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清清河水承载着青海人民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壮志与豪情滔滔东流,担负起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时代使命和责任,青海儿女正在点滴力量的汇聚中,让大美中国从青海出发。
在今天的青海,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稳步推进,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正如火如荼;
可可西里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藏羚羊种群数量不断得到恢复,并出现成群结队迁徙的壮观画面;
千湖美景再度归来,青海湖水体面积不断扩大,普氏原羚种群数量明显恢复,裸鲤资源蕴藏量快速增长;
……
青海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奋力推进“一优两高”,在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中,持续深入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不断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生态文明之花
正绚烂绽放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今年8月,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在西宁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为建好国家公园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不竭动力。这项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的重大收获,映射出全省上下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努力和艰辛。
2016年,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我省启动,随后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青海成为全国首个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省份,创造建设国家公园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青海重任在肩。
在从无到有的实践中,三江源国家公园内31项任务基本完成,“一年夯实基础工作,两年完成试点任务”目标实现,自然资源所有权和行政管理权关系被理顺,“九龙治水”局面打破,执法监管“碎片化”问题得到解决。
时至今日,我省确立了“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发展战略,组建了省州县乡村五级国家公园管理的“大部门制”实体,颁布试行了国家公园条例,成立了三江源生态法庭,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正式公布,明确了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
如今,我省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建立,在省内大学开设了国家公园管理方向的专业学科,并实施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一期、二期和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4.3万名牧民放下牧鞭由草原利用者转变为生态管护者。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监测到全球罕见、国内首次的5只雪豹同框画面,并监测到罕见的豺、荒漠猫等珍稀、特有野生动物,还在国际重要湿地申报工作中时隔30年后再次记录到“鸟中大熊猫”黑鹳,反映出祁连山生态环境的持续健康向好。
在一项项实践中,我省的生态文明之花正在绚烂绽放,今年6月,我省又担负起具有开先河意义的重大使命,创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将再一次为全国创造“青海经验”、贡献“青海智慧”。
天蓝地绿水清
成为底色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青海的大美,美在山川壮丽,这里是山宗水源路之冲,昆仑山横贯全境,三江水奔涌而出,青海湖烟波浩渺,祁连山林海莽莽,大自然绘就的每一幅画卷都引人入胜。
如果青海是一幅绚丽的生态画卷,那么天蓝地绿水清必将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青海正在举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和净土保卫战。
全面落实“抑尘、减煤、控车、治企、增绿”措施,继续以两市六州政府所在地城镇为重点,强力推进全省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促进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今年1至10月,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5.6%,主要城市西宁海东两市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95%。
坚持“好水和差水”一起抓,大力推进长江、黄河、澜沧江、青海湖、黑河等良好水体保护、水生态修复及湟水重点支流水污染治理,今年1至10月,列入国家考核的19个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4.7%,重点流域湟水河民和桥出省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Ⅳ类考核要求,且Ⅲ类以上水质比例同比持续提升,全省地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基本达到或优于Ⅲ类,地下水水质总体保持稳定。
稳步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技术成果通过国家技术评审,完成500余家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信息采集,西宁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已通过国家技术评审,《石棉尾矿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地方标准填补了国内大宗石棉尾矿危险废物环境管理空白。
