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地处湟水谷地,四周丛山环绕,这些黄土高岭,经过千万年的风雨剥蚀和流水切割,形成了众多的沟谷。沟谷内多水,水因势得形,成为沟渠。本期《第一阅读·老西宁》栏目,将带您领略西宁的名沟和名渠。
蒙古人命名海子沟
海子沟乡位于湟中县东北部,海子沟发源于娘娘山下的阿滩村,在城北三其村注入湟水河。
海子沟名字的来源与蒙古人有关。公元 1227 年 3 月,成吉思汗率大军渡过黄河攻占了西宁城,并将西宁地区划给章吉驸马作为其封地,从此,蒙古人在西宁周边地区一直生产生活,蒙古人称呼的一些地名也被保留下来,海子沟便是其一。海子沟内原有一个小湖泊,湖泊周边的一些地方被称为海上庄、海南庄、海头、海庄子等,附近的村民就将“海子”与山沟合称,叫作“海子沟”,海子沟也成为西宁地区民族团结、文化多元的象征。
文中史料来自西宁市城中区政协文史委撰写的文史专辑《曲水流觞》,特此致谢。
一条大渠润城北
人民渠原名北沟渠,因地处西宁城北而得名,1953 年西宁市人民政府更名为人民渠,是西宁一条重要的农业灌溉渠道。
人民渠原来的流量很小,灌溉面积也很少,几次改扩建后,人民渠长度达 20 余公里,灌溉面积达366 余公顷。人民渠在西宁先沿长江路,后沿七一路,之后又与建国路、八一路大体相平行前进,流到曹家寨村北,最后在杨沟湾村东山脚下注入湟水河。到 1968 年,由于城市扩建,农田被基本建设占用,灌溉面积大大缩小。
历史演变中的彭刘渠
解放渠最西边从阴山堂算起,与湟中石灰沟东岸相接,东与小峡乡相连,北至湟水河南岸,南到南山脚下,东西长 25 公里多,南北宽两公里多,灌溉面积 50 多平方公里。
解放渠历史悠久,称谓也几次变更 。 早先称彭刘渠,因主要是彭家寨、刘家寨两个村庄受益而得名。《西宁府续志》写道:“清光绪元年(1875年),城西二十里阴山堂南山滑坡,彭刘渠壅塞,使张家湾、汉庄(即谈小庄)、彭家寨、刘家寨、苏家河湾六个村庄千亩以上水浇地变作旱田。统领刘锦棠亲督兵勇,削平崖岸,疏通渠道,民赖以耕作。”1957 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将这条水渠更名为“ 解放渠”。
解放渠不仅是西宁农田的重要水利设施,也是南山绿化的重要水源。解放渠建成后,直接受益的单位有彭家寨乡、沈家寨乡、马坊乡、十里铺乡等 30 个行政村,以及省水电设备厂、砖瓦厂、湟水林场(现改为湟水公园)、西山植物园、南山公园等 35 家工矿企业和林区,受益面积达 2533 公顷,是西宁地区最大的灌渠。
北川渠因地得名
北川渠位于西宁市北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南部,因地处北川,又从北川河引水灌溉而得名。北川亦称长宁川,杨应琚在《西宁府新志》写道:长宁川在县治(指西宁县)北……旧志谓车卜鲁州,一名干尔朵川,今呼北川。在北川的西半部,沿山麓流淌着一条浇灌万亩以上的大水渠,这就是人们通称的北川渠。
据 1954 年北川渠建设基本情况编制说明书记载,北川渠 1951 年开工,当年投资 110 万元,建成 19.4 公里渠道及建筑物 88 座;1952 年继续施工,完成主干渠 34 公里,斗渠 36 条。渠首在大通县桥头镇南北川河大桥下 1.3 公里处,水源取于北川河水,为有坝引水。渠尾在西宁市城北区小桥村西南的土巷道一带,退水入北川河。
北川渠的整个灌区地势平坦,适合春小麦、青稞、蚕豆、豌豆、洋芋、油菜籽等农作物生长,是西宁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
北川渠引水自北川河
解放渠曾经滋养了湟水林场(如今的湟水森林公园)。
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作者:王春雪 来源:西海都市报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