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编采: 赵秋玲
青海丹霞地貌分布广泛,类型丰富,成因独特。时间之手把自然中的风和水,变成了万年不钝的雕刀;它们一点一滴、锲而不舍地在红色沙砾岩上雕琢。漫长的岁月中,沙砾岩逐渐松动、垮塌,终于凸显出了万千姿态和群峰峭壁。丹霞地貌以奇幻的造型、灿若红霞的色彩,给人类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日前,记者走访了青海地质专家刘红星、李小林、毕海良老师,并查阅了有关丹霞地貌的论文和资料,本期《青海视野》将这一雕刻时光的地质演变过程,展现给广大读者,以期共享青海大地这一奇幻绝美的景观……
青海省丹霞地貌是青藏高原
地质演变的“万卷书”
在青海诸多新生代断陷的盆地中广泛分布着陆生红色碎屑岩地层。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青藏高原隆升,造就了地球上最高、最大的高原。青海的丹霞地貌在以流水侵蚀为主的外力作用下,形成了具有高原特色、形态各异的丹霞地貌景观。如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内“二代”同堂、“三纪”同室的地层沉积序列在松坝峡一览无遗,公园丹霞地貌是中国乃至世界典型的高原干旱性气候环境中,在古近纪红层中发育最典型的丹霞地貌。南部申宝山海拔4000米以上高山区红色沙砾岩裸露,流石坡遍布。还有古近系红色碎屑岩内"X"节理、叠瓦式逆冲断层,黄河峡谷及侵蚀基座阶地地貌,李家峡滑坡、崩塌;松坝峡松动体等地质遗迹,充分显示了区域第四纪前后的地质历史演变历程。
青海的丹霞地貌集我国西北地区,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构造运动、气候演变与侵蚀、剥蚀及黄河形成、发展等地质环境演化历史于一体,犹如一本详实的记载着青藏高原隆升与气候演变等事件的“万卷书”,对我国西部新生代以来环境演变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被誉为
“青藏高原小桂林”
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被誉为“青藏高原小桂林”。其“小瑶池”是由数十个拔地而起,形态各异的圆锥形山体围拢组成,上面有奇花异草点缀,四周地形隆起,犹如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城堡”。居高临下俯视,如同“仙女”们翩翩起舞的瑶池仙境,景色奇特、秀美,资源观赏价值很高。
坎布拉的美集中体现在原始、纯真的自然美。这里至今受人类活动干预较少,较完整地保留着自然界固有的粗犷美。最引人注目的是奇、险、曲、美、秀的丹霞地貌,千姿百态,形成多变的造型地貌,雄浑与精巧兼备,从不同角度观察有不同的艺术感受,宛如一位艺术大师精心制作的一处红石雕塑园,或是一座很有神秘感的山间园林。
丰富的植被把丹霞地貌点缀的更具诱惑力,山坡上长满各种乔灌木,形成了林海。沟溪边绿草如茵,流水潺潺。每年六、七月间,山花烂熳,野草芳菲;九月金秋,霜叶鲜红,硕果累累,树林草丛中时有出没的野生动物,使人有新奇之感,秋夏半年是一幅色彩斑澜的迷人画卷。
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的丹霞地貌最为典型, 以方山、奇峰、洞穴、峭壁等地貌形态为主, 山体为柱状、塔形、城堡、陡峭直立、各种小型造型地貌似巨人、兽类等, 栩栩如生,有鬼斧神工之妙,形成十分典型的丹霞地貌。
贵德国家地质公园被誉为
奇幻的“赤壁丹崖”
贵德地处黄河谷地,上有龙羊峡锁关,下有松巴峡守户,四面环山,平川开阔,土地肥沃,素有高原“小江南”之称。贵德县位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黄河自西向东横贯县境中北部,流程76.8公里。全境沟壑纵横,山川相间,呈现多级河流阶地和盆地丘陵地貌。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形成四山环抱的河谷盆地。
丹霞地貌在贵德有数处,而最著名的是阿什贡峡。丹霞地貌是上世纪30年代命名的一类地貌类型。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层是一种在内陆盆地沉积的红色屑岩,后来地壳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蚀,山坡以崩塌过程为主而后退,保留下来的岩层就构成了红色山岩。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所谓“红层”就是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匀的岩层叫做“砂岩”。贵德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特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是名副其实的“红石公园”。
