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纬26°~39°,东经73°~104°之间,西起帕米尔高原,东到横断山,北界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南抵喜马拉雅山的一片地理区域,就是闻名世界,被称为“世界屋脊”与“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东西长约2800千米,南北宽约300~1500千米,总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地形上由藏北高原、藏南谷地、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地、青海高原和川藏高山峡谷区等6个部分组成,贯穿中国西藏全部和青海、新疆、甘肃、四川、云南的部分地区。在地理上与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相连。
西藏的藏北高原与藏南谷底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面积100多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东临中国四川,西连克什米尔高原,北靠昆仑山—唐古拉山脉,南连平均高耸入云的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是中国长江、黄河发源地,也是雅鲁藏布江、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
在古代,青藏高原作为地理屏障,拱卫着中华民族安全,使得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的文明
印度作为文明古国,最悲催的是位于西北部兴都库什山脉有一条狭长的开伯尔山口,来自北面俄罗斯乌拉尔山脉南部草原上的一个古老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大约于公元前1750年后进入南亚次大陆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和恒河上游,通过征服原住民达罗彼荼人,摧毁古老的哈拉巴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创造了吠陀文化并建立了种姓制度。现今的印度,已经与本土原住民创造的印度河流域文明没有任何关系,哈拉巴文明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只留下文明遗址供世人吊唁。
仍然是通过这个开伯尔山口,公元前516年,波斯人大流士远征印度,吞并了犍陀罗和印度河流域,这两块领土后来分别成为了波斯帝国的第七和第二十个行省;公元前334-公元前227年之间,从希腊半岛东来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波斯帝国,随后通过开伯尔山口入侵印度,一路横扫千军,在遭到恒河流域的摩揭陀王国阻击后,率众沿着印度河南下,再兵分两路回到了巴比伦。
其后,大夏人、塞种人、安息人、大月氏人、突厥人等走马灯似的统治印度,入侵的路线都通过开伯尔山口进入印度河与恒河流域。当今印度有几十种宗教,100多个民族,2000多种语言,都与北面或西面外来民族对印度的蹂躏摩擦有关,而印度次大陆不利的地理环境在冷兵器时代起了关键因素。
中华文明则受益于青藏高原与河西走廊以西浩瀚沙漠的天然阻隔,使得来自西方以及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外来民族几乎不可能深入古代华夏民族内陆,更谈不上对华夏大地进行轮番入侵统治。
从西面而来外来文明与中华文明的激烈对撞,于公元7世纪发生在帕米尔高原以北的葱岭怛罗斯城,是唐朝安西都护府的军队与阿拉伯帝国的穆斯林、中亚诸国联军在怛罗斯相遇而导致的战役。唐军与阿拉伯军交战5天,因唐军下属葛逻禄突然叛变对唐军进行夹击,导致高仙芝统帅的唐军战败。怛罗斯之战的失败,导致唐王朝在西域的扩张从此停滞,但阿拉伯军队因对西域大漠的畏惧却并未乘胜深入华夏内地对中华文明进行侵扰。
十五世纪后,随着西方大航海世纪的到来,印度在东方再次成为西方进军东南亚以及远东各国的桥头堡。因青藏高原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板块形成的巨大落差,在两千余里的中印边界上形成一道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英国殖民者无法越过喜马拉雅山深入内陆从而形成对中国的压倒性优势,避免了中国像印度那样沦为西方列强的全面殖民地,基本保住了中华文明独立自主的延续性。
中国古代王朝深谙青藏高原的地理屏障作用,善于利用地理屏障拱卫中华文明的安全
中国的疆域以黄河中游为核心,由内向外、由中心往四周拓展生存空间。初始阶段,位于西北方黄帝部落与位于中原地区炎帝部落争锋,炎帝部落落败融入黄帝部落,形成黄河中游最初华夏民族;其次,周王取代商王分封列国,各诸侯国纷纷抢占地盘,扩大疆域,形成远超夏朝的疆域;后来,秦统一六国,秦汉建立和巩固了统一中央集权制度,又一次扩大华夏地理面积,今日中华地理版图自此奠定。但真正奠定中华广阔地理版图的是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以及满人建立的清朝,两朝都是由外向内将边疆纳入华夏版图。
元朝通过扶持西藏佛教中的萨迦派,构建起蒙古草原与青藏高原的一体化,与中原一起成为元朝一部分。元朝首次设置中央机构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及西藏等地的军政事务;在西藏清查民户、设置驿站、征收赋税、驻扎军队、任命官员,并划分西藏地方行政区域。
满清在入主中原以前,先是统一蒙古草原,然后利用漠南蒙古俺答汗与西藏藏传佛教中格鲁派的会盟关系,构建了蒙藏一体化,获得了清军入关的必要而足够的军事力量,西藏脱离华夏200多年后再次纳入中华帝国直接统辖范围。其后满清在康熙朝还镇压了蒙古人噶尔丹在西藏的叛乱。
青藏高原的北缓南陡地形使得西藏地区能够与中国中原政权发生天然亲近与联系,并接受华夏文明的哺育辐射;相反,位居南亚次大陆的印度,要想进军华夏内地,除了青藏高原少有几处关隘可以通行外,其他地方都是不可逾越的地理障碍,即使逾越关隘进入青藏高原内部,如果没有充足的补给,也难以走出四周无人区。这也是为什么古代印度的佛教能够在东南亚形成遍布各地的庙宇,而中印之间文化交流却并不频繁,相互形成不了巨大影响的重要原因。
早在商代,中国统治者就已经形成了以华夏为中心,夷狄在四方拱卫华夏,将华夏民族包围在中间的空间想象观。统治者自觉的将青藏高原与西域作为华夏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地理屏障,在华夏四周建立起缓冲带。在北方,统治者从战国时期就开始修建长城以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入侵;在东南方,统治者利用海防抵御外敌入侵内地。统治者不仅通过征服,而且通过教化把周边的一系列屏藩建立起来。
清朝花费巨力维系中原对新疆和西藏的统治,并不是要从边疆获取巨大经济回报,相反,满清为维持边疆的统治所付出的人力、物力与金钱远多经济回报。古代中国领土扩张的主要目的,不是要像欧洲殖民者一样去建立海外殖民地,而是要将边疆建成拱卫内陆中原安全的地理屏障,这是与中华文明中特有的朝贡文化内核相一致的。
青藏高原的当代价值在于:它不仅孕育了中华民族母亲河—长江与黄河,哺育着几亿中华儿女,是中华文明之源;而且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民族复兴,中华崛起的重要物质保障。青藏高原还具有巨大的军事战略价值,拥有青藏高原,就拥有无与伦比的对南亚次大陆的战略优势,且这一优势几乎是不可战胜的。这也是为什么印度从独立建国之日起,就处心积虑吞并锡金、直击不丹,挤压尼泊尔,强攻克什米尔,拼命捍卫以英国人制定的麦克马洪线作为国境线的原因。
中国的疆域很广阔,但没有一寸土地是多余的。在中印又为边境纠纷发生激烈对峙之际,让我们为边境战士大无畏牺牲精神喝彩!并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