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久治县古为羌地。唐隶羁縻州,后属吐蕃王朝。宋属吐蕃厮。元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明属朵甘行都指挥使司。今为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下辖县。
中国大多数县城都名不见经传,尤其西部的一些县城,或许名字我们都不曾听过。在中原王朝的历史中,古为藏羌统治的一些区域,由于历史资料的缺失,从古至今我们都少有耳闻。即便是这样也不代表这里没有故事。也许这里同中原一样,你方唱罢我方上,精彩故事一幕幕在不断上演。只是随着时间流逝他们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已。照相摄影技术的发明无疑大大提高了人类原始文化数据的积累,不然我们也只能拿起笔去抽象的记载发生的一切。
黄河
黄河由西向东流入久治县,沿县界一路流出。这是黄河自源点流出后,途径的第六个县城,出久治后黄河短暂流入甘肃境内。后继续返回流入青海境内。
久治境内黄河吸纳了泥格曲、哈曲等支流继续壮大
藏族礼仪献哈达
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礼节。久治藏族献哈达的风俗历史悠久,今天人们依然把哈达作为友谊吉祥的象征。贵客登门,主人首先把哈达搭在宾客的脖子上,以示敬慕。进寺院磕头,也要拿上哈达敬献活佛、佛像或经文,以示敬仰之情。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备很多哈达,以敬献尊贵的客人、亲朋或长者,以示祝福。
哈达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象征纯洁、吉利的白色哈达;一种是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
哈达还是团结友谊的象征。牧民间产生纠纷,一方想和解,就向另一方赠送哈达,如果对方收下,就表示愿意平息纠纷。
关于哈达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哈达长短不一,长者3~6米,短者1~3米。献的哈达越长,表示礼节越隆重。“哈达”一词,发音上贴近藏语“卡达尔”,蒙古语称“哈达噶”。一般认为,哈达是元代忽必烈传入西藏的。所以献哈达在蒙古族和藏族很常见,也作为一种礼仪流传至今。
年宝玉则国家地质公园
年保玉则,又称果洛山,属巴颜喀拉山,是青海果洛草原的一座神山。长40公里,宽25公里,由无数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山峰组成,主峰5369米,相传是果洛诸部落的发祥地,因而备受尊崇。主峰海拔5369㎡,冰川面积7-8平方千米,360个冰川湖泊各具景观。
2005年被正式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
年保玉则山脚下的草原上,有两个美丽的湖泊,一个叫"仙女湖",一个叫"妖女湖"。,传说这是年保山神小女儿与猎人成婚的地方。因此,石块下筑有一煨桑池台,四周经幡飘动,香火不断。当地群众说,很久以前,这里有个猎人,他救了化为小白蛇的年保玉则 山神的独生儿子,后来,年保山神化为白牦牛与恶魔激战,猎人应邀射死了恶魔。年保玉则为了感谢猎人,将他的小女儿许配给猎人,两人婚后生下三个儿子,分别叫昂欠本、阿什羌本、班玛本,上、中、下三果洛部落就是他们的后裔。因此,年保玉则神山成为果洛藏族的祖先。
年宝玉则是川甘青三省结合部著名的神山,到处流传着藏族英雄史诗中格萨尔王的故事。
藏地每一个湖泊,都有自己独有的故事,也许是人为赋予了她某种使命。更多的是人们对美好的一种向往。有了故事后高原的湖泊不再冷冰冰,从此有了生命。故事真假无所谓,这里自然景观优美是公认的,每一个到过久治,到过年宝玉则的人都会放慢脚步,去品味这里,去感受生活。在这里留下一段记忆,带走无限的不舍。地方还是这个地方,古今日月山河在,唯独不见古今人。
白玉寺
久治县有着悠久的藏传佛教文化。白玉寺是国内藏区享有较高盛誉的宁玛派寺院。不仅历史悠久,建筑宏伟、壮观奇特,收藏极丰,在国内藏区颇有影响。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和宗教研究价值。
每到藏区,遇到寺庙是幸运的,除了能给人带来吉祥,在寺庙附近绝对能看到绝佳的美景。蓝蓝的天空、白色的云朵、闪亮的金顶。风光一定是无比透彻的,美的让人眼眶发疼。即使这样也不想闭眼,生怕错过一处美景。就算闭上眼睛,这样的色彩也会刻在脑海里。就像电影胶片一样,一幕幕在眼前闪过。总觉得梦里来过这个地方,也许这就是向往的地方,也许这就是诗和远方。在这里修行读书,就是享受。
建于1857年,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县城西南,川藏公路北线和南线之间。
白玉寺,究竟是怎样的原因让一个藏区的寺庙有了一个这么汉化的名字我们不得而知,但至少它是担当的起这个名字的。这个通透,这样的颜色,这样的纯净,它就是心目中的一块白玉。
后序
黄河串联起了无数的美景,这是一趟神奇的旅行。由小变大,像极了人的一生。坎坎坷坷,平平稳稳,曲曲折折。平凡而伟大。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