绿色是大美青海的
颜值担当
森林覆盖率从不到1%提高到7.26%,蓝绿空间占比超过70%;生态资源总价值达18.39万亿元,每年向下游输送600多亿立方米源头活水,生态服务总价值为7300亿元,气候调节和物种保有等功能性价值不可估量。
生态是青海发展的最大价值,更是大美青海走向世界的绿色颜值。今天的青海,不断筑牢发展根基,瞄准生态优势,正在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理念中实现着“绿变”,推动着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今年,当15天360小时的青海“高光时刻”再次刷新世界纪录时,从“绿电7日”到“绿电9日”再到“绿电15日”,这变的不仅是数字,更是我省光伏、锂电等新兴产业链日臻完善的发展格局。
现如今,准确认识到青海的发展要在保护好绿水青山间实现金山银山,一批批不断挖掘“绿色潜能”的战略性新兴企业落地青海,一批批贴有“绿色标签”的青海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当前的青海,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加快推进,盐湖化工、光伏发电、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快速崛起,两个“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八大绿色产业体系”已具雏形。
今天的青海,正在加快构建具有突出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绿色产业体系,坚持集约化有机化品牌化方向,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壮大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加强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建设,培育壮大十大特色农牧业,成为全国最大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和有机枸杞生产基地。
当一幅山脉绵亘、水脉流长的自然美图在青海大地上徐徐展开,一个山脉水脉人脉交相辉映的大美青海正从三江源头走来……
彰显大价值提升绿颜值
15天360小时在青海境内实现全清洁能源供电,从“绿电7日”到“绿电9日”再到“绿电15日”,青海已经连续三次刷新了世界纪录,看今日之青海,在经济发展方式变化的背后,折射出了青海“三个最大”生态之价值,也正是在变与不变间,彰显了青海儿女主动扛起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雄心与壮志。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享有“中华水塔”之美誉,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也是国家生态安全“两屏三带”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位置重要,生态区位特殊,生态系统丰富,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全省上下不断深化“三个最大”省情认识,把生态保护优先作为立省之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先后出台了《青海省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行动方案》《青海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方案》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实施了三江源、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国家重要湿地保护与修复、水土保持等重点专项工程,草地退化、荒漠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林草综合植被盖度显著提升,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整体恢复,水源涵养和流域水供给能力提高,推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了新成效开创了新局面。
作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的大举,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我省先后启动实施,在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健全政策制度体系、保护生态环境、保障改善民生等诸多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在规划、政策、制度、标准、生态保护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积累了宝贵经验,形成了依法、绿色、全民、智慧等国家公园建设理念。
在此基础上我省启动创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将以此作为新青海建设的重要抓手,在全省范围内建立起管理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形成生态保护的新机制、新模式,在整合归并优化完善自然地保护、创新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等方面探索新路径,为全国提供“青海方案”,贡献“青海力量”。(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作者:宋明慧)
青海长流贯百川
各美其美 美人之 美美美与共
立奋斗之志 建“两高”之强
位于海湖新区的万达、唐道综合体。摄影:黎晓刚
这里峰高极天、大江初流,千山堆绣、百川织锦,天蓝地绿、生态静美,资源富集、天作地成;这里是从高原之巅、三江之源款款而来的青海,高原儿女在这里树立起了“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两高”之志。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旧动能加快转换,青海坚定不移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搞好开发利用,创造了引人瞩目的“世界领先”“中国第一”,青海在实现“两高之志”的路上笃行致远。
