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离开西宁一路向东,在315国道,见证了海东河湟新区正在发生的变化。宽阔的柏油马路,各种植被萦绕其间,先进制造业、信息技术、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四大产业相继落户河湟新区……两年来,河湟新区昂扬奋进、稳扎稳打,规划编制取得重大进展、项目建设陆续开工,改革举措相继落地,一个新时代的新区构想正在逐渐变成现实。两年来,河湟新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省委书记王建军提出的“精明收缩,着眼四季,颜值革命,注重内涵”的四句话要求,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勠力同心、砥砺前行,扎扎实实推动海东河湟新区高质量发展,争做践行“一优两高”战略部署的先行者和排头兵。
现代化新区的蝶变
两年来,河湟新区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兰西城市群、“新海东”发展战略,努力推动单一型工业园区向综合性现代化新区蝶变,步入了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截至目前,河湟新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05亿元,完成一般性工业投资3.6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21.28亿元,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2.92亿元。
“我们深刻领会‘四句话’精神实质。在大学习、大讨论、大研究的基础上,及时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省委王建军书记‘四句话’要求的意见》,便于大家理解和把握。”河湟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
——“精明收缩”就是坚持高起点规划,精准定位,优化布局,打造精品,不留遗憾和败笔;坚持集约高效,珍惜和利用好每一寸土地,严防粗放式增长和无边际扩张;坚持从容建设,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聚拢发展,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着眼四季”就是紧紧围绕河湟历史、人文和自然风貌,坚持“西宁海东一体、产城一体、城乡一体、港城一体”,精心谋划产业形态,推动河湟新区由传统城区向活力之窗转变,打造“四季繁荣”的活力新区;
——“颜值革命”就是以创造高品质生活为目的,切实加强城市设计,精心塑造具有河湟文化特色的城市风貌,构建见山望水、清新优美的生态环境,提供优质共享的公共服务,建设绿色生态、宜业宜居的高原美丽现代化城市;
——“注重内涵”就是以坚持高质量发展为目的,准确把握河湟新区发展定位和产业重点,明确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夯实发展的基石和支撑。全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科技创新推动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先植绿,后建城。”几年来,河湟新区认真学习借鉴雄安新区、西咸新区等国家级新区发展理念,邀请北京建筑设计院、上海同济大学知名专家问诊把脉,在反复征求省市及相关部门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海东河湟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8-2035年)》,2019年4月得到海东市政府批复。新区规划面积43.3平方公里,由空港商务区、科教研发和高新服务区、物流商贸区、康养服务区、高铁新区五个片区组成。规划近期建设省级新区,远期至2035年打造国家级新区,最终将河湟新区打造成为青藏高原上一座山水田园、生态绿色、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新城。
《规划》提出,要坚持“西宁海东一体化”,努力提高城际互联水平,加快形成联系紧密、分工有序的都市圈和1小时经济圈,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互利共赢;坚持“产城一体”,以城聚产、以产兴城,进一步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坚持“城乡一体”,统筹推进周边地区新型城镇化,带动高铁新区以及周边乡镇统筹协调发展;坚持“港城一体”,围绕曹家堡国际机场,大力发展空港经济,推进贸易便利化、投资便利化、服务便利化。
筑巢引凤抛出橄榄枝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几年来,河湟新区牢牢牵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紧紧围绕“四大产业”,坚持高品质招商、超常规推动,以项目求发展、以项目强内涵、以项目提品质。近两年来,成功引进投资总额达700多亿元的50多个重大优质项目,发展的后劲更足、支撑更强。
先进制造业方面,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产业。总投资15.6亿元的比亚迪动力电池材料项目已累计完成工业产值3.42亿元;江河源农牧科技、青海铁塔制造、正平管廊生产经营持续稳定增长;与江苏公爵新能源汽车项目已达成合作意向。
商贸物流方面,重点发展保税物流、电子商务、跨境外贸、总部经济、金融外汇等产业。积极探索西宁机场与新区商贸物流业实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功能集成的新发展模式。目前,省内第一家海关特殊监管场所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B型)已封关运营,累计进入中心内货物总值约10.5亿元人民币,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中国(海东)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自国务院批复设立后立即开展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并于6月11日获省政府批复。北山东部石材城、万纬西宁海东物流园和青海世全(闽龙国际)万博广场一期已建成运营,全球商品保税直销中心、口岸服务中心和闽龙物流仓储区项目正在抓紧施工建设。中国邮政西宁邮区中心局项目已完成修建性详细规划。
