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攻略游记 > 

青海旅游:从景区向全域全线迈进

作者:青海日报 时间:2019-07-09 11:31:44 浏览量:

清清黄河的贵德,水天一色的茶卡盐湖,百里油菜花海的金门源、东方瑞士的天境祁连,千米观湖栈道的龙羊峡、原始森林的互助北山……独具魅力的生态资源禀赋,给了青海旅游游刃有余的底气,随着“青海风景独好”知名度和影响力越来越大,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越来越强,来青海的游客越来越多,因旅游致富的百姓越来越多,旅游发展的后劲越来越足。

日前,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召开,省委省政府从分析研究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出发,在战略层面对新时代青海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动员部署。沿着“绿色和发展”两条主线,青海旅游一路高歌,朝着全域游、全季游、全时游发力,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旅游从春天出发,向冬季延伸的目标前行。

青海旅游:从景区向全域全线迈进

积极探索文化、旅游、体育深度融合发展,努力创建文化搭台、旅游唱戏新格局,全面打造以土族民俗、工业旅游、乡村旅游为特色的“高原旅游名县”,“彩虹故乡”走出来一条别样旅游产业路。图为美丽的土乡、淳朴的民风让人流连忘返。本报记者 黄灵燕 通讯员 王有之 摄

青海旅游:从景区向全域全线迈进

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

灵秀大通:

“四条产业带”拉动乡村新旅游

本报记者 孙海玲

春天,走进农家,享受自然生态、田园牧歌,体验乡村民俗;夏天,可以放慢脚步、置身花海,在花的海洋里享受自然之美;秋天,登高远望,看遍层林尽染的壮美;冬天,可以欣赏雪景、穿越林海、户外训练……

“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进一步发挥乡村旅游的积极作用,推动旅游、农村供给侧改革和产业融合发展,大通县打造了4条乡村旅游产业带,率先建成了窎沟片区和景阳片区2条乡村旅游示范带。”据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科技文化和旅游体育局局长胡永清介绍,发展乡村旅游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大通县在打造4条乡村旅游产业带中,坚持“生态文明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根本原则,深挖区域特点,打造赏花、品民俗、休闲、观光等不同功能、各具特色的“乡村游”,让游客在山水田园中回味“乡愁”。

据悉,这四条产业带分别是:发挥老爷山—鹞子沟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优势,全力打造窎沟片区田园风光、扶贫旅游产业带;充分发掘景阳镇历史宗教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打造景阳民俗生态、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带;依托老爷山—鹞子沟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打造东峡运动休闲、生态康养度假旅游产业带;依托全国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基地,打造双新公路沿线(桥头、塔尔、新庄)观光农业、休闲旅游产业带。

大通县在乡村旅游发展中,以山水田园风光、民族民俗风情、特色种植为依托,以休闲、运动、观光、度假为价值取向,以发展和宣传地域性经济为目的,找准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的结合点,不断创新乡村旅游发展理念,推动乡村旅游由粗放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发展,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和促进县域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青海旅游业的本钱在生态、看点在生态、潜力在生态。有了好的自然生态,外地人才会来,本地人才会去,我们的旅游才会健康持久发展。”近年来,大通县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并借助优越的生态禀赋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事业。2017年,全县共接待各类游客314.8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63亿元,同比增长15%和26%。目前全县有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达25家。

天境祁连:

“落子”生态游激活全域一盘棋

本报记者 孙海玲

夏季的祁连山草原千里绿茵、葱葱郁郁,滔滔黑河两岸更是景色宜人、风清气爽,舌尖上的美食、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优美自然风光,吸引多地游客涌入祁连观光旅游,乡村游、美食游、牧业游逐渐成为旅游首选。

