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西行美食 > 

海西州非遗考:草原上盛开的民族文化之花

作者: 时间:2021-01-21 13:39:09 浏览量:
海西州非遗考:草原上盛开的民族文化之花

《汗青格勒》:传唱不绝的海西蒙古族英雄史诗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英雄史诗《汗青格勒》具有海西特殊的地方特征,是海西蒙古族民间艺人以说唱或演讲形式,以质朴的语言,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蒙古族历史和社会生活及生产状况。

海西州非遗考:草原上盛开的民族文化之花

《汗青格勒》又名《呼德尔阿拉泰汗》,现今广泛流传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德令哈、乌兰、都兰、格尔木、大柴旦等地区,同时于甘肃省肃北县的和硕特人中也流传。另外在蒙古国西部的巴亦特人和杜尔伯特人中有异文《汗青格勒》流传。

海西州非遗考:草原上盛开的民族文化之花

《汗青格勒》产生繁荣在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制初期阶段。主要讲述了可汗巴音呼德尔阿拉泰汗的太子青格勒的故事:故事从古老的时代开始,交代了占据西北的可汗巴音胡德尔阿拉泰,交代了那个吉祥日子里降生的汗青格勒,汗青格勒长大后听父母讲述了与巴拉玛格日勒的诺言,接着叙述了汗青格勒前往巴拉玛格日勒家娶亲的艰难历程,表现了他的机智与勇敢所带来的完美结局。

海西州非遗考:草原上盛开的民族文化之花

“蓝天如湿地般大小的时候/大地似火盆样大小的时候/大海如水泡般大小的时候/须弥山似土丘样大小的时候……”史诗的开场就交代了年代与环境;“他脚踩一座山/身倚一座山/他与蓝天比肩/踏大地抖颤……”描写了青格勒出生时的情景;“肝胆相照唇齿相依/喝上了十天的美酒欢庆胜利/喝上了二十天的喜酒喜结连理/幸福安康的日子绵绵无期”,最终过上了幸福安康的日子。

海西州非遗考:草原上盛开的民族文化之花

蒙古族英雄史诗《汗青格勒》具有海西特殊的地方特征,这部英雄史诗在蒙古族民间文学中实属罕见,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蒙古族英雄史诗《汗青格勒》是蒙古族文化宝库的一朵奇葩,蕴涵着蒙古族人民的聪明才智,被省内外学者推崇为青海蒙古族民间文学三个顶峰之作之一。

海西州非遗考:草原上盛开的民族文化之花

蒙古包制作技艺

蒙古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寒风呼啸,大地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

蒙古包(Mongolianyurts)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据《黑鞑事略》记载:“穹庐有二样:燕京之制,用柳木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开门,上如伞骨,顶开一窍,谓之天窗,皆以毡为衣,马上可载。草地之制,以柳木组定成硬圈,径用毡挞定,不可卷舒,车上载行。”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庐或毡帐逐渐被蒙古包代替。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普通蒙古包,顶高10-15尺,围墙长约50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

海西州非遗考:草原上盛开的民族文化之花

蒙古包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外观呈圆形,顶为圆锥形,围墙为圆柱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6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围砌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运输。哈萨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

海西州非遗考:草原上盛开的民族文化之花

蒙古包是许多蒙古人的日常居住地。多数蒙古人终年赶着他们的山羊、绵羊、牦牛、马和骆驼寻找新的牧场。蒙古包可以打点成行装,由几只骆驼运到落脚点,再起帐篷。

海西州非遗考:草原上盛开的民族文化之花

时代过渡时,其居住由窝棚过渡到帐篷,帐篷用树木做支架上盖毛皮。进入畜牧社会,支架变成哈纳,同上面提到的洞顶变成天窗结合在一起,便有了蒙古包的雏形。也出现了毛毡帐,其形似天幕,用羊毛毪覆盖。据《呼伦贝尔概要》载:“呼伦贝尔之普通蒙人,每限于游牧,依水草而居,转徙无常,概以穹庐为栖止。此种天幕生涯,可蔽风雪,可防虎狼。”“穹庐满洲语曰‘蒙古博’,俗读‘博’为‘包’。”宋末元初辽人赵良嗣诗曰:“朔风吹雪下鸡山,烛暗穹庐夜色寒”,所咏的就是蒙古包。

