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西行快报 > 

寻踪老青海的关隘古道

作者:西宁晚报社 时间:2020-09-02 11:49:47 浏览量:

寻踪老青海的关隘古道

寻踪老青海的关隘古道

寻踪老青海的关隘古道

寻踪老青海的关隘古道

寻踪老青海的关隘古道

寻踪老青海的关隘古道

寻踪老青海的关隘古道

本版编辑 尚继宁

青海各地有许多关隘、堡寨、驿路和古道,人们从中可以管窥古代青海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风貌,如今,其中有些已成为青海的名胜古迹,它们不时勾起人们的回忆和悠悠思古之情。本期《青海视野》带您寻踪那些鲜为人知的关隘和古道的故事。

古湟西宁,河西边郡,一线东通,三面牧荒,直到明代,仍被称作“湟中四境接穷荒”,这是明朝人詹理《西宁道中》诗句。“遐荒绝域,靡不可通”;“实当四面之冲,无一郡为近援”;“势如斗城” ,西宁在史志中曾被这样描述。西宁前面是乌斯,后面有祁连,东临兰陇,西达葱沙。西宁从一个小县城到成为一省的省会,“沃衍之区,巨丽之镇”,并非偶然。明设西宁卫,清设西宁镇,驻有重兵。与别的边卫郡城不同,“左右前后,无所依仗”。狭榨、闇门、边墙、水洞、城堡、营寨、墩堠鳞次栉比,代表着西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关隘

《明一统志》说,西宁“万山环抱,三峡重围”。环抱西宁的山很多,重重叠叠,远山近山。近的有雪山、金山,远的有昆仑、祁连,上文叙述了夹城的南山北山。湟水一线流通,东有三峡,西有二峡,构成关隘。

小峡 城东15公里,又名硖口。地极险阻,为湟、鄯往来咽喉之地。曾名湟峡、漆峡。清光绪时筑德安、武定二关。

大峡 郡城东45公里,碾伯城西15公里。小峡和大峡之间,今属平安县境。平安城,旧名平戎驿,汉魏时安夷县所在,赵充国屯田湟中时平中营就在此处。大峡,宋时名洒金坪和省章峡,筑有省章城。峡长400米,南山头高程2700米,北山头高程2600米。山峰对峙,湟流湍急,较小峡尤为雄峙。

老鸦峡 位于碾伯城东25公里,距西宁85公里。峡长15公里,南山顶高2100米,北山顶高2300米。出峡口东有莲花台。湟水流经峡中,傍岸行,有大小石崖,极险峻,称大小鹦哥嘴,马难并行,是到兰州的捷径。汉时称四望峡。峡内有唐代所修阁道即栈道。出峡口之西有鲁班石、鲁班亭,古破羌城(今称老鸦城)位于峡口之西湟水北岸。有诗咏老鸦峡云:“曲径迂回两岸间,斜阳卸影鸟飞还。云垂峭壁青千丈,风皱奔流绿一湾。踏破丹梯崖作蹬,凿开石锁路为关。”描绘出老鸦峡的雄险壮奇景象。古时该峡人迹罕至,东来入湟者多走冰沟。1925年后老鸦峡始通行旅。1941年后,炸药崩石,展宽道路,始称通途。

明清两代和民国时,由兰州来西宁,走永登,过河桥驿,经冰沟,至古破羌,顺古湟大道西来。冰沟位于碾伯城东北45公里处,明洪武十九年在此修筑土城,设驿站和递运所。嘉靖卅年筑定西门,为进入湟中的门户。1925年前冰沟一直是繁华小镇,有商店、旅店、社学、寺庙。1925年后因官道改行老鸦峡,此道遂废。以上是西宁以东之三峡。

西石峡 从西宁顺湟水西上35公里,有西石峡,也称戎峡。峡长13公里,危峰壁立,南北陡峙,奇石突兀,湟流湍急,回环曲折,为西路要隘,有泥丸封之一夫当关之险。峡之东口有清人鄂云布题刻“海藏咽喉”大字。如果从西石峡东边和多巴即新临羌西边顺西纳川西北行,经拦隆口,邦巴(上五庄),则进入长15公里之水峡。林木茂盛,野花遍地,流水哗哗,诚幽胜之山谷。上游通青海湖北岸到金银滩,下游西纳川汇入湟水。顺水峡是古临羌道通古西海郡城的便捷道路,是明清两代设防驻兵的要隘,拉课营设于水峡口之东。

巴燕峡 位于丹噶尔城西北15公里,峡长8公里,山高风险,崖岩错列,湟水蜿蜒峡中。这就是古代经青海湖北岸通往西藏的大道,曾被称为“藏大路”。另一条通藏大路则是从丹噶尔城西南行,经药水峡,出日月山隘口的大道。这条大道是著名的“唐蕃古道”上重要的一段。

堡寨

西宁郡城四条川内坐落着许多堡寨,是居民之所,同时也是边郡的防御体系组成部分,与华夏大地上内郡府县的村镇堡店等有所不同,所以略加叙述。堡寨在隋唐时期的史料不足,难以表述。明代和清初的三百年间,西宁城外的堡寨,由明初军事屯田制度发展演变,村村筑有寨墙堡门,可以自卫御敌,名某某寨、某某堡;配合烽墩火光通讯设施,构成比较完整的防御体系,确实和内郡有所区别。

