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和县位于青海省东部,为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素有“青海东大门”之称。这里群山错落,河流蜿蜒,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是历史文化内涵与优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旅游县城。
喇家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三川土族纳顿节,被誉为世界上历时最长的狂欢节,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里寺药水泉以奇特的疗效闻名于甘、川、藏、宁等省区,被誉为“水之精,泉之首”。
这里既有多彩的民族文化,秀丽的山川美景,还有悠长的人文历史。沿着大禹治水、丝绸之路穿越至今,民和这座弥漫着古韵的古城,在新的历史起点借力旅游、文化、历史不断迈步,今昔散发着全新的魅力。
喇家遗址齐家文化的再现
喇家遗址是青海省首个获批立项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目前中国发现的唯一一处大型灾难性遗址,距官亭镇仅有两公里。
该遗址遗存内涵丰富,以罕见的史前灾难遗迹而闻名,它十分难得地保留了史前古地震、古洪水等多种灾变遗迹,揭示了距今4000多年前,先因地震、后由洪水,接踵而至的灾难把“喇家村落”彻底摧毁的灾变过程,直观地再现了齐家文化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喇家遗址揭示的史前灾难现象印证了远古时期的洪水传说,也反映了历史上多变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强烈影响,具有独一无二的科研价值,是不可多得的文物考古资源,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喇家遗址,还出土了一碗面条,根据有关专家的鉴定分析,这碗面是用小米做成的,这也成为迄今世界上最早的面条遗存。
随着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正式建成,今后游客在这里不仅能领略史前大型灾难遗址文化、大禹治水的历史文化,同时,还能体验黄河自然文化,民和土族纳顿等民俗文化,对激活青海省沿黄流域和海东的旅游业将起到重要的带动作用。
禹王峡大禹治水的传说
从民和县城乘车出发,沿途经过巴州、古鄯,翻越浪塘山,再行五十多公里,就到了美丽的三川。汽车在平坦的柏油马路上疾驶,经过峡口村,来到“大禹的故里”禹王峡。
站在禹王峡脚下,半山腰的一座古塔雄伟壮观,格外吸引人。顺着陡峭的小路向上,石群中突然出现一方酷似厨房的石貌,石碗和脸盆造型的石头格外引人注目,盆里还积存了刚下过的雨水。相传,这里是大禹的灶房。
看完大禹的灶房,转回来,遥望黄河呼啸而来。你肯定会被路边的一块巨石所吸引,在这块巨石上有个长约六十厘米的脚印,据传是大禹的脚印,比普通人的脚印要大三倍多,这脚印让人联想起传说中的大禹是否为巨人呢?
不知不觉到了人称“蚂蚁洞”的地方,远远望见一块巨石造型独特,犹如一位沧桑的老人期盼儿子归来。传说这块巨石是大禹祭祀龙王用的祭祀台,大禹在这里祈求龙王,保佑一方土地的平安。当走近石礅时,却又发现上面刻有一些奇特的花纹,形如车轮、鱼和方形图案,令人浮想联翩。
永录民俗博物馆:青海最大民间博物馆
永录民俗博物馆位于民和县满坪乡大庄村,是青海省一家展示地方民间文化、人生礼仪、生辰寿诞、岁时节令、衣食住行、饮食起居、婚葬嫁娶、供神祭祖、陶瓷器皿、生产生活、旅游竞技等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博物馆。
博物馆目前收藏红木家具2000余件,景泰蓝、瓷器、玉器、青铜器1000余件,百姓生产生活用具2000余件,乌木原木及作品1000余件,其建筑大多为俄罗斯松木结构,在体现明、清古建筑的同时融合藏式建筑风格,既有古色古香之味,又有少数民族风情之美。做工精巧,木刻飞禽走兽,栩栩如生,大有巧夺天工之妙。收藏品不仅反映出与祖国各地文化交融的浩瀚历史,更对青海省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项目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是对民和县乃至全省旅游文化产业的有力补充和强力提升。
纳顿狂欢节载歌载舞庆丰收
每年农历七月,正是民和三川地区瓜果飘香、新粮入仓、新油入缸的丰收季节。当地的官亭、中川等七个乡镇的70多个村庄都过纳顿节。生活在这里的土族群众为了庆祝五谷丰登,便在庄稼最先成熟的下川区宋家村开始,一个村一个村地跳起“纳顿”。各地举行纳顿的顺序按庄稼收割季节的先后排列,由下川向中川和上川转移。一般来说,纳顿在农历七月十二开始跳起,因此民间也称为“七月会”,活动一直持续到农历九月十五结束,历时近两个月,场面隆重,被称为“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
每年夏粮收割完毕,土族各村寨的群众都会相继举行庙会,庆祝庄稼的丰收,以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持续长达两个月的节日期间,处处彩旗招展,处处是欢乐的海洋,上百人集体跳着本民族古老的“庄稼其”“杀虎将”等舞蹈,将节日气氛推向高潮。
纳顿节是土族人民最重要的文化娱乐盛会,也是他们访亲探友,相互交流生产、生活经验,学习和传播新思想、新知识的大好时机。对于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而言,纳顿节则成为他们寻觅知音的良机。
七里寺药王入迷的地方
七里寺,原名慈利寺,因峡内的药水泉而声名远播。相传,在很早以前,药王爷腾云驾雾路过七里寺时,发现这里水草丰美,山势雄峻,药王看得入了迷,一不小心,将身上的葫芦掉了下去,葫芦顺着山坡一直滚到沟底。在半坡上,葫芦塞子被碎石撞开了,药水洒了一路,后来,葫芦钻到石缝里了。从此,山坡上的草都变成了中药材,如柴葫芦、冬虫夏草漫山遍野,山沟的石缝不断冒出潺潺清流。人们发现,深山里有一眼泉水有药用价值,便称其药水泉,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到这里来喝泉水。
前往七里寺药水泉,车窗外两岸的田园景象犹如人间奇景。远远望去,耸立的高山下,盛开的油菜花,碧绿的麦浪,犹如一条斑斓的飘带,闪烁在白云蓝天下;近处,农家小院依偎在清水溪流边,袅袅炊烟,荡漾在碧水青山间。(记者马正艳整理)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