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西部城市崛起,区域经济格局从“东强西弱”走向“南强北弱”。面对中西部的省会竞争,西宁作为省会的首位度提升了,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西宁GDP、常住人口等多个指标依旧排在西北省会倒数第一。
远眺西宁城区。图|图虫创意
作为青藏高原最大的城市,西宁不可谓不努力,全球招商做大做强产业、提升城建和市容环境、打通高铁和高速基础设施、苦练内功打造精致城市,让西宁有了巨大的进步。尽管西宁坐拥青藏高原上最好的自然资源条件,但是其发展仍面临着地貌、人口和产业的诸多限制,GDP规模常年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倒数第二。
2020年4月26日,青海印发《西宁大学筹建方案》,正式筹建西宁大学;西宁曹家堡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正式开工,西宁正在谋求成为区域航空枢纽城市;同时,聚集了时代新能源、比亚迪、泰丰先行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打造千亿新能源产业。这次,西宁终于“认真”了,意识到与兰州和银川等周边省会城市巨大的差距,西宁选择破釜沉舟,迎难而上。
面对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这座被外界看来几乎没有存在感的省会城市,“破局”的良方在哪里?
作者|大贺
编辑|崔赫翾 瞭望智库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 背靠河湟节制海藏
说到西宁,就不得不提兰州。从兰州向西,河西走廊通向新疆,湟水流域则通向青藏,位于湟水谷地的西宁,战略地位不是一般的重要,如:
西宁市湟水河。图|图虫创意
一是从西宁开始一路向东的湟水谷地则谷窄山险,乐都、民和等盆地可利用土地规模远不及西宁盆地,而小峡和老鸦峡等天险又对人类活动造成阻隔,因此西宁成为了湟水流域最适合居住的地区。
二是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只有这样一个海拔2200多米的盆地,这一有利条件使得西宁能够在历史前进的车轮下,逐渐成长为青藏高原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三是自汉武帝凿通西域后,西域与中原地区仅靠着狭长的河西走廊连接。而西宁,恰好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顶在河西走廊的“腰眼”上,控制西宁,就能守住中原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西通西域,东接秦、陇,北护甘、凉,南交川、藏,背靠河湟,节制海藏,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号称海藏咽喉之地。
公元222年,设西平郡,治所就在现在的西宁市区。五胡十六国时,凉州建立了五个“凉国”,西宁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战事不断。丢了西平郡,国都姑臧(甘肃武威)就守不住了。
到了唐朝,西宁称为鄯城,鄯州治所却在湟水县(乐都),并不影响西宁特殊的军事地位。安史之乱爆发,唐朝抽调边防部队平叛,吐蕃趁机兼并了河湟地区,连整个河西走廊都被其攻占。吐蕃治下,西宁因城池周围山林青翠而被称为青唐城。
吐蕃衰落后,这里的藏族为了抵御西夏威胁,组成部落联盟,并最终形成了唃厮啰为首的青唐政权。后来经过宋军两次西进河湟,才终于征服了青唐政权。
公元1033年,唃厮啰把自己的都城迁到了青唐城。直到此时,都还没有出现“西宁”这个地名。
崇宁三年(1104年),取“西陲安宁”之意,改鄯州为西宁州,“西宁”之名便由此而来。
宋的短暂统治后,西宁又先后易手于金和西夏。元朝沿用西宁州,明朝改称西宁卫,清初,包括整个康熙六十一年,西宁延承明制,依然称西宁州。
重大变化出现在清世宗雍正时。雍正继位后,有个著名的对手,就是罗卜藏丹津。雍正打败了罗卜藏丹津后,觉得青、藏在一起,面积实在太大,朝廷不太好管理,于是让青、藏分家。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朝廷接受抚远大将军年羹尧的建议,设青海办事大臣,这是青海首次以“省”的面貌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生活在青海的主要是蒙古族和藏族,汉族很少,这就决定了青海与内陆其他省在管理上有所区别。