高昂:奏响大美青海的现代律动
听,大美青海在古城西宁、在戈壁瀚海、在辽阔草原奏响的高昂旋律,那是青海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时代篇章。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创新引领,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青海在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路上审慎笃行。
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锂电、光纤、烯烃、光伏制造等领域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青海以技术进步与创新为支撑,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了绿色低碳、创新驱动、特色鲜明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优化开发水能资源,提升风能综合利用水平,努力构建水、光、风、核、热等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的清洁能源体系,积极打造青海“电力特区”……太阳能光伏板拼起的“蓝色海洋”与耸立的风车交相辉映,绘就了青海构建清洁能源体系、推进能源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美丽画卷。
在工业互联网、企业“上云”、融合应用等领域打造一批标杆项目和示范企业,促进数字技术在基础建设和民生领域的深度应用……数字经济逐渐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引擎”、高品质生活的“载体”、高水平治理的“大脑”,青海奏响了实现“两高”之志最高昂的旋律。
这是青海奏响的青春之歌,唱出了青海推动经济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中低端”转向“中高端”,实现从“数量追赶”向“质量追赶”,“规模扩张”向“结构优化”,“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高昂之态。
高亢:谱写壮丽青海的改革乐章
听,大美青海在繁华都市、在美丽乡村、在企业工厂奏响的高亢乐曲,那是青海积极促改革、谋发展的奋进乐章。
优化供给结构和消费结构,深化改革,以更积极的姿态融入“一带一路”,青海“会当击水三千里”,为绿色发展注入动力、激发活力。
大力实施绿能互联平台、盐湖集团500万吨钾肥挖潜扩能改造等一批重点产业项目,持续做大产业规模,建立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长效机制……青海积极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强化要素保障,持续扩大生产能力,为产业发展助力增效。
“2019青海文化旅游节暨西北旅游营销大会”“地方特色小吃大赛暨西宁美食节”,打造青海老字号和特色新品牌,青海服务业和第三产业稳健发展,文旅产业日渐繁荣,新市场和新的消费增长点稳步扩大,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在这段舒缓的旋律中,青海用真挚的情感为乐曲注入了温暖明快的元素。
发展民营经济,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引导民营企业健康发展。2019年全国工商联常委会议和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峰会上,青海展现了最美的风貌,签约金额达670.84亿元,项目涉及工业、农业、畜牧业、生态、医药、新能源、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经济发展协奏曲正在青海大地奏响。
这是青海谱写的改革乐章,跳动着“一带一路”中青海的独特魅力,舞动着在稳中求进中开拓进取、在转型升级中提质增效、在扩大开放中谋求发展、在深化改革中释放的强劲活力,唱出了青海富有魅力、充满希望的高亢之曲。
高歌:唱响和谐青海的时代旋律
听,大美青海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在乡村的村落庭院、在人民的心中奏响的温暖的情歌,那是青海统筹发展、改善民生的主旋律。
坚持总体规划、协调发展,统筹空间地域,把民生工作办成顺应民意、贴近民情、排解民忧的“民心工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幸福美好的生活方能诠释青海之大美。
青海的城市画廊日益丰富多彩——西宁—海东都市圈正在逐渐成长为支撑和引领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各地区积极发挥比较优势,构筑“两核一轴一高地”区域发展新格局,统筹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青海的乡村水墨画卷缓缓展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启动“百乡千村”示范工程,以乡村振兴引领脱贫攻坚,打造全域绿色有机农牧业产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巩固发展“三农”持续向好。
青海的生活答卷韵味更加深厚——不断培育“拉面经济”等特色劳务品牌,继续壮大“虫草经济”等特色原生产业,全力推动教育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筹划新建科学技术类本科大学,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让社会发展更有温度,让民生幸福更有质感。
这是青海唱响的和谐赞歌,歌声来自生活在这里的各族儿女,来自各行各业奋斗的人民。这歌声里,是对青海奋力实现“两高”之志的认同,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歌颂,是一同实现“两高”之志的幸福感。桩桩件件民生事,涓涓细流暖人心,这赞歌唱出了青海笃行致远最坚实的力量。
看,来自高原之巅的壮丽发展图景;听,来自三江之源的高昂奋进之歌;大美青海正以最美的姿态,走向世界……
奋斗青海尽显大美未来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这是青海近两年发展的关键句。在“一优两高”的背后,是青海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身影,是更加值得期待的青海未来。“伟大的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在奋力推进“一优两高”发展的路上,奋斗中的青海,展现出了最美的姿态。
