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西行快报 > 

探访青海古村落之四

作者: 时间:2020-12-04 11:52:59 浏览量:

对于村庄,每个人心头总是萦绕着一份特殊的情怀,那里装满了每个人最快乐的成长时光,铭刻了骨肉里那份最永恒的亲情。

无论闯荡在何方,我们对村庄总是最难忘却。古朴的建筑诉说着岁月的变化,袅袅炊烟 “盘活”了村庄一天的活力和激情,可爱的人们为生活忙碌奔波,孩童们在庄廓墙根下追着阳光嬉戏打闹,或许这就是每个人想追寻的村庄记忆,这里有我们回不去的时光,也有我们无法割舍的乡愁,是内心深处粗犷而又细腻的感情。

探访青海古村落,土木结构的河湟建筑,独具风格的“热贡”院落,样式独特的蒙古包,别致亮眼的藏式碉房,在地域辽阔的青海,由南到北、从东至西,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风格,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特色,或许这就是勤劳的青海人对于生活最本真的态度,他们把感情融于建筑,以一种触动眼球的视觉艺术来留住人们对于故土最真挚的情感。

探访青海古村落之四探访青海古村落之四探访青海古村落之四探访青海古村落之四

资料图片

卓木齐村: 找寻时间印记

本报记者 宋明慧

探访青海古村落之四

如果说起卓木齐村,令人最难忘怀的应该就是“糌粑节”。这是一年一度的狂欢,老百姓相聚,以撒糌粑的方式来互送祝福,并为当地传统的春耕祭祀。卓木齐村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尕朵乡,背靠尕朵觉悟神山,面朝通天河,是通天河流域众多古村落之一。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开始洒向村庄,远眺卓木齐村的全景,古色古香的石砌碉房刻下了时间的印记,屋顶的烟囱里萦绕出的白色炊烟,让村庄在深绿色的群山中显得格外寂静。走进村庄,眼前一幢幢线条粗放的藏式建筑让我们感受到了高原人的质朴,一层层由石头砌成,石头表面用泥巴抹成的墙面显得斑斑驳驳,足以看出这是风吹日晒后留下的印记。

细曲河纵贯卓木齐村,因地处通天河东岸沟谷,低哇处地势平坦,所以这里是高原上少有的适宜农耕的地区之一,这里的建筑被当地人称之为碉房。碉房多为两层,均为石板石块砌成,有些砌工极细,美观大方结实,看上去是几层高的楼房,但这第一层是用来给牛羊作畜圈的,第二层才是人们用来居住的屋子,也有很多人家里的房子为一层。房屋中间有木梯,因光线极差,生人进屋须闭目片刻再静视,方可辨清房内路径、木梯。木梯上有手拉的皮绳,供上下时使用,碉房顶上多为平顶,可晾晒东西或闲坐休憩。

在卓木齐村可以看到,这些古老的碉房多数都是建在半山坡上,其实这也是半农半牧区的人们特有的住房,这不仅是为了利于自卫守护,且也为了防止家被水淹没,所以勤劳智慧的高原人充分利用当地山坡倾斜的自然态势,在此处建起了别具一格的石砌碉房,寻得一处安身立命之所。

卓木齐村有着“玉树小敦煌”和“狂欢糌粑节”的美誉,这里历史古老悠久,有着千百年来的通天河畔人文民俗和传统的宗教文化积淀,除了格秀经堂、精美的壁画可与敦煌飞天壁画相媲美之外,还有著名的春耕前的民间祭祀民俗活动,请送神鸟,相互之间抛撒糌粑的糌粑节活动。

可以想象,早些年,在海拔高、交通不便、物质匮乏的岁月里,生活在此的人们就地取材,科学分析地形后建起的房屋成为了今天青海大地上一处留得住乡愁的村庄。当时或许他们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但他们却没有向生活屈服,而是发挥自己的智慧保留了对生活的姿态。

通天河古村落:遗珠遍布人未识

本报记者 陈晨

上起长江正源,下至玉树巴塘河口同金沙江相连,通天河横贯玉树藏族自治州全境,河长813公里,流域总面积14万平方公里。通天河也是孕育藏族传统村落、藏族文化和唐蕃古道的大地背景。

沿着通天河流域,散落着许多藏族传统村落。这些村庄都有共性:对面有一条河,后面有一座山。藏族村落一般不去扰动河,而是去依靠山。通天河两岸山脉起伏,岩峰峥嵘,有着非常丰富的木材和石料。所以,通天河流域很早以前就出现了村落。

通天河从结古镇旁流过,结古镇也成了长江流域中第一个人口密集的地方。“结古”在藏语中是“货物集散地”的意思,这里自古以来便是青海、四川、西藏三地之间的贸易重镇,历史悠久。

据传,结古镇是文成公主进藏途中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这里的藏族首领和群众曾为她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让其颇为感动,于是文成公主决定在这里多住些日子,为当地人传授耕作、纺织等技术。后来,结古镇不仅是汉藏文化交汇的地方,还是唐藩古道的兴盛之地。

