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西宁社区每天推送本土热点、生活资讯、同城活动、美食探店、吃喝玩乐、旅游信息、搞笑视频等优质内容。做西宁人最喜爱的本地微信平台。想要了解星厨大战最新动态,请关注爱西宁社区。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又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地理位置和人员组成的特殊性,让这片土地上的手工艺不同于别的地区。众多不同因素都汇合体现在手工艺中。
唐卡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用明亮的色彩描绘出神圣的佛的世界。
颜料传统上是全部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为颜料,以示其神圣。
这些天然原料保证了所绘制的唐卡色泽鲜艳,璀璨夺目,虽经几百年的岁月,仍是色泽艳丽明亮。
因此被誉为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被称为藏族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青海民间剪纸
民间剪纸在青海东部的农业区较为普遍, 在湟中、大通、湟源、互助、循化等县的农村中,大部分都有一些农家剪纸能手。
每逢喜庆的节日或婚丧喜事,乐用剪纸来点缀礼品,表达情感,美化环境和表达人土风情,基本上与内地农村相似,有窗花、灯花,送礼或祝寿等活动用的是装饰花,
多为单色或老两色相衬,以红纸剪制最多。
内容和样式以传统的民间纹样为主,剪纸浑厚粗犷,不过多追求精剪细刻。
大通灯影戏
青海省的皮影戏是由陕西传入的, 主要分布在以西宁、大通县、湟中县为中心的青海东部农业区。
何时传入的没有时间记载,估计已经有二百多年了。
皮影雕刻制作历史有百年之久。青海灯影音乐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从当地民间音乐和其它戏曲中吸取营养,已形成比较完整的唱腔和唢呐曲牌,
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淳朴的乡土色彩,表演形式生动活泼。 素为青海农村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藏毯
1959年在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的诺木洪塔里他里哈遗址, 出土了公元前10世纪大量的毛织物和纺轮,其中有毛绳、毛布,还有一块彩色毛席残片, 虽历经3000年,但是用黄、褐、红、蓝等色毛编织而成的条形图案仍清晰可见。
证明了青海藏族先民3000多年前就已经掌握了原始藏毯的编织技艺。
据考证,该"毛席"残片的原材料就是青海的藏系羊毛,即世界公认的西宁"大白毛"。
这是至今出土最早的毛席残片,是青海藏毯的雏形。
这足以说明,在距今3000年前,散居于青藏高原的羌人已经掌握了毛纺织和染色技术
可以织出几何图案的彩色毛席即编织地毯。这也同时说明,藏毯起源于青海。
湟中银铜器制作
青海湟中银铜器制作有着300多年的历史,因其做工精美考究,而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爱。许多手艺人的手艺是从祖辈那里流传下来的,制作全过程是纯手工打制而成。
土族盘绣
盘绣是土族独有的一种绣法,复杂巧妙,汇集着古老土族文化的深刻内涵。
在青海高原的东部山区,勤劳、朴实的土族妇女世世代代传承着古老传统的民族刺绣艺术,她们的刺绣技艺精湛,做工精细,巧夺天工。
据考古发现,在青海省都兰县发掘出的土族先祖吐谷浑墓葬中就有类似盘绣的刺绣品,由此可以推知,在公元四世纪左右,盘绣工艺已经发轫。
皮雕
皮雕是在一种手工鞣制皮革的使用基础上进行浮雕,图案有简有繁,成为青藏地区的一种古老的手工艺。
早在史前社会时期,生活在青藏地区的原始先民就是以利用原皮为主、略加缝雕为辅的工艺来制成民族特有服饰,因此皮雕也传承了下来。
藏绣
藏绣源于公元9世纪,与唐卡和堆绣并称为藏传佛教三大艺术。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藏绣不断吸收中原文化、中西亚文化及藏传佛教文化中的艺术手法,已成为青藏高原特有的文化现象。
藏绣根据其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法、地区差异等可分为安多藏绣等多种派系,其中"海南藏绣"主要分布在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地区和共和盆地为主的农业区。
堆秀
堆绣是塔尔寺艺人们创造的藏族艺术品类之一,属于唐卡的一种。
它以佛经故事为主要题材,将各种绸缎建成所需的形状 ,塞以羊毛或棉花之类的填充物使其鼓起,宛若浮雕,立体感十足。
青海月饼
青海的中秋月饼别具一格,与市场上销售的月饼迥然不同。
用色香兼备的苦豆粉(有些地方叫香豆)、红曲、姜黄等,分别研细作为"色素"。
将上等粉发酵后,揉好擀开,上面涂上一层清油,撒上一种"色素",用手摊匀,把它卷起来,揉成圆块,又擀开,再上涂清油,加另一种"色素" 就样三次、四次、五次,把"色素"逐层加进去,有时还加红糖之类的糖粉。
蒸好后当你切食月饼时会看到十层八层的月饼层,五色俱全,芳香可口。
由于制作青海传统月饼费时又费力,加之市场上包装精美,味道各异的月饼越来越多。
在那遥远的地方也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绝世手艺和历史文化。
並不象想象中那么荒涼
只有你走进这里
才能真正了解这里
内容为爱西宁社区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