和个人两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管理服务措施。积极协调安排落实在青挂职单位的工作分工、办公、住宿、医疗、保险等方面的事宜,协调落实高原生活津贴、探亲补贴、体检补贴等待遇,力所能及地为博士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保障。2018年5月,青海援青人才(博士服务团)联络服务中心着手编印《心路──我的援青故事》一书,通过故事、日记、诗歌等形式,回忆援青期间的点点滴滴,讲述援青博士和干部人才的所见所闻,充分感悟在党中央的特殊关怀、全国人民的无私支援下,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风貌发生的巨大变化。这些故事先后在人民网、中新网、青海日报、青海广播电视台开设专栏、专题,陆续向社会发布并进行广泛宣传,切实营造了礼敬人才、厚待人才的良好氛围,增强了来青博士人才的荣誉感、归属感、获得感。

二十年,接续不断;二十年,比肩继踵。一批又一批优秀博士,在青海这片土地上倾情奉献、默默耕耘,身融心入、苦干实干,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助力发展、砥砺成长,用无私大爱打造了来青“博士服务团”响亮品牌,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牢记使命、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为党尽职的要求。

作者:莫昌伟 来源:青海日报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