尽管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但1300年后的今天,这个汇集名山之宗、江河之源、牦牛之地、歌舞之乡的小镇依旧焕发着源源不断的灵气。在经历过地震后,尽管结古镇的许多房屋都被新建,但是新建的房屋依旧传承和延续了祖先们用石头堆砌房屋的建筑工艺,一处处藏式的小院落在现代化气息中不失风雅又具有一种地域“灵气”,会让眼见一亮,心情豁然开朗。而且通天河两岸很多用传统石砌工艺修建的房子也是经受住了当年地震的“考验”,使得顽强的生命力生生不息,这就是如今行走于通天河畔看到的那些藏式碉房。

藏式碉房是藏地特有的山地营造技艺和建筑形制的集中体现,不仅能满足居民日常生产生活的要求,还具有防御能力。碉房一般都建在较高的台地上,建筑材质以石块为主,外形厚重、稳固。通常筑有三层,底下一层圈养牲畜,二层住人,顶层为经堂。在建筑过程中,藏人工匠不吊线、不绘图,全凭经验。这种传统民居历史久远、功能齐全,覆盖了藏人生产、生活、信仰等方方面面,是藏族历史、经济、文化、宗教、艺术的结晶。

距结古镇3公里处有世界上最大的嘛呢石堆,据说已有20多亿块嘛呢石,刻的经文有近200亿字,可以称得上是“世界第一石刻图书馆”。曲折的巷道、巨大的嘛呢石堆与古老的碉房一起,勾勒出藏族传统村落的脉络。

曾几何时,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通天河流域的民族传统村落面临衰落、消失的处境。殊不知,这些村庄是历史,更是文化。现如今,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当地村民在政府的鼓励下,利用乡土建筑发展民宿、古村落生活体验区及观光旅游等,以绿色经济推动通天河流域的古村落,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吾运达村:邂逅质朴情真

本报记者 钟倩

在玉树藏族自治州通天河沿岸的山谷间,散居着一些古老的藏寨与村落,沿着通天河水的走向在沿岸的山路上缓缓前行,拐几个弯就到了玉树州称多县尕朵乡吾运达村。

吾运达村地处青南高原通天河畔东岸沟谷,是高原上常见的高山地,面朝通天河,坐东朝西,细曲河纵贯全境,地势平坦,适宜农耕,千百年来,人们在这里繁衍生息。远远望见,村落边上的白杨树围成半个圆圈,把吾运达村围了起来,和村里古朴的藏式碉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却也构成了别致的景色。

秋冬时节的高原,草原枯黄,牛羊星星点点,散落在高原明镜般的湖泊周围。一座座石砌碉楼建筑静静地矗立在通天河畔,在经历千百年的历史长河洗礼之后,依然是那么独具魅力,沉默而幽静。吾运达碉房一般都是石板石块砌成,美观大方结实,碉房多为两层,有些住户家的为一层,建在半山坡上。如果把历史悠久的建筑同老百姓的生活连成一线,每年一度隆重的泼水节便是最能诉说时间的“手本”。

每年藏历四月初八,吾运达村的男女老少、大大小小都会迎来隆重的泼水节。这一天,当地藏族民众身着盛装自村边溪流取水,互相泼洒,祈福吉祥如意、幸福安康。目前,吾运达泼水习俗已被列入青海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吾运达村的泼水节时间在每年农耕前夕,即藏历四月初八举行,这一天,无论村里人在何方,都会赶回来齐聚在吾运达村,与亲朋见面,与老友相聚,最主要的便是泼水娱乐。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从遥远的西方佛国印度飞来三只大鹏鸟,这三只大鹏鸟飞到通天河畔一带时,偏偏落到一户贫困人家的房顶上栖息。这户贫困人家的主人怎么也驱赶不走,即便是一时飞走了,过几天又再飞回来,还是落在他家房顶上栖息。主人也只好作罢,不再赶它们走。还拿出原本就不多的青稞来喂食。日子过得好快,转眼间一年就过去了。但是自打这一年开始,他家里的境况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一改往日贫困落后的面貌,家境也慢慢好了起来。

这家的主人便认为这些转变,都是得益于三只大鹏神鸟,带给他们家福气与好运。后来这三只大鹏鸟一直陪伴着贫穷但心地善良的主人一生,成为他们家的三个成员,主人也好生相待,照顾得像他的几个孩子一样,和美相处。直到有一天,主人离开了这个世界,三只大鹏鸟也跟着男主人一起,悲伤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为了纪念这三只大鹏鸟,每年四月份春播时节,这家人便要起个大早,换上净水,口中念念有词、虔诚地祭祀朝拜这三只大鹏神鸟,感恩三只大鹏鸟带给他们家的好运与福报。随着时光的流逝,这种祭祀活动慢慢流传了下来。

每到这一天,全村人便开始互相以泼水活动取乐,直到将对方全身泼湿、泼透方肯罢休。泼水娱乐活动结束后,村里有歌声嘹亮者,现场为大家助兴、献歌一曲,有舞姿妙曼者,还为歌手伴舞一段。

一曲终了,有意犹未尽者便招呼全村人大声呼喊:“再来一曲……”全村人早已抑制不住内心的期盼大声喝彩。演唱者在大家期盼的欢呼声中,只好再次来到场中央,继续为大家献上山歌,那纯粹的原生态唱腔、直抒胸意的歌词、河畔孕育的美妙声音,时而欢快、婉转,时而凄美、感人,但都诉说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作者:宋明慧 来源:青海日报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