“奋斗是艰苦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青海推动经济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中低端”转向“中高端”,实现从“数量追赶”向“质量追赶”,“规模扩张”向“结构优化”,“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青海在这场奋斗中,弘扬“缺氧不缺精神”的本色,在新形势下展现新作为,探索青海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跑出了一个又一个好成绩。
“奋斗是曲折的”,实现“两高”之志,不可避免要“爬雪山”“过草地”。面对诸多矛盾问题叠加、各种风险隐患交汇的挑战,青海大胆去想符合新发展理念的事,积极去试符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事,奋力去办符合青海实际的事,认真去做符合市场规律、有竞争力的事,务实去干带动产业扩大就业的事……新时代、新作为,新青海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开启新时代青海发展新征程,为更美好的未来跑出了好成绩。
“奋斗是长期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伟大的事业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持续奋斗。”青海实现“两高”之志的奋斗,是全民参与的奋斗,是凝聚青海人民聪明才智、浸润着青海人民辛勤汗水的奋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们要发扬大无畏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把小我融入大我,为青海“一优两高”建设铺路架桥、添砖加瓦。只有“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青海才会拥有大美之未来。
“只有奋斗的人生才能称得上幸福的人生”,让我们并肩而行,在实现“两高”之志的道路上奋勇向前,彰显出奋斗之青海的美好未来。(作者:贾泓)
改革创新赋予青海更激昂的活力
“平均每天诞生210个老板”。今年上半年,全省实有市场主体42.2万户,同比增长8.48%;注册资本12459.51亿元,同比增长11.27%;
窥一斑而知全豹。尽管这些数据只是青海经济成绩单中很小的一部分,但足以诠释出我省市场的吸引力、企业的活力及竞争力。
是什么原动力,让深居高原的青海跑出了高效快捷的“青海速度”?
是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创新举措,赋予了青海更激昂的活力。
青海活力给我们带来了启示:改革创新是乘法,发展效能成倍增长。唯有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才能实现青海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放管服”改革,让群众更有“获得感”
青海黄河源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陈生志近几天“忙并快乐着”,因为公司比原计划提前开张了。
“以前我在浙江开拉面馆多年积累了不少客源,今年6月份就动了开旅行社的念头,因户籍在青海,担心从杭州往返西宁办理各种手续不方便,就提前做了不少准备。”今年8月28日,在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办证服务大厅,陈生志拿到了旅行社的营业执照。他说:“没想到,现场登记现场拿照,一下午全部搞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协同推进,不断给行政权力“瘦身”。发布了省、市州、县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建立起规范透明的权力运行监督机制,稳步实施“三证合一”“五证合一”改革。
省级保留行政审批事项263项,全面取消省级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在全国属于省级保留行政审批事项较少省份之一。狠抓事中事后监管,大力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不断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随着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政府服务等政策措施向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持续涌动,市场活力与社会创造力均得到显著激发与释放,成为孕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源泉”。
减事项、减要件、减环节、减时限、减证明,办事人员一张张笑脸的背后,是一系列“刀刃向内”的改革。
生态改革,让全世界共享“地球第三极”的绿水青山
三江源、祁连山,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绿色明珠”,在中国生态版图中如同耀眼的坐标熠熠生辉。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2015年12月,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第19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拉开了中国国家公园建设的序幕。
2016年3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试点方案》,三江源成为了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2017年6月,《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通过审议。青海作为三江源、祁连山所在地,担负着我国第1个、全国首批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的两个试点任务,这是党中央对青海的信任和重托。
今年6月,青海率先启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彻底解决了自然保护地区域交叉、空间重叠、保护管理分割、破碎化和孤岛化等问题,实现“一个自然保护地一块牌子、一套人马、一张地图”。
如今的江源极地,“九龙治水”和“执法监管碎片化”问题已得到解决,基本实现了“一件事由一个部门来管”的体制试点目标。
