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旅图君,笔耕不辍,只为讲述旅途中更精彩的故事!
一直想去海东市的循化县转转,虽说距离西宁还不足200公里,但却久久未能成行。它是中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它拥有青海第二大清真寺——街子清真寺,它有中国仅有的一本手抄本《古兰经》,它还有青海四大景之称的孟达天池,但这一切,都不是吸引我的原因,我想去循化县得目的有两个,看看全国唯一由红军建造的清真寺,品尝一下最正宗的撒拉族美食。
都说本命年运气都会超级好,偏偏在今年有了这样一个机会,于是,在秋日艳阳的陪伴下,我们驱车来到了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循化,青海的西双版纳,一座有历史的县城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据说和互助县一样,也是全国唯一的。它位于青海省东部,东面和甘肃省的临夏接壤,南面是甘肃夏河县和黄南州同仁县,西与黄南州尖扎县为邻,北面是海东化隆县,与民和县相望,循化县内平均海拔2300米,县城所在地海拔1800米,是青海省海拔最低的县城,因为气候好,这里也被称为青海的西双版纳。
一直觉得循化县很远,但开车前往,似乎并不遥远,从西宁出发,经过小峡口,经过平安县,继续往南走,到达那个岔路口,也就是叫“阿岱” 的地方。距离约为35公里,然后有个岔路口,就要往“化隆”方向走,一直沿着那条路走下去,经过化隆县,再走过一段景色非常美,但是也非常危险的峡谷地带,就是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既然来到了循化县,对于撒拉族的历史,还是非常有必要提一下的。撒拉族是古代西突厥乌古斯撒鲁尔部落的后裔,原居现属土库曼斯坦共和国的马雷州撒尔赫斯地区,大约在14世纪初,撒拉族尕勒莽、阿合莽兄弟二人不堪忍受部落贵族的毁谤、 排挤、倾轧,率领族人长途跋涉,携带手抄本《古兰经》,取道中亚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境内),经长途跋涉迁徙到青海省东部,定居黄河谷地(现循化县),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今循化街子地区保留着为尕勒莽和阿合莽建造的“拱北”、“拱北”附近一泓泉水称“骆驼泉”,是撒拉族祖先远途千徙而来的纪念。
关于骆驼泉这个地方,还有一个故事,当尕勒莽和阿合莽带人走到这里时,驼经书的骆驼不走了,于是大家就在这个地方休息,第二天,骆驼不见了,后来发现骆驼都变成石头了,而且这里环境和他们故乡的非常相似,他们认为这是上天的安排,就定居在了这里。从此,就有了中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
撒拉族热情好客,勤劳勇敢,善于经商,被称为青藏高原上的“温州人”。
公伯峡,景美人少,让人大饱眼福
涛涛黄河水,出自三江源。在青海,黄河要流经11个县,而循化县则是黄河青海的最后一站,而我们此行的这个地方,正是黄河上非常漂亮的一段,它的名字叫公伯峡。
公伯峡景区横跨循化县和化隆县,对于风景众多的青海来讲,它算不上著名的风景区,所以到这里的游客非常少,特别是外地游客,稀疏难见,形影孤单。
对于很多人来讲,一说是公伯峡,更容易联想到公伯峡水电站,确实,在青海,带峡字的水电站名气都不小,
公伯峡属典型的丹霞地貌景区,红色的泥土,红色的山崖。伟岸挺拔的山峰,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的更加巍峨,公伯峡的的这一湾湖水,犹如一大块形状奇特的翡翠,在微风下波光荡漾,绿中透着蓝,蓝中闪着金,映衬得两岸山峰更加壮丽。
虽然这里根本没有什么游人,但既然来了,难免要好好欣赏一番,现在人少的景区太少了想到这里,难免格外兴奋。
一行人乘上了一艘小型观光船,因为天气很好,没有什么风,整个湖面显得非常安静,没有一点涟漪,整个峡谷中,只有我们一艘小船的马达声,缓缓的驶向峡谷深处。
这里的水真的很静,如果你不看两岸的山峰,似乎感觉不到船在移动,这里的水也很绿,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惹眼,两边的高山,俊秀挺拔,头顶上的蓝天,看不到一丝云彩,脚下的湖水,却绿的让人陶醉,构成了一副美丽的画卷,置身此处,有一种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之感。
由于水质太好,公伯峡深处就有当地老百姓搞养殖,据说养的全是虹鳟,金鳟鱼的品种,好多都是销往内地。是啊,正是因为保护了当地的环境,环境才给大家创造了财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话说的太漂亮。
