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巍峨的雪山,这里有秀美的草原,这里有峻峭的峡谷,这里有磅礴的冰川,这里有滔滔奔流的大河,这里有郁郁葱葱的森林……这里是“大美青海”的缩影,有着“东方瑞士”之美誉,这里就是天境祁连!
祁连山是青海省的五大生态圈之一,地区生态地位极为重要,也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近年来,祁连县立足自身优势,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创建“三城三区”的重要内容,把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途径和主攻方向,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积极实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禁牧育草等生态工程建设及“林水会战”工程,全力做好文明生态这篇文章,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现阶段县域经济最为强劲的勃发势头。
生态修复润祁连
今年9月,在祁连县小八宝河河道修复现场,推土机、挖掘机轰鸣,一派忙碌的景象。河道的两岸,工人们正在把一些石头装进生态网箱中做成堤岸。走进曾经的小八宝石棉矿,常年覆盖在河道和山体两边的矿渣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棵棵崭露头角的牧草。亿利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祁连县代表闫振说,“我们在堤岸上面盖上土种上草,这样既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又可以提高河道的防洪泄洪能力,工程完工后这里将变成一个美丽的湿地公园。”经过修复,小八宝河道从原来的脏乱差、不规则、对草原冲刷比较严重、小八宝石棉矿开采后遗留的废弃渣堆等环境地质问题,到现在通过实施覆坑整平、疏浚河道、种植绿化及网围栏等工程措施及技术手段,消除治理区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隐患,恢复和重建矿区生态环境,使矿区周边及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有效推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同样,通过治理,野牛沟乡昔日的黑土滩如今变成了大牧场。
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野牛沟乡沙龙滩地区因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许多草场变成了寸草不生的黑土滩。自此再也难觅野生动物的踪影。经过近些年当地政府的大力整治,黑土滩再次焕发出生机,如今又是一幅雪山映草地,牛羊成群现的美丽景象。
在祁连县工作了近30年的祁连县草原监理工作站副站长马彦武说,野牛沟沙龙滩部分草场退化为黑土滩后,几乎寸草不生,原本在这儿生存的野生动物几乎不见,牧民们也逐渐废弃了这块原本水草丰美的草场。从上世纪90年代,省委省政府派科研团队开展治理黑土滩的科技攻关,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我省的专家学者终于摸清了黑土滩的形成原因,也培育出了适合在高海拔地区生长的优良牧草。据统计,自对黑土滩开展治理以来,黑土滩治理区域的草种亩产量从之前的0公斤上升为10公斤,平均亩产鲜草由治理前的50公斤左右提高到350公斤以上,载畜量也从4315只上升至30205只。祁连县黑河源头流域生态建设保护站站长叶金俄日说,现在每年他都能在自己的管护区域内,看到不少曾经很少见,或者根本看不到的野生动物。“有藏野驴、黄羊、岩羊、黑颈鹤,还有很多都是我以前没见过的候鸟。”如今,有23只黑颈鹤已经在这里长期栖息。沙龙滩地区也多次监测到雪豹的活动。据祁连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统计,目前沙龙滩黑河源地区共有陆栖动物177种,其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沙龙滩再现往日景象,绿草如茵,牛羊成群,野生动物徜徉其间。
近年来,祁连县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州有关生态整治新要求,在抓好落实的同时,自加压力、积极作为,通过几年的保护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内疏林地、灌木林地、草场得以休养生息,托勒河、黑河、八宝河等流域水源地得以保护,水土流失减少。森林水源涵养和调节气候功能有所增强,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功能进一步完善。
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镇
祁连县从解决生态理念、生态规划、生态保护、生态管理、生态修复、生态补偿、生态利用等关键问题入手,采取有效措施和方略,依托国家项目建设,筑牢红线,精准对接切入点,使生态文明建设在种养殖产业结构调整、农牧民增收、森林水源涵养与调节气候功能的增强、生态系统功能改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多重效益。