青海是我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最早的省份,也是目前中国唯一的国家公园示范省。多年来,全省各民族群众视生态保护为己任,不断探索实践,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地球生命共同体,向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
作为全国首个承担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省份,青海正在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奋力打造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青海模式”,让全世界共享“地球第三极”的绿水青山。
创新引领,让经济高质量发展
德令哈50兆瓦光热发电项目成功并网,我国也正式成为世界上第8个拥有大规模光热电站的国家;
我省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3家;新增科技型企业121家;新增“科技小巨人”企业8家,总数达到42家……
一项项技术难题的突破,一件件技术成果的获得,过去一年,我省充分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工程,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跑出了青海科技创新的“加速度”。
通过“百项改造提升工程”“百项创新攻坚工程”,推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壮大新兴特色产业齐头并进,加快推进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两个“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八大绿色产业技术体系”已具雏形。
“四个千亿元”产业,两个“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八大绿色产业技术体系”繁荣鲜亮;全国首座“百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实证基地”,比亚迪锂动力电池一期、青海铜业10万吨阴极铜等一大批重点项目蓬勃兴旺。
民营企业正在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而我省的亚洲硅业(青海)股份有限公司在新材料技术方面的创新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经历了12年的发展历程,如今的亚洲硅业,不仅取得在国内外首次规模化应用单体生产能力最大和能效最高的48对棒大型加压还原炉等多项关键核心工艺技术,还于2018年利用自主设计研发流化床颗粒硅生产技术,建成国际首条采用氯硅烷直接分解制备颗粒多晶硅的粒状多晶硅中试线,填补了我国低消耗多晶硅生产技术空白,对于推动整个多晶硅行业的绿色发展和产业升级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产品技术为核心,砥砺前行,突破提升是亚洲硅业坚持不懈的发展方向。在民营经济不断发展的青海,亚洲硅业既是人才聚集的小高地,又是青海产业发展中推动清洁能源快速发展的龙头企业。
重任在肩,砥砺前行。高原大地处处焕发着生机,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将继续播种希望与未来。
道路纵有千万条改革创新第一条
(照片均为资料图片)
一年前的青海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作出了与时俱进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的战略部署,从此青海开启了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新征程。
“增长动力从何而来?”“高质量发展如何实现?”青海的答案是——“坚持改革创新,挖掘增长动力。”
经济增长的动力从改革中来、从创新中来,改革创新是摆脱增长乏力、收获不竭动力的关键。要打造高质量经济,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战胜挑战,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挖掘增长动力,成功实现动能转换。
改革是挖掘增长动力、增强发展后劲的必然选择。近年来,青海坚持向改革要动力,三大“国字号”改革有新成效,老百姓得实惠。加强生态文明制度改革顶层设计,具有青海特点的“四梁八柱”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率先建立。司法体制改革试点任务基本完成,取得阶段性成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走在前列,市州县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分级诊疗、大病保险、先住院后结算等服务覆盖全省。
创新是挖掘增长动力、开启发展空间的根本出路。今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扑面而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给经济增长、人类进步带来了新机遇。昔日的戈壁滩上,一个个工业园区傲然屹立,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特色轻工业等变身优势产业生机勃勃,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优势显现,这些新产业、新业态正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创造新的驱动力。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青海在改革创新方面取得的扎扎实实的成就再次证明,经济增长的动力从改革中来、从创新中来,改革创新是摆脱增长乏力、收获不竭动力的关键。(作者:孙海玲)
民生工程让百姓笑容更灿烂
几年前,赛措家还在离县城50公里外的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吉迈镇普忙村二社。因为没有牛羊,赛措母子几人的生活就靠她采挖虫草。为了多挣些钱,她带着孩子在县城租了一间小房子,打零工、守工地,一年收入1万多元。
精准扶贫开始后,赛措一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没花一分钱就搬进了县城岭格社区一套近80平方米的二层楼房里。这个社区不仅基础设施完善,而且修建了学校、卫生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平日里,除了打工,赛措还是一名草原管护员,一年有21600元的固定收入。
