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奇特的玛尼石,在藏区随处可见,尤其在山口、湖畔、河桥、寺院、通衢便道……处处存在。玛尼石,是在上面雕刻了佛语、佛像或佛塔、吉祥物等图案的一种刻石。
“玛尼”二字,是指佛经观音六字真言的略称,汉译音为“唵、嘛、呢、叭、咪、吽”,为藏传佛教信徒们随时口诵的祈祷咒语。在藏传佛教密宗里,它是秘密莲花部的根本真言,是度母(观世音)所传真实言教,又称六字真言或六字箴言。这六个字,概括了大乘佛教的全部价值观念和修行目标,是诸佛思想的集成,是一切善法功德的本源。藏传佛教的信徒坚信,随时口念“六字真言”,能证悟自己的清净菩提之心,除却烦恼灾难,不断增积功德。
玛尼堆多为白色石头的堆积,常常呈方形或圆形置于山顶、山口、路口、渡口、湖边或寺庙、墓地,用于祈福,成为当地人们的保护神。在西藏的原始思想意识中,人们认为万物皆有灵性。而白色崇拜中当然少不了白色的石头。在佛教传入西藏后,人们堆玛尼堆又进了一步,一般不再是纯粹的白石。人们把那些本来就被认为赋有灵气的白石再刻上佛经或佛像,使这些白石更赋灵气,成为玛尼石,以求保佑和庇护自己。
玛尼堆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大小不等的石头垒集起来的、具有灵气的石堆,藏语为“多本”;还有一种是在石块或卵石上刻有文字、图像,以藏传佛教的色彩和内容为其最大特征,然后堆积起来成为一道长长的墙垣,这种玛尼墙藏语称“绵当”。
每逢吉日良辰,人们一边煨桑,一边往玛尼堆上添加石子,并神圣地用额头碰它,口中默诵祈祷词,然后把它丢向石堆。天长日久,一座座玛尼堆拔地而起,并且愈垒愈高。
佛教文明传来之前,雪域西藏盛行着原始拜物教——苯教。那时的人们对于变幻莫测的大自然是敬畏、崇拜、迷惘和依恋。大至山川、小到木石都成为人类的保护与破坏之神的寄寓之所,所以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人们世世代代顶礼的对象。
藏族先民靠山吃山,磨石斧以狩猎,凿石锅以煮食,垒石屋以避寒,佩石坠以驱邪,如此维系着长久不衰的巨石崇拜与灵石崇拜。散见于西藏各地的摩崖石刻与玛尼石堆,便是这一古老信仰习俗流变的具体体现。
制作刀法:藏族工匠能将任何一块石头的光滑表面雕刻上图纹。雕刻前先在石板平面上用粉笔或炭笔画上所刻图纹的轮廓线,然后雕刻。再用锤子和錾子錾出雏形,这样便在石板的表面留下不太凹深的刻痕。通畅有三种石刻法:第一种叫浅刻;第二种是在板石上的浮雕;第三种则是三维空间的立体雕刻法。这三种石刻作品一般都要彩绘装饰。此外,在野外还常常见到工匠们利用光滑岩壁或巨石上雕刻的各种图纹及字符;技术及刀法在西藏玛尼石刻中一般不过多强调,这与民间艺匠大量参与有关,他们所能发挥的受一定局限性,河卵石线刻以及那些造形规范的石刻多是在特殊的自然条件下和特殊的历史背景与宗教环境下所产生的。
雕刻风格:玛尼石的雕刻风格,在早期只注重整体形态的刻画,雕刻的线条比较简单粗犷;而晚期的雕刻则开始注重细部表情的刻画,雕刻线条流畅自如,逐渐细腻。相比之下,民间艺匠灵活多变的手法更富有情感,具有石刻艺术表现力。造形自然,线条随意,不拘于规范,有的甚至完全照自己的意愿去刻。他们的目的只是为祈求神佛的虔诚愿望。刻一块玛尼石就犹如朝一次佛,颂一遍经,刻的佛像越多,越能得到佛的恩泽。刻多了熟能生巧,自我风格也就形成了。他们在雕凿前一般不打草稿,多靠经验和感觉。在刻的过程中主要求其心意,再顾其形似,他们认为只要自己得心应手,其它无所顾及,这也是民间艺术的特性之一。在民间艺人的刀下也有他们把握的规范,那就是所造神佛外形特征和标志。如佛、神手中的道具,帽冠形状,站立还是盘坐的姿势要明确,只要抓住这几个要则,其它是否比例适当,造形准确等技术方面就不关紧要了,艺匠们可以自由发挥。
因为每位求刻者的要求不同,每块石料的形状各异,艺人们必须具有很强的变通与创新能力,以及敢于求新求变自由发挥的胆识。因此,同样的佛尊神像,在不同艺人的刻刀下千姿百态,甚至同一个艺人所刻也是千变万化。正因为有以上因素的存在,在民间艺匠的刀下自我意识也就多少表露出来。人们可以从玛尼石刻中领略到寺院殿宇艺术里所少有的、富于个性的、表现张力和纯厚质朴的民情风俗气息。