“如果继续把生态环境整治好,我们的旅游收入将会超过农牧业。游客来祁连看什么?主要是自然风景。所以说,生态环境好了,就是金山银山。”海北州委常委、祁连县委书记韩向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说。
在稳步推进绿色发展进程中,祁连县借助日益火爆的旅游业,深度挖掘畜牧业潜在优势,融合打造牧游经济,发展原生态自然风光体验游、原生态民俗文化体验游、原生态游牧生产生活体验游和户外胜地探险等旅游产品,推动一、二、三产相融互促,积极促进和推动农牧区经济结构调整,发挥优势产业链条延伸覆盖,纵横对接,互补短板,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内核力量,形成发展新合力。
祁连县全面落实国家退耕还林补助政策,从放牧方式入手,创新草原保护与草业发展模式,提高草地休养生息程度,全面推进三河源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增强水源涵养能力。从2011年开始,祁连县对340907公顷的草场先后开展两轮禁牧工作,主要涉及草原退化严重的夏季牧场,禁牧面积占全县可利用草原总面积的约三分之一。通过禁牧封育以及减畜等措施,草原得以休养生息,草地生态恶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采取新放牧制度以后,休牧的草山产草量比上年提高了30% 。 韩向晖介绍:“建设现代农牧业示范区是我们的中心任务,调整优化种养结构和区域布局,持续聚力推动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从保生态、强基础、调结构、创机制,多措并举,开创农牧业生产连年丰收、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新局面。”
实现“生态版”的全域旅游
2016年2月,祁连县列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
祁连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大胆创新,提出以旅游业为龙头,不断适应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发展格局,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积极把全域旅游培育成助推全县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叫响“天境祁连”旅游品牌。
据统计,截至今年7月底,祁连县接待游客144.25万人次,同比增长10%,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48亿元,同比增长30%,人均消费378元。全县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达到1180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1%。旅游,正在成为祁连县的一张名片。
从县级层面上建立了党政一把手挂帅,各乡镇、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树立全域旅游全县一盘棋的思想。一方面大力推进“多规合一”,启动编制了《祁连县全域旅游规划》《祁连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等,以“旅游+”规划思维,提出了以卓尔山·阿咪东索核心景区带动,开发天桥山、拉洞峡、牛心山、鹿场等景区,打造峨堡镇为旅游服务镇,阿柔乡、默勒镇为民俗体验乡、八宝镇为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扎麻什乡、野牛沟乡、央隆乡为极地体验乡的全域旅游布局和发展思路;另一方面将“旅游+”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突围方式,积极培育新业态新产品。
祁连的夏日,游客们在夜幕降临时,来到美食一条街品尝烤羊肉、砂锅、酿皮等地方美食,饭店屋里屋外客人爆棚。每条街道霓虹闪烁、车水马龙、热闹极了,最繁华的瑞士印象街人头攒动,有选购藏绣、美玉、藏式服装等旅游纪念品的,也有与当地群众一起快乐地跳着锅庄的,还有在歌曲交流演唱区驻足欣赏“各路豪杰”精彩演唱的,使许多游客深深地爱上了风景如画的祁连和纯朴善良的各族群众。祁连县每年举办玉器加工、厨师等丰富多彩的技能培训,培养了一批文化旅游服务人才,连续举办清真美食文化节,有效带动了餐饮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
通过深入实施“旅游+”行动,全县催生了以特色民族餐饮、民俗体验、特色商品的牧游经济、舌尖经济、民族演艺经济和特色旅游商品经济。以乡村旅游发展为例,全县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达10800余人,全县农牧民收入20%均来源于旅游收入。传统产业饭换成了生态旅游饭,全县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这种转型也让祁连各级清醒地意识到,全县旅游业正处在大调整、大变革、大跨越的重要阶段,旅游业已经成为调整产业结构、加速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产业。(西海都市报)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