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的蓝,茶卡的白,祁连的绿,看一路雪峰、草原、湖泊,天蓝水澈,碧空如洗,感受沁心的安逸与舒爽,大美青海,绝对不是虚言…
一、聚力打造青海旅游支柱产业
进入新时代,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建设绿色产业体系很关键。旅游业正是典型的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实现生态环境价值转换的优势产业。在青海,把旅游业打造成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支柱产业是优势所在、发展必然。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三江源国家公园、青海湖景区、昆仑山、塔尔寺是青海五大世界级旅游名片,青海是千山之祖、万水之源,发源于青海的大江大河孕育了绚丽多彩的江河文化、高原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各民族在这片高天厚土上休戚与共,多元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构成青海独具魅力的风景线。这些是青海发展旅游的优势所在。
随着旅游产业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不足,比如,精品景区、精品线路少,高端旅游产品开发不足,文化挖掘、品牌打造深度不够;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较弱,“最后一公里”问题依然存在;产业融合发展较为滞后,旅游产业结构较粗,行业整体实力较弱,缺乏带动性强的大型旅游集团,旅游带动其他产业的综合效益不高。
梳理优势潜力,盘清短板不足,在辩证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认清家底,精准施策,不断增加有利因素,着力减少不利因素,使不利因素向有利因素转化,重塑旅游形态,发挥整体效应,才能后来居上。青海应当紧紧围绕“一个定位、两个方向、五三布局、十一大关系”,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让“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协同发力,优化文化旅游要素配置效率,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区域文化旅游经济一体化发展,营造以人为本的文化旅游环境,努力开拓省内外、国内外文化旅游市场新空间,让文化旅游产品不断丰富、元素更加多元、景点越来越美,让广大游客获得放心、舒心、开心的美好体验,不断放大青海省文化旅游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持续打造大美青海品牌,建设高原旅游名省。
二、开辟青海旅游转型新路径
全域旅游是当前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新理念与新模式,旨在推动区域旅游产业实现整合发展、协调发展、创新发展。2018年为“美丽中国——2018全域旅游年”,是顺应大众旅游发展新趋势,制定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新战略、新路径的开局之年。
发展全域旅游是青海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的需要,也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实现青海省从旅游名省到旅游大省的重要抓手。青海省全域旅游发展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两山”理论为指导,发展全域旅游助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青海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涵养功能区之一,全域旅游的发展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必须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全域旅游绿色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的协同共进。
第二,立足资源禀赋与市场需求,加快旅游供给侧改革,打造具有青海特色的全域旅游产品核心竞争力,全面推进青海优质旅游快速发展。青海具有大量世界级的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例如三江源、青海湖、塔尔寺等,如何针对大众旅游市场与中高端旅游市场,将这些优良的旅游资源转化为优质旅游产品是推动青海全域旅游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
第三,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机遇,以“旅游+三农”的发展模式,即以典型的农村景观环境为旅游空间、以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为产业依托、以当地农民为实施和致富主体。以乡村旅游为产业抓手,推动青海乡村振兴战略与旅游扶贫工程的实施,促进乡村休闲旅游的规模增长、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助力青海乡村旅游绿色发展。
第四,长期以来,季节性是影响青海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冬春季节是青海旅游的淡季,甚至不少旅游景区没有冬春旅游。因此,旺季出效率、淡季出人气是青海全域旅游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科学命题。夏秋旅游旺季,应该在旅游产品、旅游服务等方面做精做细,在旅游产业规模和效益等方面获得全面提升。冬春旅游淡季,则应该侧重深度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节事活动策划、特色旅游资源景观等,打造具有青海特色的淡季旅游产品体系,加大淡季旅游市场营销力度,建立完善的淡季旅游服务保障体系,为游客提供安全舒适的旅游环境。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部分图片来源自网络
祖国聚宝盆·神奇柴达木
揽万山之祖昆仑、赏天空之镜盐湖、望瀚海奇观雅丹、享天然雪山温泉、品西部民族风情、游壮美神奇海西。全域旅游·全景海西欢迎您!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