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西行快报 > 

探秘湟水河

作者:三江源国家公园 时间:2020-08-31 13:34:31 浏览量:

探秘湟水河


探秘湟水河


探秘湟水河


湟水河从远古奔袭而来,把一片片靓丽的农业风景的图画涂染在她的岸畔的同时,也把人类文明一点点地聚合起来,在她愈发显得妖娆和婀娜的地方,缔造出了一座古老的城市--西宁。如今的西宁,已经发展成为青藏高原上最大的城市,穿城而过的湟水河,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成长壮大……本期《青海视野》选发青海作家龙仁青先生的文章,带领大家一起走进湟水河的历史。

创造了青海农耕特色的河湟文化

青海湖的形成,是亿万年前的地球造山运动所致,但在藏族民间传说中,却把它与一千多年前大唐文成公主进藏联系在了一起——文成公主在大唐送亲使团的陪同下,历经艰辛,到达了青藏高原的日月山上。她看到日月山下四野荒芜,足为可惜,于是便下令随她而来的将士,从四围的雪山开挖河道,让这里的土地在河水滋润下肥沃起来。

一百零七条河流先后流入这里,青海湖也开始形成。她的善行也感动了一条溪流,这条溪流改变流向,从西往东汇入了青海湖,有了象征吉祥圆满的一百零八条河,这条河就是倒淌河。

从地理层面去说,如果传说中的青海湖缺少水源补给,担当起这个任务的河流,理当是湟水河,但湟水河却与青海湖擦肩而过,没有注入青海湖。

湟水河发源于青海海晏县包哈图山。据成书于1990年的《海晏县地名志》记载,湟水源头为包哈图曲沁,这条河在海晏境内,还分别称作哇日曲、群科曲沁等,湟水在海晏内长92公里,离青海湖的直线距离不足5公里。湟水流出它的母体海晏草原后,经巴燕峡流入湟源,又进入青海省会西宁市,再穿过青海几个农业区——平安、乐都、民和,最后从甘肃永靖县注入黄河,全长349千米,流域面积3200多平方千米。湟水流经的地方,峡谷与盆地相间,形成串珠状河谷,由它串连起的峡谷有巴燕峡、扎麻隆峡、小峡、老鸦峡等,盆地有西宁盆地、大通盆地、乐都盆地、民和盆地等。它穿过的地方水力资源丰富,灌溉便利,为农业的开发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如此,在它的两岸便出现了大片的农业风景,当它历经蜿蜒,流入黄河,它也便创造了极富青海农耕特色的河湟文化,可以说,它是青海农耕文明的缔造者,是中国农业开始的地方之一。

或许,这就是它没有注入青海湖的原因,因为它有自己的使命——如果说,青海湖对调剂环青海湖地区草原的温度、湿度和水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改善了环湖草原气候,使这片土地成为了青海省重要的牧业生产基地,那么,湟水河却满怀志向,与青海湖作别,把农业的色彩和芬芳带给了这片高原大地。

如此,湟水河在草原上汇流成河,逐渐壮大之后,她离开了她的草原母亲的胸怀,一路向东,穿山越岭,跨峰过涧,从海拔3000多米的高山草甸地区来到了在青海高原地势相对低缓,气候相对温润的山岭平川,湟水河的参与,使得这片原本就肥沃的土地,有了更加充沛的生机,单等着与“天降大任”的有缘之人的相逢。

无弋爰剑将农耕技术传授给部族

这个有缘之人适时地出现了,他,就是无弋爰剑。由史学家范晔编撰,成书于南朝宋时期的《后汉书·西羌传》中对无弋爰剑有记载。有人说,他是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青海人。

远古时期,无弋爰剑生活的河湟地区物产匮乏,为了温饱,他和他的部族经常进入临近的秦国,掠夺物产相对丰富的秦国。有一次他们再次进入秦国抢掠时,被秦厉公的兵马抓获,从此他沦为秦国的奴隶。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接触到了秦国的农耕技术。后来,他乘机逃出,逃往远在河湟的故乡,秦王派兵追捕,他藏身于一个岩洞之中,秦兵围住岩洞,并放火烧山。熊熊烈火中却出现了一个形似老虎的巨兽,保护着无弋爰剑,无弋爰剑得以存活,开始了逃亡的生活。逃亡路上,他遇到了一名被割掉鼻子的女人,两人便结为夫妻。这位女子自知容颜不美,经常以头发遮面,如此,羌人便有了披散长发的习俗。那时的湟水河谷地带,农耕文明尚未开始,羌人以狩猎为业,无弋爰剑便把他在秦国做为奴隶时学到的农耕技术传授给部族,慢慢的,跟随他从事农耕的人越来愈多。

从此,湟水河谷地带有了农业。如果说,这是一次历史的安排,那么,此后西汉时期在湟水流域的军事屯田活动,则把中国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与青海河湟流域完全续接在了一起。

赵充国屯田河湟的历史过往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中国的绝大部分新石器时代遗址皆属于农耕文化性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农业,以粟和稻为其代表性作物,并在聚落分布、生产活动和农具种类等方面,表现出一系列特点,构成了自成体系的农耕文化。新石器文化在西部尤其是西北各地的广泛分布,说明西部是我国原始农业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地区。从广大的西部上溯,河湟农业便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中国农业开始的地方。