“祁连县境内集雪山、峡谷、冰川、森林、草原、丹霞地貌等原始生态为一体,是一个旅游资源十分富集的地区,是青藏高原自然风光的浓缩版、精华版,更是众多游客理想的避暑胜地。”据祁连县旅游局局长马金国介绍,近年来,祁连县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旅游兴县”发展战略,把旅游业确定为主导产业之一,祁连已成为首批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卓尔山、阿咪东索景区被国家旅游局和环保部命名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作为国家的生态屏障,祁连县确立了“绿色、生态、特色”的发展思路,高起点规划旅游,通过提升行业管理、加大景区建设管理和招商引资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目前祁连县旅游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2017年旅游接待人次首次突破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7.3亿元。

据悉,祁连县2016年2月列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后,明确了以峨堡为旅游服务镇、阿柔、默勒为民俗体验乡、八宝镇为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扎麻什、野牛沟、央隆三乡为极地体验乡的全域旅游布局思路,通过有效整合全域旅游资源,形成全县“旅游产业一盘棋”、“旅游基础建设一体化”的城乡旅游发展新格局。

建成后的全域旅游什么样?马金国介绍,首先是祁连县内不只有旅游景区,县里的每一处都是旅游景区,人人都是祁连旅游形象代言人。并且各处特色鲜明,具有差异化体验,比如游客到牧民家,可以感受草原风情;到农家院,可以体验农田采摘。其次,祁连县将与外省或市、州、县的旅游进一步无缝衔接,为游客带来大区域的全域体验。

马金国说,今年祁连县将牢牢把握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这个方向,省内大众游和省外高端游这两个定位,深入谋划“五三”布局,处理好十一个关系,依托祁连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以景区理念规划整个祁连,以景区要求建设每个乡镇、村社,全力打造“天境祁连”的县域大景区,引导全社会各族干部群众参与旅游业、共享全域旅游发展成果,推动“幸福祁连”建设。

海滨刚察:

打造环湖旅游圈精品景区

本报实习记者 陈 晨

6月8日,在全省旅游产业大会上,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被评为旅游先进单位。这对于刚察县而言是鞭策激励,更是前行的动力。

“依托资源优势、深挖文化内涵打造环湖旅游精品景区。”刚察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才旦介绍:“刚察拥有湟鱼洄游、仙女湾景区等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2017年刚察县高原海滨藏城旅游景区被评为4A级景区,今年5月19日,刚察县高原海滨藏城景区正式揭牌。我们有信心把高原海滨藏城做大做强,推向更大的市场。”

“划定环保红线,为旅游留足空间,刚察旅游业发展全面贯彻了新发展理念,实现了绿色崛起。”据才旦介绍,刚察县是环青海湖重点牧业县,位于青海湖北岸,境内是观看湟鱼洄游的绝佳地点。这里既是旅游资源富集区,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区,青海湖旅游区和青海湖环境保护区的重叠对刚察建立环湖旅游精品区的规划影响重大,刚察关于旅游廊道的设计既符合了环保要求,也满足了游客需求。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刚察是文化大县,文化和旅游的结合让刚察更加充满吸引力。传说中仙女湾是仓央嘉措消失的地方,刚察通过仓央嘉措诗歌广场、仓央嘉措音乐节、仓央嘉措主题歌舞剧等形式让游客了解藏文化、体验藏文化。

“我们主要通过主题活动来推广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青海湖观鱼放生节,是我们最大的旅游主题活动。赛马会、徒步赛都是其系列活动。”才旦介绍道,青海文化多元、积淀厚重,要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用旅游的方式传播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聚力、以文兴业。

刚察旅游的核心在于夏季,全域旅游全季旅游的发展战略,让刚察更重视人文活动的打造,徒步赛让刚察向全季旅游发力,徒步活动、原住民生活体验等冬季活动规划让刚察的旅游“从春季出发向冬季延伸”。

“我们靠湖吃湖,只有发展乡村旅游,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吃上旅游饭,共享旅游发展红利,才能打造出环湖旅游精品景区。”才旦说。

彩虹故乡:

让旅游成乡村振兴发展的有力抓手

本报记者 孙海玲

绿树成荫,花团锦簇;酩馏飘香,民俗浓郁……走进互助土族自治县土族民俗旅游文化接待点小庄村,具有浓郁土族风情兼具现代特色的土族民宅,映入眼帘,户户农家院里游客攒动,熙熙攘攘。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品尝到土族特色美食和青稞酩馏酒,还可以感受到土族独有的民俗文化。

