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去同事办公室,想借一包咖啡(我的喝完还没买),同事说“你喝啥咖啡!来,我这有上好的茶叶,一般人我不给喝呢,给你来点!”袁小猫连连摆手:“我一喝茶晚上睡不着啊!”
汪曾祺说“我对茶实在是个外行。”汪老那是谦虚的说法,但是袁小猫是真的不懂茶。不懂茶的人和大家说茶,只能是闲谝几句。
中国人喝茶的历史可上溯到五千年前。《神农本草经》记载::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中国人开门七件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这些年,总有人常凄凄感叹,说茶在中国,茶文化茶道都在日本……真的如此吗?
什么叫文化?沏茶、赏茶、闻茶……叫文化,把茶完全融入到生活中就不叫了吗?艺术来源于生活,在袁小猫看来,所谓的茶道不过是抽离生活之外的一种形式,不能否认它的雅致,但是以此来妄自菲薄,就有些可笑了。
泾阳茯茶——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黑货”
是的,袁小猫一喝茶晚上睡觉就很困难,所以平时也不敢多喝。但是因为家里老公喜欢煮茯茶,慢慢的好像就适应了。老公是个很热爱生活的人,茶具买了几套,最喜欢就是在旅行路上煮茶,这倒也是不错的一件事。
陕西泾阳的茯茶是很有名的,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主要产品,茶叶的重要提供者。茯茶有着极其图独特的地域属性,现在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它有三个“高傲”之处——“离开泾阳水制不了、离开泾阳人制不了、离开泾阳气候制不了”。
好在现在物流很方便 了,泾阳的茯茶已经远销各地了,别说西安,出了国你也能买到。上次朋友出差去深圳,说是想给客户带点啥,袁小猫推荐茯茶。西安虽然美食众多,带过去都不好吃,失去了原本的味道不如不带。
倒是这茯茶,不仅代表着陕西的饮食文化,更能体现丝绸之路北茶西进的历史,味道也是清爽宜人,包装也都是简朴大方,送给朋友是非常好的东西了。
只是很可惜,在办公室袁小猫没法煮茶,只能开水泡着喝。喝着喝着,开水泡茶也喝出了味儿,每天早上可以泡一早上,从最初的亮黄色到最后的清淡如白开水,正如老家话说得“茶烧三遍,淡如水,话说三遍,驴噘嘴。” 不了解茯茶的朋友可以直接用今日头条app上方的搜索框输入“泾阳茯茶”搜索,如下图,
西湖龙井——西子湖畔俏佳人
杭州人最骄傲的茶自不必说,自然是西湖龙井。有一年八九月份,袁小猫去杭州出差,朋友带我们去龙井茶园喝茶。那天还下着蒙蒙细雨,我们四五个人坐在茶园最高处的院子,那是茶农工作时候临时的住所,但是收拾得倒也整齐。
因为有雨,山里雾气缭绕,茶园也在雨水的滋润下更为清新。茶农帮我们到了茶,说那是当年上好的龙井。袁小猫第一次见到碧绿的龙井在开水的冲击下,一个个迅速站立,笔直的矗立在水中,挺拔俊俏,自有一股风流。
不知是心理作用还是真的不同,坐在龙井茶园喝龙井的时候,感觉那杯茶格外香,更为清爽宜人,那股子茶香劲儿隔离了雨天,直沁人心,有一种极为熨帖的亲密感。
老汉茶——那年那月街头的一缸温暖
小时候,在我们老家的宝鸡扶风的县城集市,总有老大爷拉着风箱在熬茶,那个茶叶是什么袁小猫不知道,叶子很大,熬出来的茶很黑,喝起来很苦。但是从早上八九点,就有人们围坐在一起喝茶,几毛钱你可以喝一天。多是老大爷们,叼着烟锅,手里端着一个大洋瓷缸子,咂吧一口旱烟,喝一口浓茶。
老人们坐在一起喝一大口茶,吐出一口茶叶沫子,你说今天的猪娃多少钱,他说着羊羔又涨价了,该撒种子了,该收秋了……一年四季,他们围着一锅茶,谈论着天气,诉说着寂寞,放松着疲惫,这是农村集市上永恒不变的一幕。
花茶——文艺生活的标配
上次在北京南锣鼓巷,遇到一家专卖花茶的小店,店主是个年轻的女孩子,很会做生意。在门口笑语盈盈招揽来往客人,每位客人进来都是随便喝茶,还有小点心、糖果之类的。
那时候是冬季,从哈气成霜的街上进来,再喝上几杯甜甜的花茶(里面放了冰糖),整个身心都暖和了,心情也更好了,加上女孩子的热情刚刚好,每个走进来的客人出去时几乎都多多少少拿着几罐茶。一罐25块钱。
买回来的花茶喝起来总觉得不如人家调配的好喝,袁小猫觉得,那估计除了煮茶方法的问题,也许与环境有关,你说呢?
花茶,是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女孩子非常喜欢的一种饮品,不仅看起来赏心悦目,而且喝起来可以随自己的爱好添加各种作料,比如水果茶一度受到很多人的欢迎。
盖碗茶——在银川喝到最好喝的一碗甜茶!
