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在线网(文图/褚成艳)大禹治水的故事烂熟于心,禹王峡的名字也早有耳闻。2020年7月,我有幸来到禹王峡,亲眼目睹它的真容。黄河水一路蜿蜒前行,浩浩荡荡向东流去。这里有黄河水的吟唱、这里有悬崖峭壁的险峻、这里还有大禹治水的千古传奇。
禹王峡,又称寺沟峡,地处黄河北岸的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三川地区中川乡峡口村,这里有很多大禹治水的传说和遗迹,因此被称为禹王峡。
从西宁出发一路向南,到民和县又转坐公交车继续向南,经过两个小时,终于到达目的地。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黄河水,比起其他地方黄河的湍急,这里的黄河多了一份平静。我坐上了峡谷的特色旅游项目,汽艇。迎着微风乘坐汽艇前进,峡谷时而宽,时而窄,两岸奇峰罗列,水面微波荡漾,好不惬意!
禹王峡河道(褚成艳摄)
乘完汽艇,我们一行人开始爬山,越往上走,坡度越来越大,峡谷势险峻雄奇,树木茂密葱茏,远处的山腰炊烟袅袅,“看,妈妈,那里是不是住着神仙?”一个男孩眼里充满好奇地问着他的妈妈。民和县是黄河流经青海的最后一个县,禹王峡是黄河流经青海的最后一道峡口,这里海拔较低,气候宜人,山腰有当地人居住、生活,每当太阳升起,就有人家开始生火做饭,烟雾缭绕的像是充满了“仙气”,为禹王峡的传奇增添了色彩。
禹王宝座(褚成艳摄)
禹王峡山脚下,有座藏传佛教寺院依山傍水而建,叫铧尖寺,因寺所处地形很像一犁铧之尖而得名。寺院面积不大,前来朝拜的人却很多,大多都是本地人,也有慕名而来的外地人,这是典型的藏传佛教寺院,独门独院。寺后有一十几米高白塔,站在白塔旁边放眼望去,空旷浩荡,一片缥缈,给人一种心旷神怡之感。
带着满足感,我们走进了禹王峡的最大景区,这里门票不贵,学生价仅二十元。一进门我便被大禹的雕像震撼,禹王手持划桨,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眼神坚毅,神情庄重,治水的决心显露在脸上。这是一位怎样伟大的领袖啊,为了救万民于洪涝之中,三过家门而不入。我内心感慨万分。
大禹雕塑(褚成艳摄)
再往里走,就是禹王宝座处。山路弯弯曲曲,我们徒步行走,直到出现一块开阔地带,一块三四平米大的青石,青石上两个大浅坑,像是人坐下的屁股印记。据《河州志》记载,青石高八尺,宽七尺,长一丈,大禹导河时曾憩其上,坐痕至今犹存。传说每当山洪暴发,壅塞河道使黄河泛滥成灾,百姓被洪水吞没。为此大禹劈开上游的积石峡,又来这里组织百姓疏通河道,乏了就坐在此石上憩息。旁有滑跪移动的膝印,足印……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了一位治水英雄困乏地坐在这里休息的场景。
禹王仓廪(褚成艳摄)
沿着道路继续向前,路旁出现一块巨大的石头,石头有两间屋子大,还有一部分埋在土里。从正面看,石头上面有两个个大小不同坑,石坑口径约有一米,深约两米,石坑平整光滑。“禹王仓廪”字样的牌子被立在石坑旁边,我这才知道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禹王为帮助百姓早日脱离水害,带领百姓长居此处、风餐露宿,埋锅造饭时使用的粮仓、灶台。在“大缸”边还有一个直径较小较浅的“缸”。“大缸”是大禹的粮仓,小的是水缸,其余的是洗脚盆脸盆等生活用具。远古时期,没有人造器皿,只能以石器“缸”当做生活用品具。我的内心再一次被震撼。
“你们说这个石头是大禹带人打磨成这个样子的吗?”有游客提出疑问,一群人讨论了好一会也没有得出结论。我想,无论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是大禹和百姓们的千锤万凿,它都呈现出了如今的面貌,留给世人无尽的感叹,这便是最好的。
禹王仓廪(褚成艳摄)
顺着禹王仓廪,一抬头我便看到了“禹王洞”,这是大禹治水期间睡觉休息的地方,山势很陡,我不敢爬上去一看究竟,有个调皮的男孩在往上爬,却被他妈妈呵斥住了,确实太陡了,太危险了!而大禹却在这样险峻的地方生活、讨论天下大事,这是一种怎样忘我的无私精神啊!
我们继续前行,渐入峡谷,山路越来越陡,黄河缓缓流动。站在人工修建的观景台上,峡谷的壮丽尽收眼底,“这整个峡谷传说都是禹王为梳理黄河而人工开凿的,就以现在的技术,这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啊!”当地的一名游客对我们介绍道,我不禁思索万千。
禹王峡河道(褚成艳摄)
到达禹王峡的最后一个景点,崖边有一块像个正方形的石墩边。细看石墩上有奇怪的花纹图案,形如车轮、鱼、方形等图案等。因当地人每年端午到此“献羊”,祭祀大禹治水之功,所以石墩叫“祭祀台”。我看到了史前治水英雄大禹的“业绩”与种种传奇。穿越时空,飞向远古大禹治水时代,他那公而忘私,三过家门而不入,身先士卒的为民精神,世世代代感动着华夏儿女。
禹王峡(褚成艳摄)
夕阳西下,带着满满的收获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大禹精神在这里遗存,三川人民族的根脉在这里延伸,文化的精神在这里张扬。金色三川在夕阳下与青山黄河交相辉映,三川人民脸上的笑容越发灿烂了。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