“在政府的帮助下,我住进了这么好的房子,还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现在生活很幸福!”说这话时,赛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历史的意义,常常在回望与对照中更加明晰。我们虽然无法想象赛措经历的艰辛,但透过她的笑容,能够感受到如今生活的安逸。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而这一张张笑脸正是我省铸就民生改善新篇章的鲜活注脚。
让梦想照进现实
家住西宁市湟源县寺寨乡草原村的王祖尧毕业于青海大学成人高等教育临床医学专业,梦想开一间诊所的他因为没有经营经验而不敢迈出创业的第一步。
2018年,在湟源县就业局了解到可以免费参加创业指导培训后,王祖尧立马报了名。半个月的培训不仅让他掌握了创业、经营方面的专业知识,对于诊所今后发展也有了一定的规划。如今,王祖尧的内科诊所已经步入正轨,每个月都有八九千元的稳定收入。
就在王祖尧笑着感慨自己梦想成真的时候,他身边不少人也已经在政府的扶持下成功创业。
2012年,大学毕业生杨博在西宁市创业指导小额贷款服务中心申请了5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后,在城西区新华巷开了第一家零食店。2014年又申请了1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用于扩大经营规模。经过几年发展,如今,他不仅成立了青海松啃果乐商贸有限公司,还在全省开了20家门店,带动就业100余人。
“创业贷款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如果没有这么好的政策,我的创业之路不可能走得这么顺利。”回望来路,杨博的笑容里满是感谢。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稳则民心安。
“饭碗”端稳了,日子才能安定、踏实、有奔头;就业稳住了,发展才能从容、坚定、有底气。2018年,我省城镇新增就业6.2万人,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13.9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89.3%。数据显示,近五年来青海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整体呈增长趋势,五年累计新增就业人数31.03万人。
让发展更有温度
这个冬天,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切吉乡莫合村的120户村民全部搬进了新房子。80平方米的房屋坐北朝南,两室一厅,院子也不小。
莫合村是一个牧业为主的小村子,全村138户474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草场和耕地面积有限,靠天吃饭的莫合人都盼着能有机会走出这“一亩三分地”。
去年8月份,总投资1000多万元的莫合村集中搬迁项目开始实施,经过一年多的建设,配套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已经全面完成。
“能够从村上搬出来住进这么好的房子里,感谢党和政府,挂真切。”坐在新房里的长条沙发上,今年74岁的彭措笑得合不拢嘴。
幸福指数明显提升的不仅仅是莫合人。在距离切吉乡300多公里外的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地处黄河岸边的德吉村也是一个村如其名的幸福村落。可没有搬迁之前,村民们的居住条件、生活环境是另外一番光景。
加羊索南原本住在距离县城50多公里外的尖扎滩乡羊智村。几年前,一场大雪冻死了家中的70多只羊,靠天吃饭的一家人一夜之间成了贫困户。
“去年我们搬下了山,住进新房还开了农家乐。今年从5月份到10月份,基本上每天都有游客。”加羊索南笑着告诉记者:“这个屋子是政府补贴盖起来的,当时政府给我们补贴了9万元,我们自己只花了1万元。”
回首过去,我省突出重点攻坚补短板,各项政策举措逐步落地见效;专项扶贫、产业扶贫百花齐放,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异彩纷呈。持续深入的脱贫攻坚战,照亮了贫困群众的一张张笑脸。
让生活更有保障
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拉加镇中心卫生院过去只有一排土木结构的破旧平房。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以及一些简单的常用药几乎是这个卫生院的全部家当。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拉加镇中心卫生院迎来了发展的春天,3247平方米的综合大楼,30张住院床位,从最初看病老三样到如今集综合门诊、藏医门诊、妇科门诊、藏药浴中心、综合住院部等为一体的现代化基层医院,服务人口约1.3万人。
医疗保健室、健康评估室、心理咨询室、棋牌室、餐厅……走进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南街社区恒生日间照料中心,记者看到老人们所需要的各种服务这里几乎都能提供。白天在照料中心生活,晚上便回到各自的家中。全新的养老模式不但解决了这些留守老人的日常生活问题,也避免了住进养老院所面临的一些不便。
养老产业,情牵百姓。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养老服务的新模式让老人们共享幸福与快乐。
作为全省唯一的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在居家养老试点工作推进中,海东市将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向农村和失能老人转移,建立贫困居家失能老人护理服务制度,培育了2家养老服务龙头企业,孵化了68家本土化养老服务组织,培养养老服务人员1078名。累计投入资金4810万元,为2.9万名困难老年人提供以医疗康复护理为重点的个性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
国以民为上,民以生为先。随着一项又一项民生新政破浪前行,一件又一件民生实事落地生根,一幅又一幅温暖的民生图景投射在了青海大地上。
民生无小事点滴暖人心
寒冷的冬日,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推开家门就和一屋子的热气撞个满怀。相比以往住在村上的旧房子,搬进新居后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切吉乡莫合村村民仁欠本觉得今年冬天不太冷。
屋子暖了,心也跟着暖了。
