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从空中俯视,艾肯泉就像一只巨大的眼睛,所以它又被称为“恶魔之眼”或者“自然之眼”“大地之眼”,而那不断喷涌的泉眼,正是它的瞳孔,黄绿色的泉水如玳瑁色的瞳孔,深邃而迷人。
可怕的“恶魔之眼”
在青海柴达木盆地西南部,靠近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花土沟镇莫合尔布鲁克村、距花土沟镇直线距离约27公里处有一片草原——阿拉尔草原,这里绿草成茵、牛羊成群,草原上生机勃勃,充满着生命的活力。虽然这里比不上呼伦贝尔大草原,但对于柴达木盆地而言,却是一大自然奇观,也是上天赋予这里人民的巨大厚赠。但就在这样一片繁茂的草原中间,有片荒凉的戈壁滩,连生命力堪称“小强”的芨芨草也无法生存。这是因为在当地有一口名叫“艾肯泉”的怪泉,泉水流经的地方寸草不生。
在蒙古语里,艾肯就是“可怕”的意思,艾肯泉就是当地人心里可怕的泉。艾肯泉的泉水无法饮用,也不能用来浸泡,所以泉眼周边十分荒芜,没有任何生物愿意光顾这片危险的地方。如果有不了解泉水厉害的动物误饮,就会中毒而死。所以常常能在周围看到一些死去动物的尸体,令人毛骨悚然。
千百年来,艾肯泉喷涌不停,如同沸腾的开水,咕噜咕噜向上喷涌,非常神奇。谈到这个泉水的历史,当地人说早在上个世纪,俄国作家、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就曾三次到过这里进行考察,并且在他的《走向罗布泊》一书中还有特别介绍。《走向罗布泊》的“柴达木南部及西部之行”章节中,普尔热瓦尔斯基用当地蒙古族同胞的称谓,将其记载为艾肯泉。
除了泉水“有毒”,在艾肯泉的四周是一些红褐色的沙石,看似非常坚硬,轻轻踩上去还能发出“咔哧咔哧”的声音,然而下面却非常蓬松,一不小心就会陷进去,或许这也是为什么野兽都会避着艾肯泉走的原因。
艾肯泉“毒”从何来
如此一个美丽的泉水为什么会有一个如此可怕的名字呢?据当地政府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艾肯泉的泉水虽然看起来很清澈,但是里面的含硫量极高,连外面的芨芨草遇上都会枯萎,更别说飞禽走兽了,所以野兽见了此泉也会害怕,即不能喝,也不敢到里面去洗澡。
艾肯泉的泉水和普通水的颜色并没有多大区别,但泉水的硫含量远远地超出了正常水平,不仅足以威胁生命,而且还能够侵蚀周边的岩石。在长年累月的泉水侵蚀下,周边看似坚硬的红色褐岩,但实际上却十分松软,不小心的话就可能会陷进去,类似于沼泽地一般。这就给在周边活动的动物带来了极高的危险性,因此动物们都会退避三舍。
吉林省第三地质调查所所长唐凯曾到艾肯泉实地考察,他初步推测,艾肯泉的形成可能与深大断裂、含水层发生倾斜有关,但目前缺少关于艾肯泉的完整报告,具体的成因、流量和化学成分还有待进一步考察和分析。“从肉眼上看,艾肯泉水颜色普通,但不能饮用。因为其中硫含量很高,上升的泉水昼夜喷涌,腐蚀了周围的植被和土壤。”唐凯说。
不过,当地聪明的村民发现,艾肯泉的泉水是有药用和养生价值的,所以有些村民经常带少量的泉水回家泡脚。
青海“大地之眼”成网红
俗话说美丽和危险是硬币的两面。在艾肯泉极高危险性的背后,是人类无法忽视的美景:从高空俯瞰这片区域,艾肯泉就形似一只“眼睛”,它的美丽让人难以忽视,每张俯拍的照片都是一张绝美的壁纸,色彩鲜艳而又高冷。因此,位于青海柴达木的这一“大地之眼”成为网红,很多游客为之向往。
“草原火锅”“大地之眼”……这些都是网友对日前在网络上走红的“艾肯泉”的别称。从空中俯瞰,泉眼与喷涌而出的泉水组成了“大地瞳孔”的造型。因长期蒸发,泉水里的矿物质在土地上沉淀出深红环带状的“天眼边界”。茫崖市文体旅游广电局局长唐拓华表示,冬天本来是青海的旅游淡季,但随着艾肯泉在网上走红,越来越多的探险爱好者慕名前来。
当然,艾肯泉背后还有众多谜团待解,这些谜团为艾肯泉披上了神秘面纱。如此看来,艾肯泉不仅有着旅游价值,其源源不绝的泉水还带来了丰富的矿物资源和科考价值。当地政府部门一位工作人员表示,有关部门正在组织力量进一步调查、评估艾肯泉的旅游价值和自然资源,考证泉水成因,检测泉水水质。在保障资源安全、游客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的前提下,有序推进艾肯泉的旅游发展。
据了解,艾肯泉免费开放时间为上午11时至下午5时。为了保障安全,晚间暂无开放计划。旅游部门提醒,通往艾肯泉的道路为沙土便道,周边沼泽较多且有野生动物出没,有条件的游客应驾驶越野车结伴前往,到达后切勿下水游玩和饮用泉水。
温泉是怎样形成的
●新闻链接:
温泉是泉水的一种,是从地下自然涌出的,泉口温度显著高于当地年平均气温的地下天然泉水,并含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的矿物质泉水。现在也有很多地区人工打井,一般在600-2000米,用深水水泵抽取地下水,富含多种有益矿物质,水温一般在20摄氏度以上,也叫温泉井。由于各地所处的气候、纬度及海拔高程之不同,温泉的温度下限很难统一。
温泉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地壳内部的岩浆作用所形成,或为火山喷发所伴随产生,火山活动过的死火山地形区,因地壳板块运动隆起的地表,其地底下还有未冷却的岩浆,均会不断地释放出大量的热能。由于此类热源之热量集中,因此只要附近有孔隙的含水岩层,不仅会受热成为高温的热水,而且大部份会沸腾为蒸气,多为硫酸盐泉。另一种是受地表水渗透循环作用所形成。也就是说当雨水降到地表向下渗透,深入到地壳深处的含水层形成地下水。地下水受下方的地热加热成为热水,深部热水多数含有气体,这些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当热水温度升高,上面若有致密、不透水的岩层阻挡去路,会使压力愈来愈高,以致热水、蒸气处于高压状态,一有裂缝即窜涌而上。热水上升后愈接近地表压力则逐渐减少,由于压力渐减而使所含气体逐渐膨胀,减轻热水的密度,这些膨胀的蒸气更有利于热水上升。上升的热水再与下沉较迟受热的冷水因密度不同所产生的压力(静水压力差)反复循环产生对流,在开放性裂隙阻力较小的情况下,循裂隙上升涌出地表,热水即可源源不绝涌升,终至流出地面,形成温泉。在高山深谷地形配合下,谷底地面水可能较高山中地下水位低,因此深谷谷底可能为静水压力差最大之处,而热水上涌也应以自谷底涌出的可能性最大,温泉大多发生在山谷中河床上。(时报记者张扬整理部分图片来自茫崖市摄影家协会)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