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攻略游记 > 

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宗教文化、茶马古道)

作者:三江源国家公园 时间:2020-03-12 14:01:52 浏览量:

宗教文化

青海历来就是多民族的聚居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渊源,青海省民族成分复杂,汉族、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等继承并不断创新自己的民族文化。道教、藏传佛教、伊斯兰教、汉传佛教、苯教、基督教、天主教、萨满教分布于全省,其中藏传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影响最广,各种宗教文化渗透在各民族文化当中,与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构成了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

吐蕃政权控制青海地区时,青唐城内塔寺众多,以致“城中之屋,佛舍居半”。蒙元崛起后,藏传佛教很快在蒙古族民众中流传。明代对藏传佛教采取宽容和扶持态度,使藏传佛教在青海地区有了较大发展。著名的瞿昙寺、塔尔寺都是这一时期修建的。清代,青海地区“无日不修寺庙,渐至数千余所。西海境诸民,衣尽赭衣,鲜事生产者几万户”。到雍正初年,“查西宁各庙喇嘛,多者二、三千,少者五至六百” 。

青海造像基本上继承了西藏造像的传统式样,按照《造像度量经》制作的,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又明显受到了中原艺术的影响,如男性尊者面容饱满,多为国字形脸,女性尊者多为瓜子形脸,柳叶弯眉。唐卡与壁画,背景图案构图饱满,繁缛复杂却不凌乱,色彩艳丽却不媚俗。青海的藏传佛教艺术,不断吸收外来艺术营养,同时融合藏民族本土艺术,表现出了极强的生命力。

 

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宗教文化、茶马古道)

 

 

正统款铜鎏金释迦牟尼像

明代

高38厘米

青海省博物馆藏

头发呈绀青色,肉髻呈金光色,上身著袒右肩袈裟,左手捧钵,右手结无畏印,结跏趺坐在莲台上。座前刻有“正统年奉佛段福龙施”字样。该像具有典型的中原汉地风格。

 

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宗教文化、茶马古道)

 

 

宣德款铜钹

明代

高10厘米,直径43.2厘米

青海省博物馆藏

此为法事活动所用乐器,铸造工艺精湛,品相完美,音响效果极佳。穹顶宽沿,两只钹顶面线刻双龙戏珠图案,龙须前飘,张口奋爪,腾跃前行,神态憨厚,矫健灵动。钹顶线刻“大明宣德五年内加金银造”十一字铭文,手工楷书。该铜钹是明廷馈赠给瞿昙寺的御制品。

 

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宗教文化、茶马古道)

 

 

铜鎏金净水壶

清代

高15厘米, 腹径8.8厘米

青海省博物馆藏

净水壶用于盛净水,涤除身心污垢,生出清凉智慧。该净水壶用银和铜制成。高足四周錾刻莲花纹,壶盖四周錾刻连珠纹和藏式八宝图案,壶嘴根部錾刻龙头纹。纹饰精美,做工精细。

茶马古道

茶马贸易源于中原王朝对西北等地的战马需求以及西北地区对茶叶的需求。这样,唐宋以来,西北便逐渐形成了茶马交易。明代,茶马贸易空前繁荣。明政府对河、湟、洮等边州各藏族部落以及撒拉、撒里畏兀儿等族颁发金牌信符,定时定额征收马匹,易以茶叶,于是在西宁、河州与洮州形成茶马贸易三大中心。茶马贸易中的茶叶主要来自四川和陕南,形成了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甘青道)三条大道为主线,辅以众多的支线、附线构成的茶马道路系统。到清代雍正时期,茶马市易制度被废除。

唐朝开始实行榷茶制,茶马互市有力地推动了茶马古道的繁荣。宋代承袭唐,并且设立了专门的茶马互市市场,实行引岸制度(对商人引盐行销的专卖制度),茶马古道得以拓展,这一时期的路线东起关中地区,经青海,过金沙江、昌都、那曲至逻些(拉萨)。元朝时期,西藏纳入中国的版图,为了管理川藏地区,元政府在藏区大兴驿站,使川藏茶马古道得到延伸。

明清时期是茶马古道的鼎盛时期。一方面,明清统治者重视对西南地区的政治管理,加强西南地区与内地的联系;另一方面,明清统治者看到了茶叶对边疆地区的重要性以及茶马互市带来的丰厚利润。明人曾说:“以马为科差,以茶为酬价,使之远夷皆臣民,不敢背叛。如不得茶,则病且死,以是羁縻,实胜于数万甲兵”,因此,明清历代统治者都比较重视茶马互市,修筑与拓展茶马古道。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