文化旅游方面,积极探索发展文化创意、休闲度假、户外运动、智慧教育、智慧医疗、展览采购、健康养老、高端地产等产业,努力打造青藏高原旅游接待门户和“大客厅”。目前,成功引进了高端房地产及综合体项目25项,累计完成投资25.64亿元。总投资79亿元的绿地湖语树、世界城和总投资17亿元的绿城春风里、桃李春风及总投资9亿元的中住·怡和天玺等多个高端房地产项目开工建设。规划布局大中小学校共12所,青海荆楚(国际)双语学校已竣工招生,河湟新区九年一贯制学校、明志中学已开工建设。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青海警官职业学院等院校建设正在全力推进。规划布局医院4所,已建成1所,省中医院河湟分园、万康藏医院已入驻新区,正在办理前期手续。与301军民融合医院深入商谈,共同利用新区大数据平台,优化整合区域医疗资源,全力推动智慧医疗体系建设。与省文化产业集团、中海外集团达成合作意向,计划建设投资15亿元的河湟文化产业园和投资50亿元的商旅小镇,共同打造集文化创意、休闲度假、户外运动、展览采购等于一体的综合新业态。
新兴产业迎来春天
把数字经济和创新创业作为创建国家级新区的两大支撑产业,以“四种经济形态”为引领,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培育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动能,推动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立足新区在数字经济领域良好的自然环境、要素配套、产业基础等条件和青海省数字经济产业园落户新区的重大机遇,规划1000多亩土地作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主要承载区域。紧扣“算力、算法、数据”三大要素,着力优化信息化基础设施,在新区内布局建设L根镜像服务器、国际互联网链路、5G基站等基础设施,大幅优化信息基础设施配套水平;着力发展大型算力中心,中国移动高原大数据中心建成投用,中国电信省级数据中心开工建设,青海数据湖产业园项目启动实施;着力引进水利大数据、工业大数据、能源大数据、藏文大数据等符合青海禀赋特点的信息技术行业,构建“龙头企业支撑发展、中小企业活力迸发”的发展格局;着力打造青海特色产品线上交易平台,青海农林牧商品交易中心开始运行。依托中国(海东)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为青海各类特色产品拉通线上线下两个平台,打通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充分依托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不断强化公用创业设施建设,“众创—孵化—加速—产业化”的完整创新创业链已建成,正在努力打造青海省的“人才集聚基地、科技创新基地、企业孵化基地”。
目前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1家、国家级小型微型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2家,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不断强化创新企业集群建设,目前累计入驻企业229家,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级科技型企业17家,累计申报各类专利技术300余项,建设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连续两年在全省孵化器绩效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
美丽新区呼之欲出
结合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建设,大力实施“补短板、强功能、塑形象”活动,以科学规划作引领、以工匠精神搞建设、以绣花工夫抓管理,努力打造一个布局科学、设施完善、要素齐全、环境优美的高原现代化美丽新区。
按照现代化城市的要求,逐步对基础设施进行提档升级,不断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和功能水平。近两年来,实施基础设施项目30项,完成投资18.22亿元,已建成中关村东路、唐蕃大道、高寨大街等50多条道路近90多公里,快速出行、东西通畅的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给排水、电力、通讯、燃气等地下管网工程和变电所、配水厂、调压站、供热站、消防站、污水厂等公共配套设施全部投入使用。
省上赋能建设的曹家堡国际机场三期、综合交通枢纽和西成铁路等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新网络,为新区快速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新优势。投资78亿元,占地3500亩的高铁新城全面建成,市民公园、医院、车站、学校等公共配套设施已全部交付使用,近5万拆迁群众搬迁入住。
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将“颜值革命”要求贯穿始终,坚持融入河湟文化、河湟基因、河湟特色,打造有风格、有品位、有活力的城市风貌。
坚决守住生态环境底线,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推进“绿交通、绿河谷、绿屏障、绿庭院、绿厂区”行动,相继实施新区道路景观绿化、柳湾湿地生态水系公园、平西经济区南山绿化、高铁新区庭院绿化等13项永久性绿化工程;与青海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共同实施柳湾城市公园生态修复项目。
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约11亿元实施国土绿化2万余亩,绿化率达到60%以上。狠抓大气污染防治,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5.6%,绿色生态已成为河湟新区的品牌和底色。
河湟新区新面貌!几年来,从交通建设步入快车道,到民生项目按下快捷键,再到蓝天、碧水、绿水交织一起,一个生机勃勃的河湟新区正向我们款款走来。
你看,一座绿色、创新、智能之城正在崛地而起,海东河湟新区蓝图已绘,未来可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