从内容上来看:玛尼石刻图纹除了“六字真言”和藏文经文及“卍”符号以外,还雕刻有各种佛像(护法、金刚等)、以及龙、蛙、鱼、鸟、狮、象、佛塔、花草等图纹。同时,比较注重装饰,并把丰富的世俗生活融进了雕刻之中。
六字真言:藏区石刻中最常见的题材。据佛经所言,雪域藏地,原来颇多妖孽为害,无量光佛为了救度这里的众生,化身为美妙如意的观音降临,开示大明心咒,点化众生有情。六字真言在身、语、意三密之中属于意密的一种,是佛、菩萨所说密语,真实而不虚妄,故谓之“真善”。它以咒语发声的力量与宇宙万物沟通,与自我的内心沟通,拥有巨大的威力。而以六字真言为内容的石刻,是把声音的象征转化为图形的象征,将其设置在循环的转经道上。当口诵真言缓缓行走的朝圣者与这些石刻相遇,音、画在刹那间相互辉映,会给旁人带来极大的震撼。
世俗佛像:刻玛尼石虽是一种信仰与崇拜的目的,同样也是一种热爱生活的方式。玛尼石中的装饰性、趣味性,神的人性化等,这些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产生了一种美的效果。喜乐佛是密宗修法的一种高境界的象征,但人们又很容易将他与男女之间的性事相关联。在一些石刻中,男女之神分明就是男人和女人。面目狰狞的大威德金刚本应是威猛恐惧的形象,可在一些民间艺人的刻刀下变得栩栩如生,生动有趣。佛陀在人们心目中则是智慧、善良的偶像,民间艺匠着重强调其面部的夸张,这就出现了比例失调的现象。当然不能排除由于造形技术的限制而产生的变形,稚拙与粗犷的特殊自然效果。
动物形象:在拉萨等地一些玛尼石刻中常可以看到在经咒旁刻有鱼、青蛙、蛇、狗等小动物形象,其涵意有多种。佛教徒认为,人在神佛面前都是有罪的,因为人的活动必然伤害其它生灵,包括有意和无意。所以人们转经,念经,刻经也就是为求得神佛宽恕,将来好升天转世。藏传佛教反对杀生,但无意中的伤害也是难免的,人们就将它们的形象刻在六字真言经咒旁,以示赎罪,并祈祷幼小的灵魂升空转世。牛头羊角安放在玛尼堆上具有同样的意义。另外,也不能排除早期动物崇拜思想的影响。
原始路标:无论玛尼石组成的玛尼堆、石经墙还是摩崖造像,都是作为一种“路标”或“地标”而存在,被设置在商旅往来和转经的山口、路口和拐弯处。从实用的意义来讲,它们可以为行人指示前进的方向,标明行走的路线,这在人烟稀少、地域辽阔的草原,就显得尤其重要。除了几条主要的交通干线以外,广袤的藏区缺少真正的道路
藏人自古并不使用牛车和马车,也很少修筑道路,长途跋涉就靠两条腿,或以骑马代步。所以,凡是走到看不见路的地带,就会出现一簇簇的石堆,一个接着一个,伸向山顶,伸向天际。那些石堆就是行路者经过积年累月,一块块石头堆集起来的。
祈福完愿:在虔诚的信徒们眼里,石刻艺人成为给他人带来幸福好运的宗教艺术家。他们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把日夜默念的六字真言刻在石头上,这些石头就会具有一种超自然的灵性,就能消除一生的罪孽,给他们带来吉祥如意。所以,信仰不仅口头念诵,还用刀刻在石头上,添加到玛尼堆上,算是完成了一份功德。
供奉神灵:藏族人繁衍生息在群山起伏、峰峦连绵的雪域高原上,认为任何一座山峰都有神灵。因而居住在这座山上或山下的藏族人就自然地将此山神奉为部落的保护神,有的甚至当作自己部落的祖先之神来供祭。
“玛尼堆”是信众们对原始神灵,主要是山神、战神的崇拜,是人与神进行对话之所在。时至如今,虔诚的藏族人每经过一座“玛尼堆”时,一般要要往石头堆上添一块小石头或一颗石子,作为一次祈祷。丢一颗石头或添一块小石头,等于念了一遍经文。“玛尼堆”不断地增高,有的形成小山丘,少则一座,多则数座,有的地方常有“朵崩久松”之说。有的座座相连形成一堵神圣的墙,那墙被认为是人世与天地神祗的分界限,又是人间与天、地、神的交汇点、连接点。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