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西行美食 > 

端午节特色习俗节味浓

作者:青海新闻网 时间:2019-06-08 10:54:05 浏览量:
端午节特色习俗节味浓端午节特色习俗节味浓端午节特色习俗节味浓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每当进入农历五月,青海处处杨柳婆娑、鲜花羞涩,充盈着喜迎端午的浓浓情韵。端午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各种习俗在百姓的生活中苏醒,富有强大的生命力。

插柳挂艾附沙枣树

青海人历来注重过端午,过端午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插柳”。尤其是一些农村人家,都会在院门和正房堂屋上插柳,而在楼房居住的居民,大多在门旁或门顶插柳。相传,桃树传为五行之精,能制百鬼,故而过年以桃符悬门上。柳树同桃树的作用一样,以柳条插于门户用以驱邪。在端午节,中国自古就有插柳辟邪的传统习俗。据了解,“插柳”旧俗最早源于晋文公重耳蒙难和大臣介子推忠贞救主的历史故事,起初称为“招魂柳”,后来便相沿成习。

此外,乡村百姓还要同时插挂“艾条”或者将其点燃,还有的百姓会将艾叶浸泡在水中,用来洗手或泡脚,艾叶不仅能治严重风湿症,尤其在夏季,它的药味与烟气对熏蚊驱虫防疾很有效,所以,也有驱毒辟邪的作用。据说,挂艾点艾最早是为了纪念发现艾叶并用其为民治病的青年艾虎。百姓在端午期间会采很多艾叶,以晒干贮存备后期艾炙或熏蒸之用,对预防瘟疫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其次,临近端午,青海各地的沙枣树怒散芳香,采买并附沙枣枝在门口也是青海人过端午的习俗之一。沙枣树,别名七里香、香柳等,树高一般在5-10米,树干为棕红色。沙枣树其貌不扬,但因为高大粗壮,被广泛栽植于无水源,盐碱重的荒芜地带,成为防风,防沙,抗碱,抗旱,抗涝,抗沙暴的先锋树种,具备毫不张扬和坚韧的性格,但其香气浓郁,令人喜爱。有的百姓说,附沙枣树在门口,是为了辟邪,但更多人是为了在进出屋门时闻到浓郁芳香,令家人神清气爽,精神振奋,也使节味更浓。

通常,“插柳挂艾附沙枣树”必须在端午前一天傍晚或端午当天清晨完成。

孩童穿新衣挂艾虎

此外,男女儿童要穿新衣,胸前佩带装有香草或薄荷、丁香等香料的色彩鲜丽的荷包坠儿,还在脖颈间手腕上腿脚处拴系五色彩线,并用雄黄酒涂擦鼻子,以防止毒虫叮咬并减少病灾。多年前,青海大妈大嫂和姑娘丫头们大多会做形态各异的香荷包,以各种图案和花鸟虫鱼为造型,做出的荷包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芬芳袭人。如今,能够亲手缝制荷包的人已经很少,大多是在街边摊点或商铺选购,但依然能给孩子们带来端午的幸福与快乐。

而且,有的家庭会给孩子们随身戴上用艾叶做成的艾虎,艾虎指的是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艾虎”是用两个空鸡蛋壳粘在一起,蛋壳上粘些毛发,画成虎形,用线系着,下边再系一串用彩纸剪成的“五毒”形象,象征五毒踩在虎的脚下;或用一个独头蒜系以彩色线,下挂一串“五毒”,叫“蒜艾虎”;或用刚收割的新麦秸编成古代武士用的六角金瓜形,下垂七缕彩穗,叫“麦秸艾虎”。端午节上午,应在房门特别是有新生儿的房门上挂“艾虎”,或给孩子身上挂艾虎,中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

“削木祈福”五谷丰登

据史书记载,过去青海还有一个习俗叫做“削木祈福”。据说,端午当天,人们会将长条木棍剥皮后呈白色,用红黑墨水将其涂染,然后挂上五颜六色的小方绸或布条,有些绸布上还写着“神灵无边”等佛语,并携带此物至寺庙烧香焚纸叩拜,同时将其点燃,虔诚祈求家和事顺、五谷丰登。这一古俗,彰显了端午习俗的特色。

端午“归宁”倍增亲情

端午节的习俗之一叫做“归宁”,也就是回娘家。古代女儿出嫁,长住丈夫家,难得见到自己父母。而端午节是她回家看望父母的机会。虽然都是回娘家,但各地的回法却是不一样的。

从唐朝开始到清末,就有端午回娘家的习俗。明朝沈绑的《宛署杂记》记载:“五月的女儿节,要系上端午节的荷包,佩戴艾草还有五毒灵符。宛地的名俗是从五月初一到初五(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打扮小女儿,极尽全力的展现她的美态。出嫁的女儿也都回到娘家来。”因此,端午节亦称“女儿节”。

端午节回娘家的风俗在很多地方都有,在民间有“端午比年大,姑娘回娘家”之说,端午节甚至比春节还隆重,已婚女子要带着丈夫和小孩回到娘家,拜见父母。他们或步行,或坐轿,或骑马,或坐船回娘家,与娘家人团聚过端午。女儿娘家的父母要准备好酒菜,并邀请来亲朋好友,一起度过一天的快乐时光。除此以外,各个地方都有端午回娘家的风俗,不过每个地方的回法会有所差别。

家住平安区三合镇的鲁女士,早在端午节前夕就泡好了粽叶,她告诉记者,这些粽子除了一部分是留给家人应节外,还要给娘家送去一部分。“包粽子的手艺和习俗是我们小时候父母传下来的,个个这样包,一代传一代,所以我们端午节都会包很多粽子去看望妈妈和家中其他的长辈。”

鲁女士每年端午节都坚持自己裹粽子,认为自己包的才吃得放心,她在坚持传统咸棕的基础上还不断推陈出新,今年还创新出西米粽,由于味道独特,送给亲戚朋友品尝后个个赞不绝口,一些邻居还慕名专程请鲁女士帮忙裹粽子。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和商品的丰富,现在基本上只有老一辈的人仍坚持在家手裹粽子,鲁女士希望年轻一代也可以学一学,毕竟传统和亲情是金钱买不到的。

如今,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很多端午习俗已经在岁月的长河中渐渐消失。“希望年轻一代可以继承这些传统民俗,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鲁女士告诉记者。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