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子
700多年前,在遥远的中亚撒尔赫斯,有一个古老的部落,首领是尕勒莽和阿合莽兄弟俩。他们不堪部落间的派系斗争,率18名亲友,牵一峰白骆驼,驮一抔故乡的水土和一本祖传的《古兰经》,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一路迁徙。
撒拉尔文化典范:千年手抄本《古兰经》
他们走荒漠,过天山,入河西走廊,越祁连山脉,辗转来到黄河岸边。不料,黑夜里丢失了白骆驼。第二天,他们苦苦寻找,在一个叫沙子坡的地方发现了一眼甘冽的清泉,那匹白骆驼就卧在泉边,已经石化为一尊雕塑,再也不能跟随他们东行。他们赶紧打开行囊,拿出故乡的水土进行对照,竟然奇迹般相似!从此在此定居下来、繁衍生息,这个山有奇伟、水有灵秀的地方就是循化,这一哨人物就是今天的撒拉族,他们把白骆驼找到的清泉起名叫骆驼泉……
骆驼泉
一族来自异乡的外国人,历经数百年的生活衍变,由黄河沃土上的客人变成了主人,他们还秉持古老的宗教信仰?他们还保留着高鼻梁、深眼睛的相貌特征吗?
循化像一个谜,深深地吸引着我。
初识循化
神奇总是出现在山脉背后。
出西宁向东,进入青海省的海东地区。翻越一座大山的时候,司机善意得有些让人感动,在一个恰到好处的地方戛然停车,说这是一个必须驻足的地方。可不是,从山顶望下去,大片的田畴阡陌一览无余,错落有致的油菜花和青稞尽收眼底。青稞灰绿,绿色里腾起灰雾;油菜焦黄,黄得教眼睛盯得生疼。所有的老师、孩子们一反常态,都跑下车舒伸舒伸懒腰、呼吸呼吸山风、把手里的照相机摁得唧唧喳喳响……车子松了制动,顺着平坦的盘山公路俯冲下去。冲下去的地方就是化隆!这个曾因制贩枪支一度远近闻名的地方竟然被油菜花装点得如此美丽!
从化隆到循化
然后开始穿越峡谷,太危险了——车右的河谷虽说不深,谷底却阴暗幽冥,头皮以上便是万丈危崖。两山并拢,漏下一线天光,山体塌方滚下的巨石,还在山腰晃动,山体滑坡滞留的碎石,淤积在枯木乱藤背后,摇摇欲坠。司机不敢摁喇叭,正分秒必争地经过这玩命之地。车内的影碟机也压低了声音。没瞌睡的师生一律噤声。连天上盘旋的鹰鹫也不敢鸣叫,仿佛一声啁啾,巨石就会从天而降,灭顶之灾将瞬间发生。一颗心揪出一道又一道褶,大气不敢出一口,出峡口很久才缓过劲来。其间大多数孩子都在睡觉,对这一切浑然不知。每每这时,我恨不能把他们全撵起来,体验意念中的惊心动魄,试过几次并不起效,就没有再喊。我曾经百思不解,为什么孩子们对游历过程的细枝末节,远没有我的兴趣浓厚?否定了又否定,最后的结论是,孩子们到底比我年轻,他们有的是机会,有的是可资挥霍的时间。随队记者、孩子们的写作指导、淄博晚报副总编田岚老师不想这么宽容,几次开会都耳提面命,看看你们的刘董,你们都在瞌睡,他从来都是瞪着两只眼睛观察,蛛丝马迹从不放过。没有细致的观察哪来细致的刻画?出山以后,我检索了我的相机,峡谷中好几处面貌狰狞色彩艳丽的丹霞地貌,竟然无一漏网!
