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讯 《河湟地理》栏目是目前我省各平面媒体中唯一的人文地理类栏目,因独具特色,2015年受省民协、省住建厅委托,对全省80余个传统村落和特色村镇展开了立档调查工作,行程2万余公里,摸清了我省传统村落的家底,建立的档案通过专家组评审。同时,采写的“青海传统村落大调查”系列稿件,被人民网青海频道进行专题报道,其中海东卷已被青海民族出版社结集出版。
在“青海传统村落大调查”的两年来,无论是在全省海拔最低的下民和川口村,还是在青海最南部的玉树多伦多村,或是在海西柯柯地区人烟稀少的卜浪沟村,通过栏目记者的视角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个不为人熟知但独具特色的村落。而在这一系列有深度、有温度、有厚度的稿件背后,是一幕幕让人感动、难以忘却的瞬间。
风雨过后见彩虹
2015年9月17日,我接到领导的电话,让我做好准备,23号出发,去玉树州囊谦县和果洛州班玛县的传统村落进行调查立档工作。当时我的内心除了激动更多的是恐慌,因为这是《河湟地理》首次针对海东市外的地区进行调查立档工作。除此之外,因为之前一次在玛沁县的“高反”经历,让我对此次要途经比玛沁县海拔还要高六百多米的巴颜喀拉山开始畏惧。
汽车检查、充灌氧气瓶,一切准备就绪。23号下午一点,经过简单的就餐后,踏上了为期15天的调查行程。
由于214国道沿线地形复杂,气候高寒,被人们视为险道畏途。但是在我看来,214国道是一条充满诱惑的道路,湖成地貌、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冰缘地貌,让人对青藏高原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车过日月山,这里显然没有了西宁和湟源的繁华,眼前的草原正在褪去绿色的外衫。因为之前两次途经日月山正值八月份,所以我无法想象秋天这个大画家将把日月山画成什么样子。
从倒淌河镇继续向西南方向行进,经过共和、兴海的黄土戈壁草原,傍晚时分我们顺利到达花石峡。由于共(和)玉(树)高速的修建,这里路面十分崎岖,加之对路况的不熟,我们不敢有一丝怠慢,因为必须要赶在天黑之前到达玛多县,否则就会在这些便道中迷路。
如果在路况好的情况下,从花石峡镇到玛多县90多公里的路程,80分钟就可到达。但是过花石峡后,路面变得颠簸不堪,我们不得不放慢车速。这里的傍晚很短,不一会天色已黑,我们只能依靠车子微弱的灯光和手机导航寻找着前方的道路。走错便道后调头,再进入主干道,再走错、再调头,多次恶性重复让整个车内笼罩着压抑的气氛。
凌晨一点多,玛多县的街区只有三两家餐馆还在营业。此时只想填满那辘辘的饥肠,再美美的睡一觉。
九月,玛多的清晨已让人感到丝丝的寒气。214国道不愧是青海风景最美的道路,出玛多县城向西,一路的美景迎面而来,只是我们还得赶路,没有欣赏它的时间,任由它从车床外飞逝而过。
3个小时候后车子已经抵达了巴颜喀拉山口,此时的巴颜喀拉山口大雪纷飞。因为4829米的海拔,尽管我们对这里的一切充满好奇,可是担心“高反”而没有长时间停留。但那短短的十几分钟,足以让人感到巴颜喀拉的伟岸,而那种带给心灵的震撼,足以让你忘记旅途中的所有不快。
将山口标志上的积雪随手一扫,把相机设为延时模式,拍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
另一个视角看村庄
十五天过得很快,结束了对囊谦和班玛两县的调查工作,我们又接到了新的通知,前往贵南县茫曲镇上达玉村展开调查立档工作。
