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首诗是著名诗人李白写的《将进酒》里面的名句,阿青记得在初中的时候,有三天中午没回家吃饭,就是因为被老师留下背这首诗的缘故,现在想起了心里也是说不上的滋味。讲真的,要是能重来,我到想问问李白,黄河黄河之水到底从哪里来?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想必你也曾想过这个“无聊”的问题吧?所以不妨摆明了告诉你,其实黄河之水是从青海的“卡日曲”来的,至于为什么,且听我一一道来~
黄河其实一开始不是所谓的“母亲河”,而是一条害河,黄河古称河水、大河,又名浊河,也叫中国河。相传,早在尧舜时,黄河就时有壅塞,河水经常泛滥成灾。为了治理黄河,禹曾经逆黄河而上,到过上游的积石山,从上游治起,终于“导利以通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为中国人的思想,治病要治根,治水要治源,但是如何分清黄河的源头呢?
打开地图,的黄河支流繁多,看着酷似树根,如何分辨正源?欣慰的是支流和树根不一样,他的支流是具备优先级的,水往低处流呗,反过来就可以找到源了,古代的人们经过不断的探索,对于黄河的源头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其中《山海经》曾有这样的记载:
“河出昆仑虚,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昆仑城东西北,河水出其东北隅...出其东北的者实惟河源”。
《博物志》则有
“河源出星宿,初出甚清,带赤色,后以诸水注之而浊”
但是,人们真正的认识黄河的源头,是在隋唐以后。
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灭吐谷浑后置河源郡,即现今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和海南藏族自治州部分地区,表明人们已知黄河发源于此。后来文成公主和亲,吐蕃的松赞干布就是在“河源”迎亲的。随着汉族和吐蕃在青藏高原上的吐蕃之问的往来日益频繁,大将李靖、侯粘集、李道宗等,曾“次星宿川,达柏海上,望积石山,览观河源。”
到了元朝,公元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都实专使都实奉命查勘河源,发现河源在“朵甘思西部”、“有泉百余泓,或泉或潦,水沮如散涣,方可七八十里,且泥淖溺,不胜人迹,弗可逼视,履高山下瞰,烂若列星。”认定星宿海为黄河源头。
到了明代,朱元璋命宗泐和尚奉使西藏归朝,宗泐经过河源地区时,曾对其进行考察,并赋诗一首《望河源》,在诗序中他指出河源出自巴颜喀拉山的东北,而且是黄河和长江上源的分水岭,这在河源认识上成为了一次突破。
到了清代,清皇朝曾先后派专使拉锡和阿弥达到黄河源头,穷河源,告祭河神。拉锡从星宿海往上走了两天,发现星宿海之上有3山,3山之泉流出3支河,3河东流入扎陵湖,对黄河源头的认识又进了一步,拉锡归京后绘有《河源图》。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彻底治理黄河,改造黄河,造福人民,国家花了很大的力量,对黄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勘查。1952年,由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的一支60多人的河源查勘队,前后经过4个多月的考察,对黄河源头地区的地形、地貌、山水、草原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测绘,获得了比较丰富的科学考察资料。不过勘察队的考察结果却和前人考察不吻合,在学术界引起了争议。
1978年,青海省邀请中央和地方有关科研专业人员,再次对黄河源头和扎陵、鄂陵两湖进行实地勘查,最后确认卡日曲为黄河正源。
卡日曲,位于青海省境内东经96°51′48.4″, 北纬35 °00′15.1″,它不仅是黄河源,也是三江源(黄河、长江、澜沧江),经过上千年的寻找,人们总算找到了他,谁能想到这小小的一块区域里,竟哺乳了中华民族的代代子孙,孕育了世界历史上最古老最灿烂的中国文化呢?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世界屋脊”出发,一路上飞流直下,九曲十回,浩浩荡荡,一泻万里,何其壮观!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