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讯 波兰克拉科夫当地时间7月7日下午,在此举行的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一致通过将中国青海省可可西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中国的第51个世界遗产,同时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世界自然遗产地。
△可可西里风光,摄影:张志宏
可可西里是蒙古语,译为汉语是“青色的山脊”,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境内,平均海拔在4600米以上,被称作人类的“生命禁区”,但这里却是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核心区域,境内栖息着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等珍稀野生物种,是青藏高原野生动物的基因库,被称为“野生动物的王国”。据不完全统计,该地共拥有大小湖泊7000余个、古冰川255条,此次申报区总面积共600万公顷,其中提名核心区370万公顷,外围缓冲区230万公顷,涵盖了保护区全境以及部分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域。
△可可西里风光。摄影:辛培玲
可可西里区域基本属于无人区,但今年上半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对青海可可西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项目的专家技术评估报告,却对这片神秘的土地在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方面突出的普遍价值和世界自然遗产完整性、保护、管理要求,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并建议将青海可可西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这份评估报告,则是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表决的技术支撑和重要依据。
评估报告认为,青海可可西里提名遗产地是世界上最大、最年轻的高原的一部分,拥有非凡的自然美景,其美丽超出人类想象,在所有方面都叹为观止。可可西里充满着极具冲击力的各种对比,得天独厚的高原生态系统宏伟壮观,这里保存着完整的藏羚羊在三江源和可可西里间的迁徙路线,支撑着藏羚羊不受干扰的迁徙。满足世界自然遗产标准:无与伦比的自然现象或自然美景或审美价值。
△可可西里风光。摄影:杨朝晖
同时,可可西里植物区系具有高度的特有性,与高海拔和寒冷气候的特点结合,还共同催生了同样高度特有的动物区系。这里1/3以上的高等植物是青藏高原特有,靠这些植物生存的所有的食草哺乳动物也是青藏高原特有。这里是藏羚羊、藏野牦牛、藏野驴、藏原羚、狼和棕熊的故乡,满足世界自然遗产标准:生物多样性和濒危物种。
△可可西里的精灵——藏羚羊。摄影:袁培德
许多人对可可西里的了解始于上世纪90年代反盗猎藏羚羊行动,后来导演陆川拍摄的影片《可可西里》反映的就是这段感人的故事。1995年,青海省政府将可可西里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97年,可可西里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4年,加强涵盖可可西里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三江源这片面积达12.3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亚洲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全球最敏感的气候启动区之一,成为了中国首个国家公园,备受呵护。
自2005年至2015年,国家为三江源累计投入资金近90亿元,近10万牧民搬离了草原,超过70万户农牧民主动减少了牲畜养殖数量。经过中央和青海省等的共同努力,三江源地区生态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水资源量增加近80亿立方米,草地产草量整体提高了30%。
△美丽的藏羚羊。新华网发 闫晓宗摄
而牵动人心的“高原精灵”藏羚羊,此前,由于盗猎,可可西里栖息的藏羚羊数量从原来的20万只锐减到1998年的1.5万只,成为国际濒危物种。自2009年新疆、青海、西藏三省区全面合作打击盗猎至今,连续8年可可西里没有再发生盗猎藏羚羊案件,现在,藏羚羊种群数已经恢复到了6万只左右,野牦牛、藏野驴和雪豹等珍稀濒危物种数量也明显增加。
△可可西里风光。摄影:杨朝晖
可可西里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片风光壮美但生态脆弱的高原热土,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教授吕植说:“可可西里申遗的成功,将从更高的层面保护这片净土,这是中国向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苏建平说,世界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在青藏高原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地,人们通过保护可以更好地享受生物多样性带来的福利。青海省政府部门也做出诸多承诺:不在遗产地范围内为根除小型哺乳动物鼠兔采用毒杀行动;不强制安置或迁移遗产地缓冲区的传统牧民;不在任何时候许可或提倡遗产地内会威胁到动物迁徙路线的围栏活动……可可西里“建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实践和典范”的承诺正在实现。
△一头藏羚羊在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内活动。新华社发
据了解,2014年10月15日,可可西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正式启动,2016年1月30日,可可西里申遗文本正式送达位于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赢得了2017年中国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惟一入场券。而今年被提名加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共有7处自然遗产项目,26处文化遗产项目,1处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项目。其中,中国青海省可可西里和福建省鼓浪屿将分别申请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鼓浪屿申遗的结果将于北京时间7月8日揭晓。
目前,全球共有1052处世界遗产,包括814处文化遗产、203处自然遗产以及35处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中国西藏网 文/刘莉)
转载该作品,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