其实,与中原地区广大的平原相比,湟水河谷地区微不足道。从海晏草原蹒跚学步,蜿蜒流淌的湟水河,一路又吸纳了众多的支流,逐渐壮大起来,但她的力量还不足以在这山岭起伏的高原冲击形成连片的适于农业种植的大面积平原。被湟水河一如佛珠一般串连起来的几个盆地,以及这些盆地构成的整个河谷地带,已经是她能够做到的极限。这样的一片农业耕种面积,与绵延千里的中原平原相比可以说不值一提。这也是西汉时期,赵充国提出在湟水河谷地带“寓兵于农”,屯兵耕田的主张后,这一设想即刻遭到西汉王朝上层连连拒绝的原因。

赵充国,西汉著名军事家。字翁孙,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市西南)人,生于汉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历经武帝、昭帝、宣帝三世,以六郡“良家子”身份充骑士。善骑射,通兵法,为人沉勇有大略,官至上将军。汉宣帝即位后封为营平侯。

有关赵充国屯田河湟的历史过往,在青海民间至今流传着一首委婉的花儿:“汉武帝修起了西平亭/赵充国/

平川里开了个良田。”历史上,中原王朝与周边游牧民族之间战事不断,解决战事的办法,除了联姻,也就只有相互间你进我退,周而复始的拉锯战。而赵充国提出的屯田设想,则从战略上改变了这一局势。他建议朝廷,屯田湟水两岸,就地筹粮,不仅可以“因田致谷”,“居民得并作田,不失农业”;“将士坐得必胜之道”;也可以“大费既省,徭役预息”。但西汉王朝上层并不看重湟水流域这一弹丸之地,他们依然认为只要把周边以狩猎、游牧为业的部族挡在关外,有了中原的千里沃野,根本没有必要在那里屯田。在这样一种局势下,赵充国却看到了这片区域对整个西汉帝国的重要性。后来的史学家在评价湟水河谷地区在整个中国的战略位置时,引用了丘吉尔曾经说过的一段话,在英国皇家空军奇迹般地抵御住纳粹空军的猛烈攻击,避免英国本土沦陷后,丘吉尔曾经说过一句话:“在人类战争的领域里,从来没有过这么少的人,对这么多的人作出过这么大的贡献”。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如果套用在湟水谷地之于中央之国的地缘作用上也同样适用:“在中央之国的形成过程中,从来没有这么小体量的地缘板块,对中央之国渗透、控制这么大的地理单元作出过这么大的贡献”。

赵充国是看到了这一点的,于是他不惜抗旨,开始了他认定的事,他在无弋爰剑以及他的部族开垦的小片农业的基础上,开始了由小而大的,有一定规模的农业开垦和种植,开始了与农业相关的水利、交通的开发。

湟水河谷成为青海政治、文化中心地带

此后的历代王朝及青海地方势力,先后采用“戍边屯田”、“移民屯田”等措施,引进农耕技术和生产工具,兴修农田水利,进行湟水河谷地区农业的开垦与开发,使这片土地成为中国农业版图上一块不可或缺的农业要地。

而湟水河不单单只是缔造了青海农业,使这片肥沃的湟水河谷地成为青海人口聚集最多的地方——这片大概只有青海全境4%的土地,养育着青海全境60%以上的人口,从而这里也成为青海政治、文化中心地带,她孕育了灿烂的马家窑、齐家、卡约文化,被称为是“青海的母亲河”。一种几乎跨越青海所有民族,流行传唱在各民族间的民间文化——河湟花儿,在这里应运而生。如此,她不但成就了“民族众多、文化多元、融会贯通”的青海文化,并对青藏高原上发展起来的博大精深的藏文化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涌现出了灿若星辰的文化人物。历史上,诸如宗喀巴大师、被称为一代奇僧的更敦群培、曾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喜绕嘉措大师、十世班禅大师等都诞生在这里。

湟水河以及由她冲刷形成的湟水谷地,从地理上,在整个青藏高原有着特殊的位置,从文化上,她是河湟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是藏传佛教文化传播、发展的重要基地。她就像从她身边远走,再也没有回来的宗喀巴大师一样,一去不复返,但在她的身上,时刻闪耀着她的故乡山水的光亮和色彩,正如宗喀巴大师修成正果成为了“第二佛陀”,但他依然自称为“湟水河畔人”(宗喀巴法号洛桑扎巴,宗喀巴系人们对他的尊称,也是他著书立传时常用的笔名,意为湟水河畔人。)一样,湟水河,也始终带着她的故乡草原带给她的清澈、执著和勇气。

缔造出了一座古老的城市——西宁

湟水河从远古奔袭而来,把一片片靓丽的农业风景的图画涂染在她的岸畔的同时,也把人类文明一点点地聚合起来,在她愈发显得妖娆和婀娜的地方,缔造出了一座古老的城市——西宁。如今的西宁,已经发展成为青藏高原上最大的城市,穿城而过的湟水河,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成长壮大。进入新世纪以来,青海这个生态大省,在强力打造“三江源”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也狠抓湟水河流域的治理,西宁市提出了“打造绿色样板城市”的口号,一系列生态工程得以实施,由宁湖、北川、海湖等湿地公园把整个西宁有机地连接起来,建成了湟水国家湿地公园,西宁市也荣膺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称号。如今的湟水河,绿意盎然,水韵悠长,曾经一度消失不见了的拟鲶高原鳅等重新出现在河流中,随处看到白鹭、鸬鹚、海鸥、鸳鸯、以及稀有的凤头鸊鷉等鸟禽飞翔嬉戏于其间,呈现出一幅和谐美好的生态画卷。

湟水河虽然与青海湖擦肩而过,但她更是成就了自己的一番壮举。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