海西州非遗考:草原上盛开的民族文化之花

德都蒙古全席:富有民族风情的民族风情的宫廷盛宴

“满汉全席”,是清朝时期的一种宫廷宴,因其无可比拟的盛大与奢华而久负盛名,但很少有人真的见识过、品尝过。世代生活在柴达木地区的德都蒙古儿女也有属于自己民族的宫廷宴——“德都蒙古全席”。

海西州非遗考:草原上盛开的民族文化之花

德都蒙古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彰显着青藏高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德都蒙古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更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蒙古族饮食文化。德都蒙古一直保留着元代祭天、祭地、祭祖先的古老习俗,在夏季用新鲜的“查干伊德”(白食)为主的“德都蒙古全席”来祭天、祭地、祭祖先,祈求苍天平安、大地平安、人畜平安。因此,“德都蒙古全席”是蒙古族盛宴习俗文化的最高境界。“德都蒙古全席”综合了德都蒙古三大宴席:须弥尔席(白食盛宴)、全羊席(红食盛宴)、图德席(素食盛宴),作为蒙古族最古老、最隆重、最丰盛的宫廷宴,只在盛大宴会、隆重集会、接待贵宾、举办婚礼时才能举行。

海西州非遗考:草原上盛开的民族文化之花

“德都蒙古全席”省级传承人王才华表示,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初定天下后,曾多次大宴功臣,设的就是“蒙古全席”庆功大宴;据《成吉思汗祭祀文化》记载,元世祖忽必烈制定的四季盛大节庆中就包括蒙古族“夏季祭湖”暨“宫廷盛宴”,可以说“德都蒙古全席”是蒙古族从古至今活态形式传承的独特习俗。清朝时期“德都蒙古全席”在青海蒙古二十九旗很普及,至今保留最为完整的要数青海省德令哈市(可鲁克旗)、都兰县(巴隆旗)和乌兰县(可可旗)等地。

海西州非遗考:草原上盛开的民族文化之花

在庄重的查干萨齐乐仪式后,德都蒙古民间祝词人、民间艺人献上了“巴颜松颂词”、“节庆三歌”、“全羊赞词”……完整保留了德都蒙古的原生态宴席文化,生动再现了“德都蒙古全席”的盛大全过程。

海西州非遗考:草原上盛开的民族文化之花

“孟赫嘎拉”文化艺术节

“孟赫嘎拉”系蒙古语,意为永不熄灭的火焰,“孟赫嘎拉”节是以弘扬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宗旨,在我国内蒙古、甘肃、青海等8省区蒙古族群众中开展的一项民族文化品牌活动。自第一届孟赫嘎拉诗歌节于2002年10在都兰县巴隆乡举办以来。

海西州非遗考:草原上盛开的民族文化之花

十多年的辛勤耕耘,“孟赫嘎拉”节已硕果累累。如今,“孟赫嘎拉”节以“弘扬圣火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为主题,不仅“孟赫嘎拉”节开幕式要举行采集圣火种、传递圣火、点燃桑台圣火,还要举行集体祭火、德都蒙古全席盛宴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内容。从当初的诗歌、传统祝词、民歌长调逐年扩展到传统服饰、民间手工艺(编、织、雕、刻、刺、绣)、说唱、猜词、情歌以及火镰取火和“布格”那达慕、传统美食、马和骆驼文化等三十余种不同风格的比赛项目。并依托“孟赫嘎拉”这一原生态独特文化,以德都蒙古为代表的柴达木文化正逐步走向繁荣昌盛,充分展现了青藏高原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民族风情。

海西州非遗考:草原上盛开的民族文化之花

“孟赫嘎拉”文化艺术节为失传的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发展增添着能量,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融合发展、繁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把德都蒙古文化推向世界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