青海唯一的红军村,感受红军精神
第一次知道青海有个红军村,有一座红军修建的清真寺,还是在头条上看到的,一位历史大咖写了一篇有关这座清真寺的文章,印象非常深刻,从那时起,到循化县的这个村子看看,一直是我的特别想尽快完成的两个期望之一(其中一个是去班玛县,看看著名的红军沟,去年已经去过)。
从公伯峡出来,怀着迫切的心情,我们很快来到了这个青海唯一的红军村—循化县查汗都斯乡红光村,这个地方常年是机关单位和一些事业单位搞思想教育的基地,对我来讲,更想了解一下这些建筑背后那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
当我以一种怀着无比敬仰的心走进这座小村子时,出现在我眼前的是一桩桩富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房屋,整个村子修建的非常漂亮,干净整洁,村子里随处可以看见红色符号,有五角星,“工”字,以及一些标语口号。就连村子的每一个路灯上,都有五角星和红旗,不得不说,氛围确实非常棒。
这座由红军亲手建造的清真寺非常好找,因为它是整个村里最显眼的建筑,遗憾的事,这座清真寺正在维护,我们无法离它很近的去看,只能在外围听村书记给我讲述那段历史。
1939年至1946年间,西北军阀马步芳将400多名被俘红西路军战士当成苦力,押解到现循化县红光村,让他们沿黄河南岸伐木、垦荒、修路、建房等,其中,红光村的这座清真寺就是由红军设计、取材并修建的。
红军们在建造该寺时,虽被敌人严密监视,但他们坚信革命必胜,采取各种方式与敌进行了机智顽强的斗争,借烧刻砖瓦时,极为巧妙地将红五星、镰刀、斧头、“工”字、领章等象征革命的图案刻在了花砖之中。这些象征革命的图案至今仍在清真寺大殿屋脊上熠熠生辉。
虽然我没有亲自看到实物,但通过纪念馆里的图片,我也清晰看到,在清真寺屋檐,梁柱上等多处,上面雕刻五角星,斧头,镰刀等红军标志,由此可见,在那种艰苦卓绝的岁月里,虽然红军战士都已经成为了战俘,但他们内心革命意志毫不动摇,他们坚信,革命终将成功,人民终将过上好日子,这一切都实现了,不是吗?看到这些,眼睛不禁湿润了。
这是全国惟一由红军修建的清真寺,极其罕见,目前不仅是青海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不仅造型独特,更重要的是在文物保护和历史研究方面有很重要的意义。
村子里的红军小学也是我想去看看的,但是因为放学,大门紧闭,无奈,我只好在村子里随处转了转,我发现整个村子中有很多建筑和雕塑,都反映出了当年那段岁月,相信这些雕塑不仅是让村子里的人看的,更是让前来的游客看的,通过这样一种形式,教育大家牢记历史,缅怀先烈。
撒拉人家,品尝真正的特色美食,回味无穷
天色已晚,暮色来临,我们打算去当地很有名的“撒拉人家”去尝尝他们的美食。
其实,说起“撒拉人家”,青海人基本上都知道,这其实是他们所开设的餐厅的一个统一称谓,当然,这家餐厅档次也要稍微好一点,起码能做撒拉族得特色美食,一般的面食馆是不会称为“撒拉人家”的。在西宁,就有好几家“撒拉人家”,生意都还不错。
我们选择一家看起来装修的非常讲究的餐厅,所谓餐厅,其实整个就是一个大院子,里面都是他们自己盖的房子,院子中有种的花花草草和果树,这一片几乎都是这样的风格,大同小异。
当我真正走进这家人家时,震撼到了,因为他们家的房屋盖的非常漂亮,尤其是那些精美的木雕,看起来极为考究,也充分体现出了撒拉族人的心灵手巧。
终于可以吃饭了,撒拉族的饭菜,以面食居多,但你不要简单的理解为只让你吃面,撒拉族最出名的当属“撒拉宴”,它是由盖碗茶、干果9种、油炸面食5种、包子4种、碗菜、凉菜3种、热菜4种、手抓、牛肉、鸡肉等组成的宴席,有点心,有包子,有干果,有肉类,品种极为丰富,荤素搭配也很好,关键还很实惠,当地有一种说法:“撒拉宴每盘菜只需动一筷子”就能吃饱,足见其品种之丰盛、种类之繁多。
由于我们人比较少,根本吃不了那么多,所以我们就点了一些菜,当然,包子还是点了三样,还有很多特色菜,鸡肉,羊肉也都有,还吵了个辣子炒牛肉,味道非常不错。
这里说一下他们的这个手抓羊肉,和大家平时看到的可能不太一样,因为它是凉的,也有自己的名字,叫做冰抓,这是盛行于民和,化隆,循化等地方的一种手抓做法,味道非常棒。
虽然我们没有去孟达天池,也没有去街子清真寺,就连去了的地方,有些都处于维护状态之中,但这并不影响我这次循化之旅,一切美景等到下次再去吧,还有循化的美食,一定再去品尝。
最后,来一首《尕撒拉》,算是做个结尾吧!
要想游览来循化
请把河桥跨
看到一个尕撒拉
你会喜欢他
远方的客人到我家来做客
热情好客的循化人
让我留念他 嘿!
……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