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师表演拉面的绝活
青海羊肠面
青海炮仗面
山西莜面栲栳栳
青海,以青藏高原雄浑壮美的自然风光而独树一帜,家喻户晓的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每年七八月间的万亩油菜花都吸引着众多游客的到来。青海各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食品,由旅途进入家庭厨房,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现在从城镇到农村,面食已成了青海最普及又享有盛名,品种繁多,滋味特殊的食物了。
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山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到山西旅游不尝面食,就等于没到山西。山西面食文化传统独树一帜,又博采众长,故海内外早有“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的说法。东到娘子关,西到黄河边,南到风陵渡,北到雁门关,一般家庭妇女都能以面食为原料加工数种面食,许多山西汉子有时在客人面前也会显露一手面食绝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虽然青海、山西两地的生活习惯不同,但都对面食有着独特的喜爱,材料不同,做法不一,但口感是同样的美味。
青海面食与山西面食大PK,看看你更钟情于哪一种面食。
青海炮仗面PK山西刀削面
炮仗面,形似炮仗,面条筋道,辅菜香辣爽口,特别在青海地区,深受各族人民喜欢。制作时,要把面条揉得很硬很滑,比一般面条的面多揉几道,揉好面之后,醒上十多分钟,然后把面条揉成直径0.3厘米那么圆,掐成2.5-3厘米那么长,个个如小炮仗一般,锅开后,将面拉细,左手搭面,右手飞速将面揪断成短截,扔进锅中央,面出锅后不带汤,用刀切成短条。羊肉切片,下于凉锅中,烧开打沫,同时土豆切小块,西红柿切片,青椒等各类时令蔬菜切块或条翻炒。最后将炒好的菜放入面中,并放各类调料,如味精、胡椒粉、醋、葱丝、蒜末等,关火后撒香菜末。正宗的吃法还要将脆甜多汁之上好青萝卜切条,装盘随上。
山西面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可考算起,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以面条为例,东汉称之为“煮饼”;魏晋则名为“汤饼”;南北朝谓“水引”;而唐朝叫“冷淘”……面食名称推陈出新,因时因地而异,俗话说娇儿宠称多,来到山西,不容错过的就是一碗刀削面。
刀削面全凭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叶,中厚边薄,棱锋分明,形似柳叶;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黏,越嚼越香,它同北京的打卤面、山东的伊府面、河南的鱼焙面、四川的担担面,共称为五大面食名品,享有盛誉。
刀削面对和面的技术要求较严,水、面的比例,要求准确,一般是一斤面三两水,打成面穗,再揉成面团,然后用湿布蒙住,醒半小时后再揉,直到揉匀、揉软、揉光。如果揉面功夫不到,削时容易粘刀、断条。刀削面之妙,妙在刀功。刀要用特制的弧形削刀。操作时左手托住揉好的面团,右手持刀,手腕要灵,出力要平,用力要匀,对着汤锅,嚓、嚓、嚓,一刀赶一刀,削出的面叶儿,一叶连一叶,恰似流星赶月,在空中划出一道弧形白线,面叶落入汤锅,汤滚面翻,又像银鱼戏水,煞是好看。吃面前,能够参观厨师削面,无异于欣赏一次艺术表演。
青海羊肠面PK山西莜面栲栳栳
