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地图图片@选自网络
巴颜喀拉
巴颜喀拉山脉在青海省东南部,
属褶皱山,西北——东南走向。
西接可可西里山,东接松潘高原和邛崃山,
昆仑山脉东段的南支。
全长780千米。海拔5000米左右。
位于黄河源头与通天河之间,
是黄河与长江河源段的分水岭,黄河发源地。
北坡平缓,南坡深切,多峡谷。
山麓有约古宗列盆地。
巴颜喀拉(喇)在蒙古语的意思,
是“富饶青(黑)色的山”。
巴颜喀拉山藏语叫“职权玛尼木占木松”,
即祖山的意思。
2019.7.17(六月•十五)
北京出发~凌晨到达西宁
如此近距离高空飞机机窗外~ 看到好大月晕
好像伸手就能够到她
7.17~~ 启程 出发——!
一路经玛曲 久治 班玛 大武 玛沁.....
广阔草原 耗牛牧马 鲜花 伴黄河---
还有亭亭帐篷 牧民 一袭红衣黄河岸边独自徒步的喇嘛师傅
分别到达巴颜喀拉-莲宝叶则、阿尼玛卿雪山
巴颜喀拉山虽地势高寒,气候复杂,但雨量充沛,是青海南部重要的草原牧场。这里盛产被人们称之为"高原之舟"的牦牛和举世闻名的藏系绵羊,故有“牦牛的故乡”之称。
以上文字@摘选自网络
黄河发源于
山脉西段海拔5202米的雅拉达泽山以东的约古宗列盆地。
约古宗列盆地及黄河源区的海拔在4500米左右。
山势和缓,山前遍布大小沼泽和湖泊,
其中著名者为星宿海、扎陵湖和鄂陵湖。
该山地势高耸,群山起伏,雄岭连绵,景象恢宏。
中国古代称该山为“昆山”,
又称“昆仑丘”或“小昆仑”。
著名古籍《山海经》曾有记载:
“昆仑山在西北,河水出其东北隅”。
“出其东北隅,实惟河源”。
可见从我国远古时代,
人们就已认定巴颜喀拉山为黄河的发源地。
以上地图图片@摘选自网络
玛曲黄河第一弯 首曲第一桥
黄黄的黄河水
清清的黄河水
黄河源头 牛头碑
巴颜喀拉山脉地质构造
分布于青藏高原腹地北东部的可可西里—巴颜喀拉三叠纪沉积盆地,其分布范围北以木孜塔格—东昆南—阿尼玛卿断裂带为界,南至西金乌兰—玉树—金沙江断裂带,东以龙门山推覆构造为限,呈现出巨型倒三角形区域。巴颜喀拉盆地除西部和东部部分地区出露二叠系,其他部分地区出露侏罗—第四系外,大部分地区均被巨厚的三叠系所覆盖,其中蕴藏着许多地质信息,从而成为了国内一块神秘的区域,并引起了中外学者的极大关注,被称为“中国的百慕大”。
以上地图图片@选自网络
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南岭波峰带 隶属 古地中海构造带 基底 元古宙褶皱 盖层 古生代 中生代褶皱 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南岭波峰带是古地中海构造带的一个分带。由西昆仑向东南辗转接连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大雪山,越过龙门山、大凉山和乌蒙山,遥接西江上游北盘江与红水河流经的山地,走向北西—南东,过南岭走向转为南东,入南海后崛起为东沙群岛。基本是以前寒武系为基底的加里东构造带或以加里东褶皱构造为基底的华力西(包括印支)构造带。叶尔羌河上游与克里雅河上游之间的北西西向昆仑山地带,以前寒武系或元古宇为基底的加里东与华力西(包括印支)构造带相间的山地。
昆仑山中段分为三支,以华力西(包括印支)褶皱带为基底的中、新生代断陷构造带,北有白垩纪断陷,中有侏罗纪断陷,南为古近纪、新近纪断陷。再由巴颜喀拉山横越大凉山,斜穿乌蒙山接南岭的北段,地质构造发展随地而异,虽较复杂但基本是以元古宙褶皱为基底、以古生代 中生代褶皱(或缓褶)为盖层的构造带。南岭构造是在下古生界褶皱变质的基础上覆以泥盆纪和石炭纪、二叠纪盖层,其中分散有侏罗纪、白垩纪断陷盆地。
以上文字@摘选自网络
以上地图图片@选自网络
这里的主要景点:文成公主庙、群果扎西滩、隆宝滩自然保护区、唐蕃古道、沟岩画、通天河洒经台、黄河源、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结古寺—嘛尼石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各拉丹东冰川、星宿海等。
2019.7.18
行进巴颜喀拉-莲宝叶则
莲宝叶则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
与巴颜额拉山最高峰年保玉则属同一山域,
是巴颜喀拉南段支脉,
位于四川省的阿坝县和
青海省久治县、班玛县之间,
总面积约800余平方公里,
阿坝县的景区面积大约500余平方公里,
境内最高海拔5141米,
山峰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莲宝叶则四大湖:措拉玛、罗云措、珠姆措、扎尕尔措。
是藏区著名的神山,
位居藏区十大神山的第八位,
安多地区众神山之首。
“莲宝叶则”的汉语意思为尊严的玉石之峰。
《莲宝叶则神山志》说,
莲宝叶则地区是格萨尔王征战的古战场,
至今还传扬着许多格萨尔王故事。
莲宝叶则既是一个充满幻想、
变幻莫测的奇峰异石世界,
更是让人充满无限遐想的大自然杰作。