青海办事大臣主要管理青海地区的蒙、藏事宜,代表朝廷对青海进行管理。当时青海办事大臣的驻地并不在西宁,而在青海湖东南岸的察罕托洛亥。而原来的西宁州,也在这个时候升为西宁府。
察罕托洛亥是个湖边小镇,容量不足以接纳如此重要的办事衙门。怎么办呢?周边最大的城市,只有西宁府。于是,青海办事大臣衙门驻地,就迁到了甘肃省西宁府。
严格来说,青海不是省,清朝设青海办事大臣的目的,就是要稳定住青海比较复杂的形势,再加上当时的青海人口非常稀少,现在青海人口也只有600万。
人口少,就决定了民政事务相对较少,即使把青海办事大臣驻地放在省外,也不影响办事效率。何况西宁府距离青海最东边界不过几十里,举步即到。
青海办事大臣驻在省外的西宁府,久而久之,人们就习惯称之为西宁办事大臣了,自此,青海和西宁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青海真正成为省级单位,是在民国十七年,也就是1928年,成立青海省。随着人口的增长,青海省的事务再在省外城市办理,就非常地不方便了。青海办事大臣衙门在西宁呆了二百多年,早已无法分离。西宁成为青海省省会,直到现在。
2 三线建设的辉煌
新中国成立初期,青藏高原相对恶劣的自然条件,不仅影响了西宁本身的发展条件,还导致西宁的经济腹地价值大打折扣,西宁并不被国家所青睐。
2021年2月26日,青海省西宁市日月藏族自治乡哈城村村民进行传统社火表演。图|中新社
尽管拥有青藏高原上最好的光热资源,但是西宁的年平均气温仍较低,全年无霜期较短、冰冻期较长,这在限制农作物的种植规模和产量的同时,又加重了农业生产的投入。
同时,西宁所能辐射的青海省7个地州市,有6个是发展相对落后的民族自治州,以湟水河谷为核心的西宁市和海东市GDP总量已经占全省的67%,如果再加上海西州的工业城市格尔木,则全省的经济总量就被瓜分完了。对省会西宁来说,所谓的经济腹地,其实并不存在。
1965年3月开始,青海执行中央“三线”建设方针,先后从上海、山东、黑龙江等地向青海迁建了以生产铣床和重型车床为主的机床制造企业;从河南、辽宁、天津等省市迁来了以生产大型拖拉机、内燃机为主的拖拉机、内燃机制造企业;从上海、江苏、河南、北京等地迁来了一批电机、电器制造,轴承、标准件制造工业企业。
1965年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济南第一机床厂迁来青海,组建青海第一机床厂和第二机床厂,当年就投入了生产。
同年,第八机械工业部决定在西宁地区新建大型拖拉机制造基地,将上海第二汽车齿轮厂全部设备、人员迁至西宁,之后随着天津拖拉机厂、南昌齿轮厂等部分力量迁来青海,共同组建成青海齿轮厂;
鞍山红旗拖拉机厂内迁青海,组建青海拖拉机厂;
天津动力机厂内迁青海,组建青海柴油机厂;
洛阳拖拉机厂内迁青海,组建青海锻造厂、青海铸造厂、青海工具厂;
洛阳轴承厂迁来青海,组建青海海山轴承厂;
北京微电机厂、天津微电机厂迁来西宁,组建青海微电机厂;
从上海力生机器厂内迁部分人员和设备充实了青海通用机械厂。
从洛阳、天津内迁一批工人充实建成青海农牧机械厂。
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从内地共迁入或部分迁入青海的机械工业企业 31个,在青海组建工厂企业 19个,共迁入职工 1.08万人,包括家属在内 2.5万余人。
1965年东北本溪钢厂迁来一部分设备和人员,在青海建立特殊钢厂,建厂时定名为冶金工业部青海“五六厂 ”,1972年8月经国务院决定改名为“西宁钢厂”。
青海光明化工厂和黎明化工厂,属于基本化学工业企业,是青海化工行业骨干企业。1965年光明化工厂从吉林、辽宁迁来青海,开始建设, 1971年投入生产。1965年黎明化工厂由吉林化学工业公司、沈阳化工厂、沈阳油脂化工厂、京西化学公司、天津化工厂、大沽化工厂、北京化学研究院、上海化学研究院、太原新华化工厂内迁建成。
内迁企业组建的还有青海制药厂、青海铝制品厂和一部分手工业工厂。
青海的国防工业在“三线”建设中先后建立了水中兵器、常规兵器、军用电子产品等 6个军工企业,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青海国防工业。还先后试制生产了有线通讯器材、高空测量仪、扬声器、家用电器、半导体制冷系列产品、太阳能系列产品、民用爆破器材等几十种民用产品。
青海的“三线建设”除机械工业外,还有冶金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加工工业、基本化学工业、国防工业、铝制品加工工业、制药工业等。这些在青海的“三线企业”均是以西宁为中心布局的,“三线”建设 也为西宁奠定了工业基础。
3 西宁,怎么了?