当困难群众在好政策的帮扶下住进宽敞明亮的新居,当有梦想的年轻人在好项目的扶持下实现理想,当古稀之年的留守老人能在家门口享受到贴心的养老服务……这些改变的背后是省委、省政府把人民的“小事情”和“大责任”都扛在了肩上,放在了心里。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房子热不热、收入稳不稳、村道好不好走、看病方不方便……看似细致具体的小事,实则是治国理政的大事。考察的是精准扶贫、产业发展的具体落实,擘画的是医疗保障、公平教育的发展图景,传递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彰显了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不变初心。
民意召唤使命,担当彰显情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虽然是经济小省,但这并不意味着民生二字是青海发展的短板。相反,我们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将75%以上的财政收入用于改善民生。回眸2018年的“民生成绩单”,我们优先发展教育,义务教育巩固率提高到96.8%,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提高3.8和4个百分点,控辍保学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我们全面推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三分之二以上的县就地就诊率达80%以上;我们继续落实全民参保计划,全面完成社保提标扩面任务;我们开工城镇棚户区改造3.05万套、综合整治老旧住宅小区2万套、改造农牧民危旧房6万户。
群众的笑容是最好的答卷。当这组数字成为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我们看到的就是人民生活水平有新提高、生活质量有新改善,人民利益愈发成为发展的底色,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逐渐增强。(本版图片均为资料照片)(作者:咸文静)
民族团结,青海最美的风景
和实生物,和谐生美。
这里,有54个少数民族,千百年来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各民族在青海这片热土上休戚与共、水乳交融、和衷共济,共同演绎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历史;这里,有6个自治州、7个自治县、28个民族乡,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7.71%,是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共存、多元文化共融的和谐家园;这里,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不断增进感情,共育团结之花,共享发展硕果,是中华民族一家亲典范的美好家园。它,就是闪耀着民族团结之美的青海。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民族团结成为最美风景
万人锅庄跳起来,幸福的花儿唱起来,吼秦腔、唱红歌、听贤孝……这样的场景在城市广场、乡镇文化中心、社区村庄随处可见;城乡社区和乡村邻里,楼上楼下像亲人一样互帮互助……在这片热土上,各族干部群众从点点滴滴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共同推动着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在青海,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源远流长,到处都流传着各民族群众亲如一家的动人故事:从弘扬民族团结正能量的玉树州抗震救灾纪念馆,到易地搬迁斩穷根兴产业奔小康的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还有把对党的感恩化为维护民族大团结的尼都塔生一家四代人,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突出贡献一心为民的好党员好干部尖措,用真情诠释着人间真善美的汉族护士妈妈李慧母乳喂养藏族婴儿,28年赡养孤寡汉族老人的藏族夫妇罗加扎特,用爱心拉面传递民族团结大爱的化隆回族自治县群科镇马家兄弟……像这样的民族团结动人事例,在青海不胜枚举。
“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多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民族工作放到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指引下,立足特殊省情,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关键环节,以维护祖国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为着眼点和着力点,全力打造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大省,统筹推进民族地区发展改革稳定,切实把“继续深化创建活动”“努力在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中不断创造新业绩”的重要要求落到实处,开启了新时代青海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的新征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画好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
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绿色的庄稼、金灿灿的油菜花,与鲜艳的各民族服饰相互映衬、如诗如画。民族团结的花儿最美丽,民族团结的果实最甜蜜。如今,在青海大地上,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团结的乐章全面奏响,和谐的旋律引人入胜。
“56个民族,56朵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正如歌里所唱,青海各族儿女在党的阳光沐浴下,休戚与共、携手相助,奋力拼搏,建设美好家园,手足之情感人至深,民族团结之树常青。
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青海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多年来,青海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不断汇聚民族团结的筑梦力量,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
