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今人呼为龙抬头。”—— 《燕京岁时记》
天气回暖,草长莺飞,燕草如丝,秦桑低枝。展眼间已经到农历二月二日。
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可追溯到上古华夏之礼。
▼节日来源
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农历二月初二,传说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到周武王时,每年二月初二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
唐朝人把二月初二作为一个特殊的日子,说这是“迎富贵”的日子,在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就是吃一些点心。
宋代宫廷在这一天也有专门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述南宋时,二月初二这一天宫中有“挑菜”御宴活动。
清时期把这天称之为“龙抬头”,因为农历二月初二正值“惊蛰”节气前后。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动物,一到冬天便进入了不吃不喝不动的冬眠状态,这便是“入蛰”了。二月初二前后,春回大地,人们期望龙出镇住一切有害的毒虫。
▼节日习俗
在北京民间,二月二有很多习俗,比如说“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老百姓要在这天驱除害虫,点着蜡烛,照着房梁和墙壁驱除蝎子、蜈蚣等,这些虫儿一见亮光就掉下来被消灭了。这一天北京的饮食还多以龙为名。
山东菏泽民间习俗是二月二这天炒盐水黄豆,让黄豆开花。而我国是大豆的原产国,自古栽培,至今已有5000年的种植史。司马迁在《史记·卷二十七》中写道:“铺至下铺,为菽” ,菽,就是豆类的总称。
在山西地区,二月二龙抬头则是另一种风俗,在晋西北一些地方,选择一棵大树或一块大石,用灰线围洒一圈。再用红线拴一枚铜钱,先将铜钱置放在灰线圈内,手拉线牵回家中,用容器盖住即成,据说这样便能引来“钱龙”,保佑一年财源广进。
至于沿海地区,一直流传着二月二“剪龙头”的习俗,这天大人、孩子都剃头,叫“剃喜头”。特别是男孩子,都要理发,谓之“剪龙头”,据说在这一天理发能够带来一年的好运。
▼趣味知识
叫二月二为“龙抬头”, 从天文学上来说,也有一定道理。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说,与古代西方天文学不同,中国把恒星划分成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区。
所谓“垣”就是“城墙”的意思。这三垣环绕着北极星呈三角状排列。在“三垣”外围分布着“四象”: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天空的星象也随着季节转换。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苍龙显现“抬头”之势。
那怎么在天空中找到这条龙呢?苍龙头部“角宿”上有两颗星:角宿一和角宿二,代表苍龙头上的两只犄角。
“角宿” 之后的四颗星是“亢宿”,亢是龙的咽喉,在咽喉下面有四颗星排列成一个簸箕的形状是“氐宿”,代表着龙爪。龙爪后面的房宿、心宿、尾宿和箕宿分别代表了龙的心脏和尾巴。
▼节日辟谣
旧时民间有一种说法:人们要赶在年三十以前把头剃了,是因为正月里不准剃头,而二月二剪头是“好彩头”。 大家都期待着“二月二,龙抬头”的这一天。
为什么呢?据说“正月剃头死舅舅”,既然关乎娘家人的性命,则兹事体大,也就马虎不得了。因此,在北京,进了正月,理发馆的生意是很清淡的。
其实正月剪头死舅舅是属于误传。不剪头是“思旧”,而不是“死舅”,这是从明末清初开始流传的风俗。
明末清初,清朝命令所有国民必须剪发。当时有人为怀念明朝,就在正月里不剪发以表示“思旧”,但又不能公开与清朝政府对抗,于是就有了“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一直流传到至今。
▼古文记载
在古代的风俗人物志里,也有二月二的相关记载。
“二月二,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谓之熏虫儿,谓引龙,冲、虫不出也。”
——《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
“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
——《燕京岁时记》
“二月二日,各村疃社醵钱献生,谓之‘扶龙头’。提壶汲井水注之,曰‘引龙头’。”
——《大同府志》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