拍摄村庄的全景是调查立档的重要项目之一,为此,摄影师总会想尽一切办法。之前的村庄大多都是坐落于山下或是山腰,只要我们爬到山顶,或者村庄对面的山坡,就能拍出村庄的全景。但是地理宽阔平坦的上达玉村绝对是个例外,因为在方圆10公里处根本找不到任何可以去拍村庄全景的山体。
就在我们为拍不到全景而失望时,村子的附近一处铁塔吸引了摄影师小张的眼球。这座铁塔是用来传输高压电的,高约50米,站在铁塔下“呲呲”的电流声让人不寒而栗。大家都明白,非电力专业人员登塔都将有生命危险。我的建议是,不要冒这个险,从地图上截图。但对于工作,小张是固执的,他认为,虽然截图也能反映村庄的地理风貌,但就资料的建立而言,这是不负责的行为。
没有专业的登塔设备,也没有相应的保护措施,再加上还要带着相机,这种危险让塔下的我们特别揪心。垂直高度35米,一个足以让人眩晕的高度。看到小张冲我们微笑的面孔,我的内心舒展了许多。在这个高度上,小张用全新的视角记录了一个与地图上完全不同的村庄。
整个拍摄过程用了半个小时,这半个小时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个与我共事两年、耿直而又执拗的同事,而他的这一行为也教会我“记者”这个职业的准则。
来自沙漠中的感动
进入村庄前先观察地图是我的习惯,地图上显示,仅卜浪沟一个村庄,就占去了整个乌兰县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这让我感到不可思议,同时也对这个村子充满了好奇。
经过104公里的行进,我们终于从乌兰县城来到了这个村庄。随着调查的深入,我之前的不可思议得到了答案。典型的“雅丹地貌”、枯竭的草场,远不能满足畜牧业的需求。为了让牧业可持续发展,卜浪沟村的每个民居(蒙古包)之间的距离近则一二公里,远则超过十公里。
虽然夜晚的卜浪沟寒风凛冽,但蒙古包给了我们温暖。清晨的卜浪沟一派生机,暖暖的阳光洒向大地,人们继续开始为储备过冬的食物而忙碌,牲畜们则开始撒欢。吃过羊奶糌粑早饭后,我们与热情的主人离别,前往卜浪沟村所属的金子海。
从这里前往金子海,只有两条路线。一条是先到乌兰县城,再从县城到达金子海,虽然这条路面平坦,但需要花费5个小时时间。另外一条路线是途经卜浪沟村的天葬台,再穿过沙漠到达。我们选择了第二条,因为天葬台是调查拍摄的项目之一。
穿越沙漠对于驾驶者来说是一项综合素质的考验,如果稍有不慎,就会被困在这浩瀚的沙漠之中动弹不得。带领我们的是一位有着20多年驾龄的师傅,他告诉我们,虽然他对这里的地理非常了解,但是沙漠是多变的,所以一定要注意,并告诫我,一定要紧紧跟着前车。
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行进20多公里后,一座沙丘挡住了我们的去路,因汽车动力不足,两辆SUV同时陷入了沙漠中。用手刨去车轮下的沙子、推、拉,尽管我们想尽了各种让机车脱离困境的办法,但两个小时过后机车仍然无动于衷。正午的骄阳像是一盘火炉烘烤着沙漠,车上的饮用水也早已用完。此时,大家的身心都到达了所能承受的界点。三个多小时后,附近的村民驾驶着一辆越野车来到了我们的面前。之后的事情进行的很顺利,我们的机车被顺利的拖出了困境。
事后,我才得知,原来那位带领我们的村民,想打电话请周边的村民来帮忙,但这里是手机无服务区,打电话几乎是奢侈。徒步行进近5公里后,他在一处沙丘上搜寻到了手机讯号,给那位越野车司机打电话,但对方又不在服务区。之后他挨个给其他村民打电话,让他们骑摩托去找那位越野车司机。
如今,再回想起这件事,我的内心依然会五味杂陈。除了被困沙漠的无奈外,更多的是一群朴实牧民带给我的感动。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