“努力实现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的转变”。党委统揽全局,争创民族团结进步大省。坚持创建工作一把手责任制,在全国开创了党委统揽创建工作的体制先例。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2013年,省委全会出台《青海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实施纲要》,明确重点任务、战略目标。2017年,省党代会作出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大省的战略部署,推动创建向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拓展。目前,全省近三分之二的市州和一半的县市已经建成全国示范,创建工作在全国打造了“南有云南,北看青海”的靓丽名片,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走在全国前列。
注重创新青海特色
全力推进民族进步大省建设
行走在青海7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家庭、在社区、在村庄、在乡镇、在机关、在学校、在企业、在市场、在寺院、在军警营,随处都能感受到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欣欣向荣景象。
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用法治保障民族团结进步,颁布实施《青海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成为全国第三个专门颁布民族团结进步地方性法规的省份。建成运行青海智慧统战民族宗教事务服务平台,有力提升全省各级统战民族宗教事务部门网络信息综合管理能力。坚持重在基层、重在平时,深入推进创建“八进”活动,营造了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与18个省区市建立少数民族务工人员管理服务合作机制,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开展全省“精神脱贫”试点工作,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构筑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精神家园。以文化发展引领民族团结,成为扎实推进藏族文化(玉树)、热贡文化、格萨尔文化(果洛)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全国最多的省。打造黄南热贡艺术、果洛格萨尔、玉树土风歌舞等文化品牌,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团结民族民间舞电视展演、阿尼玛卿转山文化旅游节、玉树赛马节等各类大型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500多场次,开展“送戏下乡”演出2000余场,推出《多彩果洛》《相约阿尼玛卿》《魂系金银滩》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进一步用文化引领群众思想、凝聚民心民智,唱响了国家富强好、民族团结好的时代主旋律。
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生不断改善,文化繁荣兴盛,宗教和睦和顺,芳华如许,笔墨妍丽,青海各族人民团结、和谐、幸福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呈现。
向世界展示大美青海的民族团结和谐之美
大美青海,美在文明之美、和谐之美、生态之美、民族团结之美、经济社会发展之美。青海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是民族区域自治面积和比重最大的省,是祖国内地连接西藏、新疆的战略要地。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视察指导工作时,提出“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几年来,青海紧紧守好民族团结这条“生命线”,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行走在青海大地,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看到各族群众一起生活、一起奋斗的和谐画面。可以说,正是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各民族共同携手,成就了今天的大美青海。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始终在党委主导下深入有效推进,在全国首创了党委总揽创建工作的领导体制,创建活动始终保持了高起点推动、全方位推进的良好态势。实践证明,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进入新时代,青海省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出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积极实施“加快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转变”的战略目标,开启青海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新起点。
在青海这片热土上,团结和谐是文明基因,也是文化自觉,是历史底蕴,也是固本之举。一段段激情悠扬的民族歌舞,一张张朴实会心的笑脸,一个个民族团结模范事迹,都是青海民族团结进步的和谐颂歌,是新时代下青海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生动体现。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维护社会稳定,已经成为青海各族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青海各族儿女要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奋力谱写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作者:魏爽)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