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祁连山,碧波青海湖。青海省被称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是公认的亚洲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及生态安全屏障。多样化的气候特征、迥异的地理类型和相对较少的人类活动,造就了青海省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类型,也造就了这片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高寒生物自然物种资源库。
祁连山内风光好 野生动物频现身
近日,记者跟随生态环境部采访团来到了位于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祁连山国家公园仙米片区。片区位于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带,相对高差达2000余米,生境呈规律性梯度分布,植被类型垂直分布的分异性极为明显。山地寒凉湿润,谷地温暖干燥,物种资源丰富。
仙米林场 蔡琳/摄
仙米林场场长胡岳介绍,近年来,林场聘用了687名社会管护人员,其中天保、公益林社会生态管护人员380人,负责林区护林防火、森林病虫害监测防治、林业重点工程造林绿化等工作。通过严格依法加大巡查力度,实现了网格化管理、信息化管控、数字化监控。
2019年5月,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雪豹调查组在这里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物种的荒漠猫。2021年,一只雪豹误闯门源县一位农户家中,而后被成功放归至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门源县境内。野生动物越来越多的出现在这里。
胡岳表示,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通过网格化布设红外相机的监测,雪豹、荒漠猫、棕熊、赤狐等野生动物种类现身、数量增多,林木蓄积量、林地面积不断增加,天然林资源保护、生态修复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仙米片区所处的祁连山脉地处中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地理区和气候区的交汇处,高原生态地理边缘效应特征明显,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区域之一,生态地位独特。2017年,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推进,一改过去由于过度放牧开采,森林植被和草场退化,野生动物一度减少的情况。现在通过生态治理,祁连山荒山变绿、风沙减少、河水变清。被誉为“高海拔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气压计”的雪豹的归来,正反映了祁连山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青海湖生态持续向好 高原精灵自由奔跑
从青海省首府西宁出发驱车约3个小时,“高原明珠”青海湖映入眼帘。如宝石一样湛蓝的青海湖是中国内陆最大咸水湖,也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
来到青海湖,鸟类一定是其中的主角,青海湖的鸟类以雁形目、鸥形目数量居多,雀形目、鸻形目、雁形目种类较多,共225种,是中亚—印度、东亚—澳大利亚国际水鸟迁徙的重要节点和青藏高原水鸟重要的越冬地。
站在青海湖畔,棕头鸥、渔鸥、普通鸬鹚等鸟类或翱翔于湖面之上,或站在湖边休整。据当地志愿者介绍,此前来到这里的游客可以搭建帐篷露营,进行了严格管理后,帐篷没有了,鸟儿回来了。
如今,每年春、秋两季,途经青海湖迁徙停留的水鸟达10万余只,每年冬季在青海湖越冬水鸟达1万余只,包括国家Ⅱ级保护动物大天鹅约1500只。
青海湖的生物多样性远不止于此,作为一个原真完整的自然社会复合生态系统,青海湖具有“山水林田湖草冰沙”多样化生态地理要素,生物多样性丰富,是普氏原羚的唯一分布区。
普氏原羚是高原上的精灵,额头上一对弯角精巧而对称,它体态俊健、生性机警、行动十分敏捷。早在六七十年代,由于栖息地的缩小和破碎化、家畜冲突、种群隔离、偷猎等原因,普氏原羚的种群数量下降至不足150余只。1988年,它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Ⅰ级保护动物,1999年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兽类红皮书极危级动物。
普氏原羚 蔡琳/摄
2007年,在海北州刚察县哈尔盖地区,我国首个普氏原羚专属保护区——“青海湖普氏原羚特护区”建立。2008年初,该区域先后兴建普氏原羚饮水池5座,有效降低了普氏原羚因饮水而溺水死亡事故的发生率。从2009年开始,刚察县连续十余年向普氏原羚保护区投放饲草料度春荒。
随着保护力度的逐渐加大,普氏原羚数量有了大幅提升。站在刚察县315国道向北远远望去,可以看见普氏原羚正跳跃奔跑。哈尔盖派出所四级警长马福德介绍,普氏原羚共有5个种群,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如今刚察县内的普氏原羚数量已由2002年的不足300余只增加到1800余只。
据了解,下一步,青海湖景区将继续依托现有生态资源,建设普氏原羚保护科研中心,打造中国普氏原羚保护科研高水平研究平台,将科研成果向科普转化。(记者 蔡琳)
来源: 光明网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