羊肠面是青海省省会西宁地区常见的一种风味小吃。它以羊肠为主料,并伴以热汤切面共食。做法是将羊的大小肠管洗净,肠壁油不剔剥,装入葱、姜、花椒、精盐等为作料的糊状豆面粉,扎口煮熟,并在煮羊肠的汤内投入已煮熟的萝卜小丁、葱蒜丁混合的臊子汤。食时,先喝一口热羊肠汤,而后切豆面肠为寸段一小碗,再吃一碗臊子汤浇的面条。羊肠面汤色淡黄,肠段洁净,肥肠粉白,面条金黄,葱末浮上,萝卜丁沉在碗中,肠段细脆馅软,面条悠长爽口。每一碗羊肠面都配有小碗汤,有些汤会加胡椒粉。把汤倒入面中,搅和开了吃上一口,浓重的羊膻味便会弥漫口中。夏天吃凉,冬天可吃热,风味独特。
灌羊肠有两种,素肠和荤肠。素肠里灌糊状的豆面粉,荤肠里再添加一味料——剁碎的羊杂碎。有些地方还有用煎锅煎出来的大肚片,以及上好的羊腿肉,可谓色香味美。把灌好的肠扎紧口,放入锅里煮熟,然后捞出放凉备用。把煮好的羊灌肠切成片,放进锅里,加适量清水、萝卜丁、葱蒜丁、食盐,烧开后就是用来制作羊肠面的臊子汤。把面条煮熟后,盛入碗中,放点羊灌肠片,根据自己的喜好放点辣椒油,浇上臊子汤,撒上葱末就可以吃了。
莜面栲栳栳是山西十大面食之一。其中忻州的做法最典型,是将莜面加一倍开水或冷水和制,用手掌在光滑的板面上推一个,食指卷一个,做成如“猫耳朵”似的筒状形,长寸许、薄如叶、色淡黄。做好后,挨个并排站在笼内,酷似蜂窝。然后像蒸馒头一样蒸熟,熟时即香味扑鼻,吃时再配以羊肉或蘑菇汤调和,使人闻之垂涎,胃口顿开,食之香醇异常,回味无穷。
青海尕面片PK山西拉面
尕面片是青海人面食中最普遍而又很独特的家常面食,但是这种面片不是用擀面杖擀出来的,而是用手揪出来的。将揉好的软面先切成粗条,叫“面基基”。然后用潮毛巾盖上片刻(此时称“回面”)。“回”好后,拿入手中,用手指捏扁、揪断,每个大约手指宽,投入沸水中,煮熟可食。由于面片小,故叫“尕面片”。按尕面片的形状,配料和烹饪方法不同,有做工细致纤小玲珑的“指甲面片”“雀儿舌头”;有和蘑菇混煮的“蘑菇面片”;有不带汤而用炸酱拌吃的“烩面片”;回族人民清真面食中还有和牛羊肉、粉丝、辣椒混炒的“炒面片”;农村里还有常吃的“菜瓜面片”等。
山西面食品种多、花样多也是人们爱食面的一个原因。即使是一般家庭主妇都能用小麦粉、高粱面、豆面、荞面、莜面做成几十种面食,像刀削面、拉面、揪疙瘩、推窝窝等等。有据可查的面食,在山西就有280种之多。可以这样讲,如果你想品尝一下山西的面食,一天三换样,三个月都不会重样。
拉面,又叫抻面,是山西城乡独具地方风味的面食名吃。制作拉面,首先要求配料准确。一般的配料标准是:标准粉五斤,兑水三斤至三斤二两(冬增夏减),食盐一钱五分,碱面五钱左右。和面时,打出面穗,揉成面团,兑水扎软,饧半小时后,加碱水揉匀,然后慢慢揉成长条,合拢旋成麻花形,如此反复多次达到粗细均匀时,放在案板上用干面粉滚匀,去掉两头,双手各执一端,上下抖动,用力抻拉,拉开,并拢,再拉开,再并拢。一般拉成六十四根为宜。落水煮熟捞出,浇上调料即成。
青海酥油糌粑PK山西蒸制面食
在藏族同胞家做客,主人一定会给你双手端来喷香的奶茶和青稞炒面、金黄的酥油和奶黄的“曲拉”、糖层层叠叠摆满桌。酥油是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奶油,糌粑是将青稞炒熟后,用手磨成的粉。吃酥油糌粑时先倒奶茶小半碗,再放入酥油、炒面、曲拉、糖,在碗中用手指拌匀,并捏成小团食用,它具有酥油的芬芳,曲拉的酸脆,糖的甜润。
由于糌粑吃法简单,携带方便,很适合游牧生活。牧民们出远门时腰间总要挂一个糌粑口袋,饿了,就从口袋里抓把糌粑吃。有时,他们从怀里掏出个木碗,装些糌粑,倒点酥油茶,加点盐,搅拌几下,抓起来就吃。有时,边吃糌粑,边喝酥油茶。有时,把糌粑倒进一个叫“唐古”的皮口袋里,再加入酥油茶,一手抓住袋子的口,一手隔袋抓捏,一会儿,喷香的糌粑便可入口了。
在山西,蒸制面食很受欢迎,种类也特别多。玉米面窝窝是过去最普通的主食,晋南晋中一带产麦区则多吃馒头,馒头又分为花卷、刀切馍、圆馍、石榴馍、枣馍、麦芽馍、硬面馍等。忻州五台原平的高粱面鱼鱼,另外还有包子、烧卖等,各具特色、别有风味。
本报记者 贺淑宁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