险峻的积石峡公路 刘培国摄
进入循化已是傍晚时分。饭后,整整一天的舟车劳顿,使大小队员入住宾馆就倒在了床上。
我不甘心在床上打发掉天黑前的一段空闲,就一人悄悄出门,在街上逛荡,睃寻撒拉尔男女的长相。人来人往的街巷上,水果摊、服装店、民族饰品店比比皆是,身披丝质碎花绣袍、头巾掩面的青年撒拉尔女性、美髯长须浓眉大眼的撒拉尔老汉到处可见。滤掉对美人的偏爱之心,撒拉尔女性的美丽也的确够独特的。同有摄人心魄的眼神,同有低眉颔首的娇羞,却比宁夏的回族女孩水灵,比青海的回族女孩白皙,更比牧区的穆斯林藏女细嫩。她们皮肤雪白,颈上腕上隐约着蓝筋;她们双眸纯黑,黑得蓝光频闪;她们唇红齿白,唇线清晰分明,嘴角常抿而不苟言笑;她们的腮蛋蛋上也有一坨高原红,既不是藏女的酱紫,也不是回民的暗红,而是不折不扣的浅桃色!她们身材苗条,丰乳而无肥臀,年青的袅娜若云,中年时身体决不发福。总之不论男女,萨拉尔在骨骼、肤色、态度上与别处的回族大有不同,低眉宇、深眼窝、鼻梁高直,透着阿拉伯人的剽悍与欧罗巴民族人的浪漫风情。是撒拉尔数百年与藏、回、汉、哈萨克各族长期杂居的结果吗?我知道,回族、藏族历来是可与汉族通婚的,惟有撒拉族不能。多少年来,不与异族通婚,始终是他们秉承教义的底线。这一条做到了,他们对伊斯兰教的虔诚便不能置疑。据说那本由白骆驼驮来的《古兰经》,藏于循化街子清真寺密室,钥匙由三位长老分别把持,必须三人同时开锁才能取出。何以如此珍贵?传说是阿拉伯帝国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用穆哈盖格体(阿拉伯书法的一种)亲手所抄,全世界仅存世三本(后据专家考证,这部《古兰经》成书于1000年前,为国内见到的最古老版本。也是全世界仅存的三本犀牛皮函封羊皮版《古兰经》中的一本,十分珍贵。过去,这部经书由部族中的“尕最之家”就是撒拉尔的世袭总掌教保存,民国时期被马步芳转移到西宁东关大清真寺收藏,乱世之后完璧归赵,重新回到循化街子清真寺)。
撒拉尔女性
初进循化时,我从窗外的道路标牌上看到,有个箭头指向“黄河第一吊桥”,估计这个吊桥不会太远,就一边问路,一边循黄河而去。
出循化县城,路过一座座茶园,远远看到一架水泥桥桩,在茂密的高原杨背后高高挑起。我朝吊桥跑了过去。又青又绿的黄河水沉默不语地从桥下涌过,又悄无声息地向远处流走。暮色开始加重。我在德国钢丝绳制造的100多米长的吊桥上踱步,到头,扶着栏杆看桥下涌动的河水。这真的是黄河水吗?湛清的浅处,清晰地看得见河底滚动的卵石。青绿的深处,巨大而无形的暗流、旋涡,是在水底下拧成了股,又一拨一拨地上翻、摊开到水面上,开出由内向外翻卷怒放的花,似乎是某种意志的凝聚,又是某种能量的宣示。黄河上游的水,是出征时蓄势待发的猛士、酣战前静默的急行军,不喧哗、不咆哮,只有压抑的亢奋、聚敛的激情,于默默不响中铆足着劲。如若不然,怎么能够破壶口、跃龙门、十万大山不能阻隔千回百折奔泻万里?
街上走过撒拉尔 刘培国摄
撒拉尔小孩
暮色越来越重。与我相距数米的两个撒拉尔青年,突然撇下桥头的摩托,箭一般冲下堤岸,跑向河谷。两人狂奔着,像在对某样东西形成合围,原来他们在逮一只兔子。因天色已晚,兔子我是看不见的,这两人的动作俨然成了戏曲表演,实景中的大写意,如疾速版黑暗中摸来摸去的《三岔口》。演着演着,显然是兔子来了一个猛煞急转,没入了一片方方正正的葡萄地,两个青年措手不及慌忙转向,眼看撞上一面绿墙,只好瞬间刹车,两手高举做投降状,不料绿墙里兀地竖起一个红物体,是个年轻女子,双手提起半截裤子……
拜谒班禅
次日早起,去看骆驼泉和清真寺。骆驼泉已成了一潭死水,结苔的水生植物,自生自灭的苇草,有光屁股的顽童沿水边追逐玩闹。白色的石骆驼还在,聊以佐证那个流传700百多年的美丽传说。传说是开放的,留有极大的审美空间,而现实是具象的,堵塞了想象的所有可能,顿时有些扫兴。
离开清真寺,我们驱车寻找十世班禅故居。
班禅故居
车子往山路上爬去。山坡上刚刚还是满目荒凉,眨眼间变成了郁郁葱葱,松柏密布,高空也倏忽间天蓝云白、生动活泼起来。沿途,洁白的如意塔在树荫间时隐时现,琉璃瓦金顶交相辉映,可是我们没有找到班禅故居,一位藏民说,先找到那棵千年神树……
哦,千年神树,看见了!我们终于走进了十世班禅降临人世的地方。
寻常的藏族民居,寻常的世俗生活,如今,都被赋予了非常的意义。我们仔细瞻仰了大师故居的每一个房间、居所,对看护庭院的藏族老人问候了吉祥,作为报答,老人破例允许我们任意拍照。大家拍到许多不可多得的图片,也把没有拍下的神秘气象烙进记忆的底片。
十世班禅故居
