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连寿山)世界四大古文明体系的诞生,无一例外,与大江大河密切相关。发源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的两河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恒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以及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都诞生在江河的怀抱里。江河孕育了生命,江河为人类的繁衍生息提供了最基础的条件。江河,也为人类文明的诞生提供了必要条件。
习近平主席陪同来访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参观故宫时说,在世界各大古文明中,至今没有中断的就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
说到华夏文明,就不能不提到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为华夏儿女的诞生和成长提供了必要条件。良好的气候条件和丰裕的物产使得华夏先祖们得以繁衍生息。黄河流域留下了人类初始阶段的一行行足迹。蓝田猿人、大荔猿人都出现在今天的渭南,绝不是一个偶然事件。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的关中地区,留下了中华古文明的众多历史印记。黄河流域,或者更准确点说,关中地区,实乃中华文明最为重要的发祥地。无论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还是有着确切历史文献记载的夏、商、周,春秋战国,以及我国第一个封建帝国秦的诞生,都发生在北方的黄河流域,和关中有着密切的联系。直至后来的三国两晋南北朝,以及东西两汉、隋、唐和北宋,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发生在北方,发生在黄河边上。咸阳也好,长安也罢,包括后来的都城洛阳和开封,这些中华民族发轫和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阶段,都把都城设在黄河边上。黄河之于中国,无论是实际的政治、经济、军事价值,还是历史、文化上的象征意义,都是不容忽视的特定符号。
生活在母亲河的臂弯里,吮吸着她的乳汁,得着她的呵护,可母亲完整的面容到底是怎么的一个样子,却始终不得而知。沿着母亲河的柔美曲线走走看看,是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多年来最大的愿望。2018年6月,渭南日报“跟着黄河走”大型公益采访活动启动。得知信息后,立即报名加入采访团,急切得甚至来不及进行任何准备,匆忙中便随团奔赴青海,走上青藏高原,深入黄河源头开始了这次采访活动。
翻阅相关资料,对黄河源头的探究,春秋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便有导河积石的说法。意思是黄河源头在上游的积石山附近。差不多也在这一时期诞生的《山海经》则提出河出昆仑。唐代中央政府和青藏高原上的吐蕃政权交往频繁,对河源地区有了更多记载。到元世祖十七年(公元1280年),当时的官方开始派遣人员探求河源。“阅四月,始抵河源”。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对黄河源头有目的地进行考察。
多少年来,不论官方还是民间,对黄河源头的探究一直没有停止。1953年,水利部和青海省联合对黄河源头进行考察,认为约古宗列曲为黄河正源。1978年,青海省政府邀请中央和地方相关部门再次对黄河源头进行勘察,最终认定卡日曲为黄河正源。但1985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根据历史传统和各家意见,仍将约古宗列曲确认为黄河正源。
1999年,水利部和青海省政府在青海省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玛曲曲果树立了由江泽民同志题词的黄河源标志石碑。至此,关于黄河源头的正式认定,才算告一段落。
2018年6月3日上午10时许,渭南日报“跟着黄河走”采访团驱车上千公里到达黄河源头的玛多县扎陵湖畔。这是一行所能到达的黄河上游的最前位置。
为了保护青海三江源头的生态环境,当地政府对进入这一区域的旅游探险活动从今年开始进行严格控制。没有相关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严格禁止进入。在稍稍遗憾的同时,我们也为当地政府的这一举措点赞。保护江河源,利国利民,功在千秋。
一行站在风雪交加的扎陵湖畔欢呼雀跃,为能到达母亲河发源地激动不已。扛着相机,提着沉甸甸的双腿,踩在绵软的河床沙土上,内心说不清是喜悦还是激动的我一步步向湖心走去,拍清清的湖水,拍远处的雪山,拍水面上嬉戏的鸟儿,试图留下母亲河最清晰、最原始、最真切的样子。
母亲河在这里是无比清澈的。纯净、天然,坦坦荡荡。不知名的鸟儿在湖面上嬉戏,甚至紧贴着我这个不速之客的头顶划过。人和自然的和谐,这一刻,我在母亲河的源头真切地感受到了。
站在母亲河的源头,我久久不愿离去,任漫天雪花纷飞,寒冷透彻筋骨。
寻找江河源头,伴随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囿于能力的制约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这种探究是一个不断发展,逐步接近真理的过程。对黄河源头的探究,便是这样。
青海玉树作为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的发源地,客观原因使其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海拔最高,降水量大,多数地区属于不适合人类居住的高寒区域,对江河源头的保护,起到了特殊保护作用。
在自然的缓慢演变过程中,发源了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青藏高原上,因冰雪消融不断产生的众多溪流,毛细血管般分布在这一区域。众多涓涓细流,日复一日,终于渐渐汇成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等等河的最初形态。到达扎陵湖和鄂陵湖后,黄河便正式地诞生了。
到底谁是正宗源头,学术界和相关部门甚至相关专业人士的争论至今没有停歇。相关专家介绍说,对于黄河源头的认定,或依源头长短,或依水量多寡,或依流域面积大小,同时还要考虑河流走势、历史文化传统、民众感认同等综合因素进行考虑。
根据连日来的考察和思考,记者认为这一穷根究底的拷问其实已没有多大实际意义。在卫星测控和实地踏勘不再是一件难事的今天,完成源头踏勘其实非常简单。只是由于这一区域地质上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且山川地貌多有变化,加之气候变化更是不易把握,区域降水时多时少,溪流演变处在相对的动态过程之中,河之源,便不会有一个一劳永逸的认定。
三江源保护区的设立,是我们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守护好这一区域脆弱的生态环境,保护好中国水塔的英明之举。探究黄河的源头具体到底在哪里已经没有多大实际意义,如何保护好这一广阔区域的生态,更为重要。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