这仅仅是互助乡村旅游发展壮大的一个缩影。据悉,2017年该县完成旅游投资10.3亿元,增长37.3%;接待游客374万人次,增长15%;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6.8亿元,增长20%。其中,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12.2万人次,占总接待游客近三分之一,乡村旅游接待收入达5.04亿元,占旅游总收入的30%。

“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县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培育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4个,全国美丽乡村2个,乡村旅游接待点达228家。”互助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闫国良说,近年来,互助县紧紧围绕建设高原旅游名县的发展定位和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全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一个个乡村旅游景点催生了“美丽经济”。

“刚刚召开的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为互助县乡村旅游明确了方向,鼓足了干劲。下一步,我们要抓特色、抓品牌,让乡村旅游成为推动乡村振兴‘选得准、靠得住、落得实’的优势产业。”在谈到下一步发展时,闫国良用几个“度”来描绘发展新愿景:“强规划,提品质,让乡村旅游发展更有深度;强基础,提档次,让乡村旅游发展更有高度;强产业,提效益,让乡村旅游发展更有温度;强内涵,提品位,让乡村旅游发展更有浓度;强管理,提形象,让乡村旅游发展更有力度。”

在发展模式上,互助县将科学设计“威远-南门峡-大通”田园风情、“威远-东和-北山”风景观光、“西宁-塘川-威远”农业观光采摘等贯穿县内、辐射周边、延伸省内的特色乡村旅游线路,把土族故土园景区、北山景区和乡村旅游景点串联起来,探索“景区+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形成以景区带动乡村旅游发展、以乡村旅游发展丰富景区内涵的全域旅游格局。

多彩乌兰:

打造高质量旅游目的地

本报记者 孙海玲

这里是白云的故乡,蓝天碧野,牛羊成群;这里是大美青海的旅游胜地,民风淳朴,风光旖旎;这里沉积西域古老盐湖的文化,这里承载茶卡古道千年的沧桑,这里是充满神秘和梦幻的世外秘境,这里是大漠戈壁的沧海遗珠。这里,就是——乌兰。

沿着古丝绸南路西行,翻过橡皮山,就是被誉为柴达木盆地东大门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近年来,随着茶卡“天空之镜”的大热,宁静如画的茶卡盐湖逐渐成为省内外游客“首选”的旅游目的地之一,这也让深居内陆的乌兰县在旅游发展中迎来了春天。

“坚定不移构建大景区,坚定不移创特色、创品牌,坚定不移强基础、优质量。”站在新起点,如何打造高质量的旅游目的地?乌兰县旅游局局长安小存告诉记者,随着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的召开,乌兰县下一步旅游发展的思路更为清晰,发展路径也更加明确了。

“我们将立足乌兰县的资源禀赋等特色,突出地域文化、凸显盐湖‘风情’传承历史遗存, 坚持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四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打造出以高原结晶盐湖为特色,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与民族风情于一体的西部重要旅游目的地。”安小存说。

今后,乌兰县将以打造茶卡国家级特色小镇和茶卡盐湖景区5A创建为契机,推进景镇融合发展,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建设,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形成“产城融合、文旅聚合、景镇一体”的发展格局。进而带动县域内其他景区的发展,使之成为连结和促进海西州各景区发展的重要廊道,并融入全省三大旅游环线,形成全时、全季、全域游,形成全州一副牌、全省一盘棋的发展理念。

安小存告诉记者,在旅游发展中乌兰县更加注重“特色化”,做到建筑物体量、形式与传统建筑风貌相互协调。以茶卡盐湖核心景区的发展,引导发展体现民族特色的“民宿村”、主题酒店、特色酒店和特色餐饮,实现服务形态的多元化、高质化。充分利用特色文化及特色产品,进一步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发展,充分发挥“旅游+工业”、“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互联网”、“旅游+康养”等综合联动效应,实现旅游与工业、文化、体育、康养等业态的融合发展。

来源:青海日报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