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展厅。
认真记录。本报记者 祁国彪 黄灵燕 摄
11月26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和青海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新时代的中国:大美青海从三江源走向世界”外交部青海全球推介活动在北京举行。
初冬时节的北京街头,已是寒意袭人。26日下午,外交部蓝厅却热气腾腾——外交部青海全球推介活动在这里如约举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处于地球第三极的青海站上国际外交舞台,而观众则是500多名来自140多个国家的驻华使馆、国际组织驻华代表以及工商界代表、中外专家学者和媒体记者。山脉绵亘、水脉悠长、人脉鼎盛、文脉流芳的青海第一次以主角的身份,璀璨在这多元、立体的世界聚光灯下。
下午2时30分,乘扶梯到达外交部南楼三层。扑面而来的是一幅巨大的青海湖照片。蓝天白云下湛蓝的湖水和五彩斑斓的花海相映成趣,一只只翱翔于天际的渔鸥呼之欲出。
蓝厅走廊,人头攒动,目光交汇。
“虽然没有去过青海,但之前通过很多报道了解过青海的风土人情、自然环境。”显然,这样的“第一印象”让人民日报社记者王慧觉得十分惊艳。“今天在现场近距离接触青海,相信一定会有很多地方值得我深入采访、挖掘。”
千山堆绣、百川织锦。这里有巍巍昆仑、莽莽祁连、磅礴雄伟的唐古拉山。长江、黄河、澜沧江从冰川飞流而下,从大地奔涌而出。看到浓缩青海大美的一幅幅照片,现场嘉宾无不点头称赞。
“太漂亮了,太漂亮了!有机会的话我一定要去青海看看。”展览照片前,来自科福龙国际贸易投资有限公司的常务董事里根和同伴频频合影。
历史上的青海在那遥远的地方,迈入新时代的青海取得的巨大成就在“牢记嘱托、再启新程”“壮丽70年·青海印记”“生态之美”“发展之美”“和谐之美”“幸福之美”6个展出板块中浓缩呈现。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对于这句话,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驻华代表处项目主任马超德感受深刻。“青海地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高海拔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最重要的自然保护区之一。”望着眼前裸眼3D技术立体呈现出的青藏高原特色动植物,马超德说,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对中国、对全球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下午4时48分许,世界的目光聚焦青海,外交部蓝厅已是一座难求。媒体记者们架起“长枪短炮”,一些找不到座位的记者只好席地而坐。
一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拉开了推介会大幕。8分钟的英文版青海全球推介短片震撼播出,现场的嘉宾屏息凝神,目不转睛。他们从中看到了青海守护世界净土的担当,看到了青海奋力推进绿色发展的作为,看到了青海愿与世界同行、美美与共的合作愿景。
“青海是中国绿色发展的高地。这里建成了中国面积最大的循环经济试验区,可再生能源的装机和发电量居全国首位,清洁能源供电创世界纪录。不久前投入运行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就用上了来自青海的清洁电力。绿色发展已经使青海人民大踏步走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的致辞,让世界感受到了青海高质量发展的壮志雄心和广阔前景。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建军用三江之源、生态屏障、国家公园、资源能源“四张名片”介绍了青海的独特魅力。台下嘉宾纷纷掏出手机,拍下PPT上的文字和图片。
在省委副书记、省长刘宁眼中,青海是“中华水塔”,是“希望原野”,是“宜业高地”,是“和谐家园”。他热忱欢迎海内外朋友,相约山宗水源,襄偕大美青海,共享发展机遇,共创美好未来。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推介致辞结束,仍有嘉宾意犹未尽。生态保护、脱贫攻坚……他们连连发问,想听到更多的青海故事。
一问一答间,蕴含着青海改革、开放、创新的发展密码;一问一答间,澎湃着603万青海各族儿女的智慧、自信与热情。
“青海是一座宝藏。”听完推介,塞尔维亚驻华大使米兰·巴切维奇对青海今后的发展充满期待,“三江之源,奔腾不息一往无前。”
时间转眼到了下午6时,嘉宾们转场来到冷餐会现场。红藜麦、羊肚菌、祁连黄菇包、白条手抓、牦牛肉串等精致的青海美食赚足了嘉宾们的眼球。
“舌尖上的青海,指尖上的青绣”。记者发现,此次冷餐会将青绣元素嵌入青海饮食文化,现场不仅能品尝到特色美食,还能带走精美的青绣书签留作纪念。
看着眼前的场景,几年前来过西宁的澳大利亚国际商会代表、中国区代表张平生有些感慨,“虽然只是进行了短时间交流,但我能感受到青海发展很快。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希望青海能够广交国际朋友,为青海发展寻求更多的国际合作机遇。”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下午6时50分,冷餐会行将结束。各国使节、企业嘉宾仍然交流着,意犹未尽。
看到筹备了近一年的全球推介活动收获颇丰,省委宣传部干部马强心潮澎湃。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青海人,自己的家乡能在这样的一个平台上大放异彩,他既自豪又感动。
“欢迎世界各国的朋友来我的家乡走一走、看一看!”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