然而,改革开放以后,西宁的地位竟然在悄悄下降,随着经济重心向沿海转移,西宁曾经的优势地位不再。新的产业浪潮向沿海城市张开怀抱,失去了政策庇护后,很多传统国企在市场经济下背负着尾大不掉的包袱;自然地理条件的劣势,也开始逐渐显露出来。
一个时代的远去,势不可挡。到2020年,西宁市GDP为1372.98亿元,在全国省会城中仅高于拉萨。西宁为什么没有发展好?
其一,交通不够便利。地处青藏高原的西宁,自1959年9月兰青铁路通车以来,近几十年来西宁在铁路、公路建设方面成就显著,尤其2014年兰新高铁通车以来,高铁、高速公路通达西宁市,但受制于地理地貌,便利的交通网络难以完全覆盖周边的城市和西宁麾下众多县区、乡镇和行政村,制约着西宁地区经济发展。
其二,工业结构调整难度大。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三线”建设期间,西宁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工业体系,但随着上世纪末国家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一些企业陷入困境,一些被迫重组,一些外迁。
在西宁现有工业企业中,以高耗能、高污染物排放为特点的重工业和不可再生资源加工为主的制造业占重要地位,利润低、技术改造难度大。尤其是青海手握全球最多的锂资源储备,却并没有孵化出具有一流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其三,农牧业现代化程度低。西宁地处高原山区,气候变化大,无霜期特别短,农牧业生产常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受制于客观地理条件,农牧业实现大规模现代化生产难度很大。
西宁是兰西城市群不折不扣的中心腹地,也是兰西城市群聚拢人才和人口的窗口。因此,做大做强西宁就成了兰西城市群融合发展的关键,这就需要西宁拥有更大的格局和担当,抓住机遇实现突破。目前,西宁的基础仍在,但周边的兰州、银川正借力于兰州都市圈、银川都市圈的力量,辐射周边,发展潜力不容低估。
面对周边的发展标兵,西宁,压力很大!
4 西宁,如何突围
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中,需要核心城市的带动和配套,作为青藏高原最大的城市,西宁承担其核心城市的重任义不容辞。目前一线城市人口管控力度在提升,中西部的人口持续回流,同时东部的产业也在持续转移,这都为西宁这样的中西部城市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面对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双重战略叠加的优势,西宁需要将自己定位为区域中心城市,下一步,西宁该如何突围呢?
第一,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西宁一直是甘青宁“西北三角”的重要一极,应做好与兰州的融合发展,借助兰州的科研能力,用创新驱动西宁,发展适合西宁的产业。同时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积极强化与丝路沿线国家和区域的产业互补互惠、文化经贸交流、企业务实合作,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
第二,争创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西宁地处高原,应坚持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模式,适度有序地开发自然资源,加快打造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能源资源相结合的产业结构链。同时,充分考虑西宁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所处的发展阶段特征,使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能支撑、环境可容纳、生态受保护的基础上,秉承“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促进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的和谐发展,争创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第三,打造高端新能源装备制造循环示范基地。发挥在制造业方面积累起的优势,西宁需要积极布局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电池、现代材料、新能源装备,智能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构建军民融合和绿色生态循环的现代工业体系,打造高端新能源装备制造循环示范基地。
第四,建设青藏高原特色产业中心。以高铁、高速公路、机场为载体,以大陆桥通道和南向通道为大动脉,积极布局电商物流、航空物流、物流金融、供应链管理等新型产业发展,建设青藏高原重要的物流中心,进而将西宁建设成为青藏高原的服务业中心。同时依托青藏高原优良的生态环境,促进高原特色绿色有机农牧业产品生产和精深加工,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和青藏高原特色产业中心。
不同时代的文艺青年都在这高原城市留下了别样的咏叹,王洛宾曾在这里将草原情歌改编为《在那遥远的地方》,诗人昌耀的《边关:24部灯》,用文字在西宁树立了一座通天塔。
坐望高山草原的凝重山色,聆听西宁这座时尚而又充满活力城市的峥嵘岁月,品味口感醇厚的青稞美酒。毋庸置疑,西宁发展的势头已经“扎”起来了,西宁的发展,真的起势了。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