孩子们都上车了,我还是在大门口停下脚步,仔细端详那棵神树。这是一棵高原杨树,树干、树枝与我们平原上没有两样,只是为适应高原干燥缺水的气候,叶子小多了,仍碧绿,像一枚枚频频招摇翻动的青元宝。它的树干足有三四人合抱粗,据说有800多年的树龄。在方圆多少里地面上,这是绝无仅有的风景。我想到了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想到了宗喀巴大师亲授的达赖、班禅两位徒弟,想到了藏传佛教赖以无限弘扬的灵童转世制度。达赖、班禅圆寂,面部朝向的地方,一般就是转世灵童所在的方位,寻访不着的时候,要就教于藏族的山神的明示与暗示,有时要到念青唐古拉山下的天湖那木错,从湖面生成的镜像里寻找。当年九世班禅圆寂后,那木错的湖面上就曾清晰地呈现出青海循化地貌,呈现出十世班禅家这棵千年神树!灵童转世真是一个诡异而又不得不令人信服的过程。
孟达天池
去孟达天池,必须要穿越积石峡。
“双峡中分天际开,黄河拥雪排空来”,古诗里说的正是积石峡。《尚书•禹贡》载,大禹“导河自积石,至龙门,入与海”。积石峡长25公里,两岸大山插云、峭壁耸立,峡内黄河由西向东奔腾而下,水声湍急,声震如雷。这次穿越积石峡的境况,要比从化隆到循化穿越的无名峡谷危险多了。山高谷深,一律万丈悬崖峭壁,公路就在悬崖的腰际,向上看崖壁如削,高不见顶,谷底正是气势吞天的滔滔黄河!汽车紧贴着崖壁翼翼而过,心惊胆战之状恕不细述。
过了峡谷,沿山麓向山峰纵深行进,逐渐进入另一种境天。植被茂密,古树老藤,云在山脚,山在云上。登山台阶一溜向上,隐于林深。车子在台阶下停罢,大家拿出登泰山的架式,拾级而上了。与石阶路并行向上的还有一条骡马道,地面裸露,土石飞扬,由拥来拥去的撒拉尔小伙、姑娘经营,三两个同学出几张钞票,骑上了骡子。我并非不知疲累,骑了骡子便身不由己,会漏掉很多景观体验,故且走且停,盘桓而上。
整个海东地区,气候条件并非优越,植被荒寂,土地瘠贫,惟孟达是个例外。它地处巴颜喀拉山东北边缘,像一个大口张开的宝葫芦,贪婪吸纳着六月的东南季风,使含有大量水汽的气流遇阻上升,在高山深谷和天池形成的小盆地上空形成雨云,获得充沛的雨水,因此这里保持着气候温和、空气湿润、土壤有机质丰富的生态环境,为植物的生存繁殖提供了便利。种属植物、蕨类植物数不胜数,如生长迅速的温性针叶松、华山松、林质坚硬的辽东栎和高山树种巴山冷杉,是青海其他地区所没有的。而钓樟、肆萼猕猴桃、华秸竹等,直接是植物大家庭中的贵族。
山阶两侧的森林,几乎全部是树皮细腻、纹理华美的华山松,其松塔硕大,俨如剥过皮的玉米棒槌。华山松林内,大、中、小树都有,数代同堂,绵延不绝,可一代一代长久在此生活下去。一种叫藤山柳的藤本植物,缠绕在华山松大树上,连同装饰性极强的蕨类植物,为我们编织出一幅热带、亚热带丛林景象。随后是青杄世界。在孟达,青杄的分布面积大,古树最多,树龄最老,多数在两百年以上。这里的青杄不是青杄世界里的伟丈夫,最高只有20米左右,奇就奇在罕见的再生能力,不止一次被砍伐,之后又再生,且生出2个头、4个头、6个头,最多的高达16个头!几株最老的青杄,胸径都在2米左右,砍伐之后都向上再生出五六枝主干,直径也都长到了近1米。这是大自然的抵制,还是神的意志?
杨志军在他的散文《秋风秋雨中的孟达林》最后写道——翻过青杄岗,便是凝碧的天池水。秋水是似曾相识的,豪风是似曾相识的,护林房是似曾相识的。然而,四周的森林已是今昔非比了,稀疏着,出人意料地稀疏着;斑秃着,癞子一样斑秃着。好比一个旧爱的姑娘面色憔悴衣服褴褛地来到你的面前,严峻的现实是:你还爱她吗?她已经多次被人糟蹋过了……
庆幸的是,孟达森林这位美丽的姑娘,早已愈合了伤口、抚平了创伤,又呈现出她的天生丽质。经过两三个小时的攀登,当我最后一个登上天池,捷足先登的师生们早已经跑满了天池四周。抬眼望去,这个素享天池之誉的高山湖泊,犹如一颗清澈如镜的明珠,在四面合围、云雾缭绕的青山间熠熠生辉。我们知道孟达天池与长白山天池、天山天池合称三大天池,但就其野生动植物多样性上,孟达天池是高出一筹的。难怪孟达天池有着难以抗拒的魅力。的确,风光幽美的孟达天池,与这里的特定气候、森林植被、野生动物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相互维护地如此和谐默契,世所罕见。我招呼队伍,在勒有“孟达天池”的石碑下摄影留念,立此存照。这帧照片放大以后,挂在校园新落成的餐厅里。
笔者刘培国
2006年9月15日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