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亚洲水塔”之称的青藏高原,是珍稀野生动物的天然栖息地和高原物种基因库。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8日发表《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白皮书,并举行新闻发布会。
国新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胡凯红介绍,中国高度重视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把青藏高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区域,不断在政策和制度层面完善相关措施,加大资金投入,使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取得巨大成就,保持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良好局面。
白皮书全文约1.4万字,除前言和结束语外,共包括六个部分,分别是生态文明制度逐步健全、生态保育成效显著、环境质量持续稳定、绿色产业稳步发展、科技支撑体系基本建立、生态文化逐渐形成。
白皮书说,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西藏和青海两省区全部以及四川、云南、甘肃和新疆等四省区部分地区,总面积约260万平方公里,大部分地区海拔超过4000米。
白皮书指出,青藏高原人类活动强度较低,空气质量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污染物种类较少,浓度较低,各类污染物含量与北极地区相当。
随着绿色能源推广、生态城镇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的不断推进,青藏高原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
2016年,全国颗粒物年均浓度达标的96个重点城市中,16个位于青藏高原。
生态补偿制度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白皮书指出,国家在青藏高原建立了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等生态补偿机制。
“这些生态补偿措施的实施,在稳定和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保护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和促进区域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度表示。
白皮书指出,为保护脆弱生态环境,青藏高原各省区努力控制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在保持良好环境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较高公众满意度的同时,努力探索绿色发展途径。
白皮书指出,目前,青藏高原已经建成各级自然保护区155个,面积达82.24万平方公里,约占高原总面积的31.63%,占中国陆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57.56%。
目前,青藏高原主要江河湖泊基本处于天然状态,水质状况保持良好。
白皮书指出,研究表明,青藏高原黑颈鹤、藏羚羊、普氏原羚、野牦牛、马鹿、滇金丝猴等的个体数量正在稳步增加。
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到此越冬的黑颈鹤逐年增加,约占全球黑颈鹤数量的80%,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黑颈鹤越冬地。
羌塘高原藏羚羊个体数量从2000年的6万多只,恢复到2016年的20万只以上,野牦牛个体数量由保护前的6000多头,恢复到2016年的10000多头。
珍稀濒危物种种群的恢复与扩大,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明显标志。
“全区的森林、草场、湿地、冰川、雪山和野生动植物等得到了有效保护,大部分区域仍处于原生状态。西藏仍然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西藏自治区副主席张永泽说。
目前,青藏高原各省区以循环经济、可再生能源、特色产业为特点的绿色发展模式已初步建立,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白皮书说,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对推动高原可持续发展、促进中国和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在青藏高原部署开展了类型多样的生态保育工程,包括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水土流失治理以及湿地保护与恢复等。
1990—2006年,青藏高原湿地呈现出持续退化状态,总面积减少了约3000平方公里。
2008—2017年,中央财政分别下达青海、西藏两省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162.89亿元和83.49亿元,补助范围涉及两省区77个重点生态县域和所有国家级禁止开发区。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亚洲水塔”,是珍稀野生动物的天然栖息地和高原物种基因库,是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