上次在银川,同学请我们吃手抓羊肉。肉还没上来,一人一杯盖碗茶先端上来了。杯子很小巧,揭开杯子,一股香甜的热气直入鼻腔。
茶面上真是红红火火,极为热闹。大红枣、桂圆、白芝麻等飘了一层。而真正的茶水却是藏在这一层绚丽之下。 #吃在银川#
用茶盖子轻轻滤住那一层热闹,轻轻抿一口茶水,红枣、桂圆、冰糖的甜蜜,芝麻的蹿香,或许还有其他已经融化的食材,浓浓地一齐站上舌尖,轻轻地渗入口腔每一个细胞……真香啊!
回家的时候,照例买了一大包盖碗茶回家,可惜,已不是那个味儿了,袁小猫只能感叹,一方水土一口茶吧。
配手抓羊肉真是好吃
呼和浩特的砖茶——烧麦配咸茶,解腻又舒适
上次在呼和浩特吃烧麦,老板也是先送来一壶茶。与银川不同,呼和浩特的茶是咸的,具体是什么茶,袁小猫也不知道,喝起来有一种咸咸的、很润滑的感觉。老板说这是当地的砖茶,“吃了烧麦你就知道这个茶的好处了!”老板笑着说。
袁小猫吃烧麦的时候才发现,老板没说错。这烧麦真的很瓷实,皮薄如纸,鲜肉馅儿充足饱满,一个烧麦吃下去离开了就有了饱腹感。喝一口咸茶,不仅解腻,而且整个胃也更舒服了,于是就可以多吃几个了,哈哈!
听说老一辈呼市人,以前一盘烧麦一壶茶,可以在烧麦馆里吃一上午,与其说是吃烧麦,不如说是喝茶。茶水是可以免费续添的,所以人们就在茶馆里坐着谝着,信息不通畅的岁月,能够坐在一起喝茶交流,实在是一件非常满足幸福的事情吧。 #吃在呼和浩特#
青海的熬(音nao)茶——草原上独有的一种香
上次在西安一家青海小馆子吃饭,吃的手抓羊肉、牛杂汤等,全是青海当地的美食。店铺不大,在里面靠墙处有一个大桶,上面贴了一张白纸,大大地写了四个大字“熬茶免费”。
晶蓋
袁小猫还有些奇怪?在这里吃顿饭还有人熬茶吗?后来和店员一聊,笑了。原来这里的“熬”是个名词,发音念“nao”,是青海特有的一种黑茶。是用青海草原上一种叫晶蓋的植物熬煮而成的。
刚好有一对老人进来吃饭,原来他们是顺着“青海”二字而来的。大妈和大叔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响应国家号召,从西安前往西宁进行支边建设,这一去就是一辈子。所有的亲戚朋友都在那边,现在老了,想念故土,又回到了西安。
大妈在怀念西宁的熬茶
但是看到青海格外亲切,尤其是喝到了正宗的熬茶,大妈难掩激动,“我刚去的时候喝不惯,现在是经常想念,西安是没有了。”老板是青海西宁人,闻听大妈大叔对青海如此有感情,特别高兴,说着就坐在一起谝起来了。
老板专门拿出了熬茶的晶蓋,袁小猫也得以看见这种神奇的像是草药一样的东西。晒干的晶蓋长得有点像我们这边的白蒿蒿,闻着有一股特殊的清香。大妈说这个熬茶青海人都爱喝,对消化很有好处呢。#吃在西安#
青海熬茶
袁小猫也喝了一杯,第一口是有点喝不惯,有点土腥味儿,与在呼和浩特喝过的咸茶有点像,是不是同一种东西呢?不过连喝了两杯之后,感觉就喜欢上了。滑滑的,带着特殊香味的茶水,喝进去,自有一种与肠胃融合的感觉,热热乎乎,很是舒服。
有人长在昆明的茶馆里
汪曾祺在散文集《泡茶馆》里写到
“抗日战争时期,我在昆明住了7年,几乎天天泡茶馆。“泡茶馆”是西南联大学生特有的说法。本地人叫做“坐茶馆”,“坐”,本有消磨时间的意思,“泡”则更胜一筹。联大学生在茶馆里往往一泡就是半天。干什么的都有,聊天、看书、写文章。有一位教授在茶馆里读梵文。有一位研究生,可称泡茶馆的冠军。此人姓陆,是一怪人。他曾经徒步旅行了半个中国,读书甚多,而无所著述,不爱说话。他简直是“长”在茶馆里。上午、下午、晚上,要一杯茶,独自坐着看书。他连漱洗用具都放在一家茶馆里,一起来就到茶馆里洗脸刷牙。”
可见,不同地方,不同时代,茶都是中国人生活中不可获取的一员。而且,我们把茶与健康生活完全融为一体,无论是哪种茶,在中国百姓眼里,首先是与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的。而且,茶与柴米油盐酱醋何为一体,成为中国世俗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实不止这些茶,中国各地都有不同的茶叶,也有不同的吃茶方式方法,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一杯茶,一碗茶,甚至一罐茶,都代表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都是生活方式的一种延展。你说呢?
袁小猫才疏学浅,建议大家可以直接用今日头条App上方的搜索框输入“中国茶文化”,了解更多关于中国茶文化的信息……
原创不易,转载请联系。关注袁小猫,和这只猫一起,偷偷发现,这世界真的很好吃!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