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西行快报 > 

三江源和青海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作者:中国西藏网 时间:2020-04-11 10:42:16 浏览量:

三江源和青海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三联生活周刊》记者拍摄的三江源风景

中国西藏网讯 “十一”假期不少网友赴三江源和青海湖旅游,并在微博上晒出了美丽的风景照。经过多年不懈的生态综合治理,近年三江源和青海湖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动物种群增多活动范围扩大,植被恢复,水体质量良好。

三江源动植物种群增加显著水体质量良好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覆盖青海省玉树、果洛全境和海南、黄南、海西的部分地区,总面积36.6万平方公里,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昆仑山及其支脉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唐古拉山等众多雪山的冰雪融化后,汇流成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大江大河,是我国最重要的水源地。

三江源和青海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三联生活周刊》记者拍摄的三江源人物

2005年1月,国务院批准实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一期工程实施8年来,三江源区初步遏制草地退化趋势,重点治理区生态状况好转。目前,各河流控制站年均含沙量每立方米在0.046公斤至4.3公斤之间,与多年平均值相比,直门达站、新寨站、同仁站分别减少了11.4%、60.3%、16.3%;草原植被覆盖度提高11.6%,水源涵养量增加28.4亿立方米,黑土滩治理区植被覆盖度由20%增加到80%以上。同时,三江源地区水资源量增加了84亿立方米,湿地面积增加了104平方公里。

总投资达160亿元的三江源二期保护工程已于今年年初启动,涵盖面积39.5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的54.6%。根据二期工程规划,到2020年,三江源将实现森林覆盖率提高0.7个百分点,草地植被覆盖度平均提高25至30个百分点,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达50%,保护湿地面积20万公顷。

常到三江源地区调研的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的陈振宁教授说:“近四年来,到三江源保护区最大的感受是大型野兽能经常见到了,野生动物保护力度比较大,偷猎的现象很少了,野生动物尤其是大型动物数量总体来说多了,如棕熊、雪豹、藏羚羊、藏原羚、藏野驴、野牦牛、白唇鹿、岩羊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多了,而且狼、藏狐、沙狐、赤狐也多了。”以前,科研人员在玉树州治多县索加乡牙曲放置的红外线拍摄仪很长时间都拍不到雪豹,现在已经时常能拍到雪豹活动的画面。据介绍,三江源保护区数量增加最明显的是棕熊,经常能听到棕熊闯入民宅的事件。此外,黑颈鹤、胡兀鹫、金雕的数量也增加明显。

三江源和青海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网友在微博中晒出的青海湖旅游照片非常美丽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李若凡说,从监测数据看,索加曲麻河保护区内,大型兽类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7只,雪山乡保护区的密度是每平方公里0.69只,反映出野生动物栖息地和活动范围扩大了。

此外,从上世纪90年代末起,中国实施大规模的天然林保护工程,青海省禁止以任何方式采伐三江源地区的天然森林资源。果洛州的班玛县是三江源核心区内天然林资源分布面积最大的地区,林地面积343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6%。青海省玛可河林业局局长韩才邦说,玛可河地处班玛县境内,该地区森林覆盖率已由天保工程实施前的52%上升到59.02%。

植被恢复使水质变得更好,近期,青海省农牧厅科考人员在青海经过细致考察后发现,澜沧江源水体质量良好,水生生境基本为原生态,资源比较丰富。这对维系鱼鸟共生体系和生态平衡起着关键作用,是青藏高原生态链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生态、经济、科研和文化价值。

青海湖10年“长大”182.94平方公里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重要水体。上世纪50年代青海湖湖水面积为4568多平方公里,后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2004年水体面积仅剩4190平方公里。

三江源和青海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网友在微博中晒出的青海湖旅游照片

从2005年开始,青海湖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成为我国一项重点生态工作,2008年启动的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主要包括人工增雨、湿地保护、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等,总投资15.67亿元,覆盖整个青海湖流域,总面积2.96万平方公里。截至今年7月,农牧、水利和生态监测项目已经完成。其中,农牧项目治理沙化草地137.25万亩、黑土滩136.65万亩、草原鼠害1629.42万亩、围栏350万亩等。

9月底,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于北京召开的审核会上,确认青海湖面积至2014年6月达到了4372.94平方公里,青海湖流域草原植被恢复明显,沙化草地植被覆盖度提高11个百分点,黑土滩植被覆盖度提高38%,可食牧草增长9.53个百分点。

如今的青海湖,生态环境向好,据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调查统计,前来青海湖歇脚的鸟类从上世纪60年代的69种已经增加到了今年的220多种。

随着一系列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当地农牧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也在逐步转变,从而带来了保护区内牧民生产生活的改变——由传统的游牧方式向定居或半定居转变,由单一的靠天养畜向建设养畜转变,由粗放畜牧业生产向生态畜牧业转变,实现了保护、发展与民生多赢。

(责编:刘莉)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