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西行百科 > 

边墙村:湟水南岸藏着千年秘密

作者:青海新闻网 时间:2020-08-17 17:05:51 浏览量:

青海新闻网讯 湟水在川口8公里的行程虽然有点匆忙,但却在这留下了肥沃的土地和厚重的人文底蕴。从行政区划来说,边墙村只是民和县川口镇的14个行政村中的其中之一,但就在他们世代耕作的这片土地下,却隐藏着三千多年前的秘密。

边墙村:湟水南岸藏着千年秘密

边墙实为明长城

结束对享堂的探访,这一站我们将视线锁定在湟水河南岸川口镇的边墙村。据民和县原文联主席马晓晨介绍,川口镇,又名上川口,即上川口堡。明嘉靖十四年(1533年)筑上川口堡,属碾伯县之一堡。自从民国二十一年以来,一直是民和县治所在地。地滨湟水南岸,隔河与史纳、享堂相望,正当巴州沟口,故名川口。

边墙村并不难找,沿川垣新区向东前行大约5公里,往北进入村道便到了边墙村。虽然在采访之前,对这里的路线有过细致地了解,但当进入村子后才发现,对于第一次来边墙村的我们来说,想要在边墙村真正找到“边墙”并非易事。幸运的是,这里的村民都特别热情,只要你开口寻求他们的帮助,他们定会满口答应。

这天村民何进良正在自家小院收拾家务,当听到我们要去找边墙后,便立即更换衣服为我们当起了向导。在何进良的带领下,穿过纵横复杂的村中小道,我们径直来到了边墙村最北部的一处台地上。比起村中,这里的视野非常宽阔,脚下的村庄沐浴在阳光下,显得那么的恬静。京藏高速上一辆辆汽车飞驰而过,湟水河悠悠地向东奔去,目光所及,湟水河的对岸正是与民和相接的甘肃省红古区海石湾镇。

据何进良介绍,边墙村有300多户人家,其中台地之上被称为何李家,而台地之下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边墙村。何李家顾名思义就是以何氏和李氏人口聚多而故名,而边墙村正是以“边墙”所在地而命名。

查阅资料发现,我省境内明长城主线分布在湟中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乐都县四个县;辅线则分布在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贵德县四个县,多为关隘性质。这段长约363千米的明长城东端从甘青接壤处的乐都县芦花乡转花湾村始,经冰沟向西北延伸,与互助县松花顶相接;从互助向西南沿达坂山山险与大通县西坡长城相接;横贯大通向西通过娘娘山山险与湟中县相接;湟中县从香林口开始,南北向弧形延伸至拉脊山,共同对西宁构成拱形防御体系。而我们现在所在的民和边墙村的“边墙”,正是这363千米明长城的其中一段。据记载,该“边墙”底阔七尺,顶阔三尺,实台高一丈,垛墙四尺,共高一丈四尺。

据史料记载,明代中叶以后,原驻牧于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一带的俺答部落南下,于明嘉靖三十八年进入青海湖地区。为防止该部东侵,明朝在青海东部地区修筑边墙,开挖堑壕,构筑防御体系。我省明代长城始建于明代中叶,自1546年始,至1596年止,历时51年。修建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明代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至隆庆六年(1572年)为初建阶段。这时先后修筑的长城主要在大通、互助、湟中,尚未形成完整的西宁防御体系;隆庆六年(1572年)至万历二年(1574年)为扩建阶段,这一阶段我省境内明代长城进入大规模修建时期。在这三年当中,湟中、乐都陆续续修了长城主线,西宁卫长城的基本框架也在这时已经形成,而民和边墙正是在这期间修筑的;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最后兴修了西石峡口到娘娘山南麓的长城(湟中),使西宁北部与西南部长城连为一体,青海的明代长城最终定形。

随着经年岁月的冲刷,如今的“边墙”只剩下一些残存,而仅剩的残存也被掩映在浓浓的黛褐色之中。如果不是当地人介绍,很难看出曾经这里还有一段明长城。

边墙村:湟水南岸藏着千年秘密

历史追溯三千年

其实,关于边墙村这片土地的历史,远远不止于明朝,从这里出土的文物可以推断,至少在三千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

何进良今年50岁,在他的记忆中,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在平整耕地时,挖出了大量的坛坛罐罐,但并没有引起村民的重视,只是把这些当做玩物,有的还被打碎。后来文物部门发现这些陶罐后,开始征集这些物品,并承诺凡是送来陶罐的村民都能得到一次拍照的机会,当时的何进良也抱着陶罐饶有兴趣地去拍了照。

在“边墙”不远处,正是马场类型彩陶命名地马厂塬遗址,当年村民们捡到的彩陶现在全部收藏与民和县博物馆中。

这些在村民眼中没有太大用处的陶罐,却有着极大的文物价值。据马晓晨介绍,马场塬遗址属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马家窑文化是甘、青地区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存。早在距今三千多年前,民和盆地山峦重叠,森林密布,鸟兽成群,古老的湟水河悠悠然穿境而过,形成了一片自然绿洲。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们,基本过上了定居生活,一丛丛半地穴式的圆形或方形的房屋,散落在湟水两岸。除了狩猎,他们还在靠河床的洼地用石刀翻挖开肥沃的黄土,种上原始的谷物和蔬菜。秋收后为了把狩猎获得的肉食与脱去糠壳的谷物煮熟而食,他们在继承先民技艺的基础上,用粘土做成陶罐,表面又用兽毛制成的类似毛笔的画具画上黑白相间的大圆圈、网格、菱格、米字、波折及变体人形等符号和纹样,再烧制而成,并用它煮食肉类和谷物。于是,在他们原始的生活中,产生了一项新的伟大的创造——彩陶。

上世纪20年代,考古学家、瑞典人安特生首先在洮河流域,即今天的临洮马家窑发现了一种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因发现之地叫马家窑,故命名为“马家窑文化”。随后他又来到民和盆地,在地处湟水下游南岸的川口镇边墙村发现了属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的马厂塬遗址即“马厂类型”。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文物普查中考古学家们又进行了详细调查、测绘,因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而成为马厂类型的命名地,从而成为研究青海东部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时代文化关系的重要遗址。

1988年,马厂塬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民和县博物馆收藏有各类彩陶6200多件,其中马家窑彩陶近5000件。其中,一级文物17件,二级文物32件,三级文物107件,完全可以建立独立的马家窑马厂类型博物馆。

边墙村:湟水南岸藏着千年秘密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