阿什贡峡河岸被河水切割成崖壁,崖顶由较坚硬的三条突出的红色砂砾岩带构成三层台地,远远望去,好像是依山而建的各色宫殿。峡口山峰林立,如刀劈,如斧凿,凝重苍远,摄人心魄,两侧山峦成为约50米高的绝壁,笔直的崖面上清晰地呈现出当年沉积层的水平线条。那崖顶被雨水冲刷成许多沟壑的地段,有的像塔林,有的像欧式尖顶楼房。峡口两壁对峙,相去不足百米,雄险异常,当地人称其为“石门”。而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又好似历经战火,被烧得红红的。
青海丹霞地貌成因
首先要有形成丹霞地貌的红色岩层
红色岩层是形成丹霞地貌的物质基础。红色岩层指的是具有红色调的碎屑岩, 主要指的是紫色砂岩、砾岩, 其中还夹有红色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等软岩,虽不是主体岩层, 但易形成岩槽、岩洞, 是丹霞地貌发育中不可缺乏的岩层。
地质构造运动是
形成丹霞地貌的必备条件
新生代晚期发生的地壳运动, 使青海高原大规模的构造隆升, 给侵蚀、搬运创造可能的条件, 这是形成丹霞地貌的内动力。
外力及气候因素
也是丹霞地貌形成的重要条件
主要的外营力是流水作用。青海东部是我国季风区的最西部边缘, 加上地形的抬升、阻挡等作用, 年降水量大都在350一500mm左右, 70%集中于夏季。因此, 在河湟谷地两侧及支流形成的次一级谷地内红色岩层广为出露, 丹霞地貌接二连三, 比比皆是。
青海东部地处内陆环境,为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太阳辐射较强,加上海拔高,空气较稀薄,因而白昼升温快,夜间降温也快,岩体的热胀冷缩加剧,使物理风化、寒冻风化、盐风化作用加强,岩体的垂直节理发育彻底,并在重力作用下松动、崩塌而不断后退,形成陡壁和陡壁下面的崩积物质。岩石因压力释放而膨胀,膨胀超过岩石的弹性强度,会发生破裂,破碎岩石在重力作用下同样崩塌而跌落,陡壁面不断后退,从而形成丹霞地貌。
多种丹霞地貌
齐聚民和官亭丹霞盆地
这里是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这里有举世闻名的“喇家遗址”。就在距离遗址大约六七公里的大山里,有一处不被外人所知的丹霞地貌自然景观。毫不夸张地说,到过这里的人无不为之惊叹,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同样是丹霞地貌,虽不如张掖的那么有规模、有气势,但她显得更精致、更形象、更集中。从Google地图上可以看出,这里的面积约1.5平方公里,是一个因雨水冲击而形成山间小盆地。青海省丹霞地貌的典型特征是“顶平、身陡、麓缓”, 其类型主要有陡崖式丹霞地貌、蜂窝状丹霞地貌、宫殿式丹霞地貌、象形式丹霞地貌。这几种几乎齐聚民和官亭的丹霞盆地。
青海省丹霞地貌资源
大约有33处
青海丹霞地貌分布广泛,类型丰富,成因独特。在青海东部诸多中新生代断陷盆地中广泛分布着陆生红色碎屑岩地层,受构造活动影响,在以流水侵蚀为主的外力作用下,形成了具有高原特色、形态各异、类型丰富的丹霞地貌景观。目前,初步查明青海省丹霞地貌资源大约有33处,在全国25个分布丹霞地貌的省区中居第七位,在北方仅次于甘肃省。青海省丹霞地貌资源虽然丰富,但研究程度还有差距。
青海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在东部的河湟谷地两侧以及黄河、湟水支流所形成次一级谷地两侧。黄河谷地从共和盆地以下,由西宁盆地、平安盆地、乐都盆地、民和盆地。这些红色盆地的边缘几乎是连绵不断、千姿百态丹霞地貌画卷的长廊,成为河湟谷地最使引人瞩目的自然景色。除此,在海西柴达木盆地、青南高原也有零星分布。
青海丹霞地貌的
生态价值
青海省丹霞地貌地质遗迹的保护和合理开发, 不仅使该地区地质资源的多样性得以维护, 同时, 促进了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 而且对周边生态的恢复起到良好的作用, 为青海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起到了推动作用。
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和地质演化过程的差异, 我国丹霞地貌在形态特征、物质结构、形成条件、发育过程上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特点。以青海省为代表的青藏高原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虽然新构造差异性升降和挤压构造运动强烈,但因化学风化和流水侵蚀作用强度较小,发育形成了独具高原特色、形态各异的丹霞地貌景观。
为打造高原旅游名省,进一步开展青海丹霞地貌景观资源区域调查,深入研究青海丹霞地貌特征,挖掘丹霞地貌区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步形成西北地区丹霞地貌典型的科普基地,向游人及青少年进行地学知识宣传。最终促进青海旅游事业向着新起点、高品位、高层次的方向发展。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