烽墩即烽火台,懂点历史的人想必知道“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说的就是遇有军情在烽火台上点火(柴禾中掺狼粪,烟气冲天,利于火光传讯),急速传递信息之事。据《西宁志》记载,明时西宁卫城四周通道上有烽墩74个,万历时增置25个,共99个。清代雍正、乾隆时仍予以关注,不时整顿维修。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8年前后,这些烽墩仍然屹立在古道旁。青海民族学院今日湟水南岸校址,当时在校门口就有一座烽墩耸立,高有数丈,下部有挖空土屋,是驻地兵丁的住所。以后在扩大基建中这些烽墩被一个个铲平了。如果能保留一两座作为历史教材,也许对西宁历史能增些异彩的。

驿路

西宁对外交通联络主要依靠陆路,自汉代以来即设有驿站,历代相沿。元代称驿站为“站赤”。明清两代,驿站逐步得以巩固,以西宁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到清末有固定驿站18处,递运所4处,递铺14处。1906年后“改驿为邮”,邮政局取代了驿站。

以清代为例,西宁四通的驿站共有14处。其中西宁在城驿,由西宁知县兼理,有夫32名,马44匹,为诸驿之冠。

东路 平戎驿即平安驿,七十里,驿丞管理。夫31名,马44匹。据《清史稿·职官志》记载,驿丞未入流,满人不应任此。碾伯在城嘉顺驿,又六十里,知县兼理。夫31名,马44匹。冰沟驿,又东北四十里,驿丞管理。夫31名,马44匹。碾伯去东南,原有巴周驿、古鄯驿,乾隆七年裁并。

南路 申中驿,南去五十里,贵德所千总管理。夫2名,马3匹。朝天唐驿,又南八十里,贵德所千总管理。夫2名,马3匹。贵德驿,又南九十里,贵德所千总管理。夫2名,马3匹。

西路 镇海驿,西去五十里,丹噶尔主簿管理。夫2名,马2匹。丹噶尔驿,又西四十里,丹噶尔主簿管理。夫2名,马3匹。

北路 长宁驿,北去四十里,大通守备管理。夫2名,马3匹。

大通在城驿,又北七十里,大通守备管理。夫2名,马3匹。

东南路 碾伯县应付巴燕戎在城驿,碾伯知县兼理。夫2名,马3匹。巴燕戎在城驿,南去一百二十里,碾伯知县兼理。夫2名,马3匹。

驿站之外,还有铺递。马驿,递送紧要公文,铺舍传送寻常事件。因驿马足用,皆由马递,铺递久废,徒留铺名而已。如,城东十里为洪水铺,又二十里峡口铺,又二十里土山子湾铺,又二十里平戎铺。再东二十里杨其铺,又二十里马哈喇铺,又二十里铺。碾伯以东有弩木只沟铺,白崖子铺,折而东北甜水铺,山岭铺,冰沟铺。

古道

上述各条驿路,都连接着通向远方的古道,把西宁与中原和边疆,长城和长江,联结到一个巨大的交通网上。现在从西路说起。西宁是唐蕃古道上的大站,这条古道,清代称作西宁到拉萨的官马大道。主要站口有:西宁西行50里临蕃城即镇海堡,又40里丹噶尔,折而西南,白水军即察罕素,40里定戎城,7里石堡城,20里赤岭今日月山隘口。西行进入牧区,“烟簇土屋柳罩头”的河湟农村景象到此终止了。经倒淌河即尉迟川,90里到曲沟附近即唐代王孝杰米栅,经今共和县南行到大河坝,大非川到那录驿,温泉,翻巴颜喀拉山到星宿海。470里扎木隆山口即唐众龙驿,渡西月河,经牦牛河,过藤桥,翻当拉岭,到那曲,赴拉萨。共约3600里。明人曾有诗云:“西去诸峰千万层,帐房牛粪夜燃灯。马河只许皮船渡,戎地全凭驿骑乘。青盖赤幡迎汉使,茜衣红帽杂番僧。愧如玄奘新归路,欲学翻经独未能。”

先说东路。从碾伯在城嘉顺驿分岔两路。东去老鸦驿向北经冰沟驿,渡过大通河(即閤门河),经河桥驿而永登至兰州,明清时是东去的官道。从碾伯向东南,经巴州、古鄯,是隋唐时的驿路大道。碾伯,唐代为鄯州,陇右节度使驻地,东南方向翻山丘进入今民和县巴州、古鄯,过黄河东去。黄河渡口有两个,一个是凤林渡,另一个是临津渡。凤林渡在河州即今临夏市正北微西约80里炳灵寺东,大夏河入黄河口之西的黄河南岸,有凤林关,故称凤林渡。唐代西来湟中,多从此渡河,西北行,到今民和县马营、古鄯,趋鄯州(今乐都)而西宁。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刘元鼎赴藏会盟,都从凤林渡过河而来。杜甫《秦州杂诗》有云:“凤林戈未息,鱼海路常难”,乃指此关此津。临津关和临津渡在今民和县官亭黄河南岸大河家,今属甘肃积石山县,原属河州,位于河州西北方向。河北岸官亭,是十六国时白土县所在。隋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西巡,即在临津关渡河而北,经古鄯而进入湟水流域的。明代,西宁卫至河州卫之间设有七驿,其中古鄯、巴州二驿,到清乾隆七年(1742年)因不临官道而裁并。

次说北路。西宁北行,越达阪山,渡大通河到门源,西行到永安城,走扁都沟,到民乐,即古西平张掖道。东晋时僧人法显从长安出发去天竺取经,走此路。隋大业五年隋炀帝西巡耀兵,经此路北行到达张掖。

再说南路。西宁经申中驿南去贵德,乃古归义城道,再南行可顺古河南道通益州。再,赴巴燕戎驿,其北乃古勒姐道,通今平安县。其南道通邯川即今甘都镇。过黄河,通古河南道达益州,到达长江中下游各地。(本文节选自芈一之先生的《西宁历史与文化》)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