上文@摘选自网络
即将到景区大门,
忽见天空出现双日晕,
湛蓝湛蓝的天空背景
飘着如雪的白云
第一次见这么大 这么纯净清新的 彩虹色双日晕
到达山脚 山顶云雾缭绕
偌大辽阔的山顶
没有人烟 恍入仙境
山顶草地石壁上的小花
2019.7.19大武
玛沁县境内
果洛州府所在地
也是前往阿尼玛卿雪山重要中转地
大武镇所在的果洛州被誉为“中国格萨尔文化之乡”
果洛的山山水水浸润着格萨尔史诗的魂魄;
格萨尔王从这里成就大业,走向世界。
画不完的格萨尔画秀国色,
唱不完的格萨尔歌若悬河,
写不完的格萨尔书积如山。
果洛这方高天后土与格萨尔文化
与山川河流、民俗民风、生产生活、
文化传承交融渗透,血肉相连、息息相关,
处处可见浓重印记,
格萨尔文化
也是果洛各族人民薪火相传、
坚韧不拔的精神动力。
路中央格萨尔像
远眺山后 晚霞金光四射
虽乌云滚滚却也遮不住光芒的绽放
2019.7.20
到达阿尼玛卿山
又称玛积雪山,
藏语意为“祖父大玛神之山”。
在青海省东南部,延伸至甘肃省南部边境。
为昆仑山脉东段中支。
主峰玛卿岗日海拔6282m,终年积雪,
共有18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峰突兀在莽莽高原,
山上冰雪连绵,终年不化。
呈西东南走向,
中国第二大河黄河
在这来了个180度大拐弯后向东南流去,
主峰玛卿岗日正在大拐弯中央。
它既是多麦安多百姓的依山或魂山,
也是与黄财神相媲美的财宝神山。
冰川面积约126平方公里,
有冰川57条,
其中位于东北坡的哈龙冰川长7.7公里,
面积24平方公里垂直高差达1800米,
是黄河流域最长最大的冰川。
地质地貌
阿尼玛卿山在地质上属于晚古生代,
受第三纪末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
与青藏高原之隆起而形成。
其岩石大多为二迭纪、三迭纪砂岩,
夹有石灰纪地层与花岗岩入体,故山势极为雄伟。
上文@摘选自网络
地图图片@选自网络
伴随着美丽的太阳
五彩云彩
湛蓝天空
绿绿的草……
又见日晕~
一路翻滚向前奔腾的太阳
彩虹斑斓的云彩
此时俨然成了太阳的翅膀彩带
同太阳一起向前跃起 一路升腾
一路辗转
终于见到她
阿尼玛卿雪山容颜
没有向导
后面方圆几十公里没有信号
没有导航 没有人烟 无人问路 还要找对路
确保安全、摸索前行~(走错两次路)
终于下午15:39分到达
一睹她的芳容
此图片@摘选自网络
阿尼玛卿雪山不仅自然风光旖旎,而且各种传说更给它笼罩了一层神秘色彩。阿尼玛卿雪山 “阿尼”藏语意为先祖老翁,并含有美丽心房、幸福或博大之意。“玛卿”藏语意为黄河源头最大的山,也有雄伟壮观之意,
神山传说
阿尼玛卿是一座神山,是昆仑山系支脉,和西藏的冈仁波齐、云南的梅里雪山和玉树的尕朵觉沃并称为藏传佛教四大神山。
藏族人民称阿尼玛卿为“博卡瓦间贡”,即开天辟地九大造化神之一,在藏族人民信仰的二十一座神雪山中,排行第四,被称为斯巴侨贝拉格,是主宰山河大地威力无比,神通广大的山神。专掌安多地区的山河浮沉和沧桑之变,是藏族的救护者。
传说阿尼玛卿山神是活山神沃德的第四个儿子,沃德为了拯救藏区百姓,使他们解脱灾难,能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派老四到安多消灭妖魔,降伏猛兽,惩办坏人,使百姓过上幸福祥和的日子,后来老四与其父沃德巩甲相会时,修建的九层白玉琼楼变成了阿尼玛卿山神。
上文@摘选自网络
“格萨尔王传”史诗称阿尼玛卿山神是“战神大王”,说他是史诗主人公格萨尔所在的神山。在青海藏区,经常可以看到阿尼玛卿山神的画像,山神白盔、白甲、白袍,胯下白马,手执银枪,他武艺超群,降魔济贫,拥有无穷的智慧。
上文@摘选自网络
行程 日记
青海的“花儿”
“花儿”是一种民歌,
“花儿”又称“少年”,
男青年唱的叫“少年”,
女青年唱的称“花儿”。
流传在青海、甘肃、宁夏的
广大地区以及新疆的个别地区,
誉为大西北之魂,
是国家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9年9月被联合国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青海是“河湟花儿”的发祥地之一
青海是花儿的故乡,
河湟花儿是西北花儿的精魂,
最美的花儿是用三江最纯净的源头之水
浇灌的圣洁之花。
居住在这里的汉、藏、回、土、撒拉等各族群众,
无论在田间耕作,山野放牧,
外出打工或者路途赶车,
只要有闲暇时间,
都要唱上几句悠扬的“花儿”。
可以说,
人人都有一副唱“花儿”、
漫“少年”的金嗓子。
“花儿”对青海人来说 像每天的饮食一样普通。
一路见到的各种植被~花草~
还带着清晨的露珠
雨过•秦岭
穿越•青海
到•新疆
……
植被•快速恢复
自然平衡•新
黄河水又•清又清
……
2019.9.19(8.21)
注:部分图片文字来自网络
不做任何依据 仅供参考 交流探讨
如有涉及版权 请联系作者
文中照片为作者原创 转载请注明出处 谢谢!
再见 昆仑
——走出心世界•杨薇迤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