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西行百科 > 

青海社火的不同来源

作者: 时间:2021-02-16 14:26:57 浏览量:

首先社火是中国汉族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也是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等的通称。

青海社火的不同来源

青海民众表演社火

 

具体到青海社火的来历,其中一个传说是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年临近春节,楚庄王在领兵打仗时,不幸被敌人围攻,敌人喊着要拿楚庄王的人头祭灶王爷。当时有一位臣子对楚庄王献策说,可以“活享一品俸禄,死封庙祭的灯官”为重赏,雇一个与楚庄王面貌相似的放羊人当替身趁机突围。楚庄王依计行事,果然逃过了劫难。后来,楚庄王平定天下,下了一道圣旨,命天下百姓每年正月出社火。那个救他的放羊人也被封为了灯官,专门掌管社火。

青海社火的不同来源

青海社火

 

但另一个传说是目前比较公认的。传说是在明王朝初定河湟后,因为中原地区人口密度过高,土地资源相对稀缺,再加上西北地区需要稳定,则采取的“移民实边”政策。于是山西、陕西、河南、甘肃等地的大量民众随着军队举家迁徙至河湟地区。

青海社火的不同来源

青海社火

 

迁入地区包括乐都在内的河湟地区。据史料记载,明王朝初定河湟后,朱元璋对西北边防极为重视,鉴于历史上对河湟的兵家纷争,加强了军事防御力量。但在实施过程中遇到棘手问题,兵马所需粮草由内地辗转而来,费时费力;又因连年战争,边地大片土地荒芜。为了“养兵而不病农”,达到“强兵足食”的目的,朝廷出台了一个“移民实边”的策略,大力推行屯田制度,使移民屯田成为一项基本国策。明朝的屯田规模宏大,范围广泛,历时持久,这是前朝所没有的。大规模的边防军戍守河湟地区,引起了滚滚而来的移民大潮,中原一带和江淮一带的汉族人大量迁入河湟地区。清朝时期,全国人口急剧增长,但中原耕地却没有增加,农业劳动人口与可耕地面积之间失调的矛盾日见严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为了解决中原人口密度过高的问题,朝廷效法明朝,推行移民屯边策略,于是山西、陕西、河南、甘肃等地大量汉族人迁入河湟地区。同时还有中原一带的一些商人自愿来乐都一带的河湟地区经商的。关于明清的“移民”,平安的许多家谱中也有记载的。

青海社火的不同来源

青海社火

 

如今的青海社火又有了新的发展,对一些传统节目进行了改革,注入了一些新的内容,祈祷一方人甚至是一代人的长久安康!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