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10月14日,因青海“三江源”之行后久久不能平复的心情,韩美林周建萍夫妇特邀青海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党委书记李晓南一行,相聚杭州韩美林艺术馆,专题召开了“大美三江源”艺术策划会。
小编在此梳理“韩美林艺术大篷车”关于“三江源”考察之美文美图,与您分享。
9月29日,韩美林周建萍夫妇率队将“韩美林艺术大篷车”开至了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
在了解了“三江源”历史文化、考察了藏传佛教文化和青海湖后,因公务需要,韩美林周建萍夫妇只得在10月2日启程返京。但韩美林特意叮嘱“大篷车”其他成员:“你们一定要继续深入考察下去,因为‘三江源’是我国的‘生命之源’,被誉为‘中华水塔 ’,这是一个需要我们顶礼膜拜的地方!这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是我们‘艺术大篷车’最需要致敬和体会的!”
带着韩美林老师的期许,“韩美林艺术大篷车”继续深入“三江源”,开始了为期6天的采风之旅……
6天3500公里
西宁、玛多、玉树、曲麻莱、可可西里、格尔木……
6天3500公里
“韩美林艺术大篷车”寻迹唐蕃古道边走边看
6天3500公里
“韩美林艺术大篷车”历经“三江源”古老纯净的洗礼
10月3日 星期三 晴
西宁 ➨ 玛多县,行程473公里
今天的目的地,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县城——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玛多县。玛多县藏语意为“黄河源头”,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
虽然从西宁到玛多海拔从2600米直升到4300米,但一路并不会察觉,因为连绵不断的群山和团团云朵沿着空旷的公路两旁向后飞驰而去,眼前的景致每秒都在更替,真是目不暇接。只有远处山坡下藏野驴的偶尔出现,才能提醒你这不是梦境。
阳光下的草原泛着热气,藏野驴悠闲地大口咀嚼,在黝黑发亮的背毛衬托下,白白的肚皮显得更加浑圆。
傍晚未至,车子泊在了一片深蓝前——“一千座山围成的湖”冬格措纳湖。这里水质清澈到俯身即饮,西斜的太阳光在微波间跳跃反弹,晃得人睁不开眼。若不是因为害怕高原缺氧,真想大声呼喊一下,试试湖对面的远山是真是假,能不能给点儿回应。
10月4日 星期四 晴
玛多县 ➨ 玉树 ,行程 329 公里
在玛多自然就不能错过“黄河的源头”扎陵湖和鄂陵湖了。车子盘着山转了又转,两片紧挨着的湛蓝湖水像藏族女孩儿清澈的眸子一样,在山间时见时不见地躲闪着。
终于在一个不起眼的峡湾处,“黄河源头姊妹湖”揭开了神秘面纱,原来黄河本不是黄色,是无数种蓝调成的两潭圣水。沿着藏民堆叠的一个个玛尼石堆、踩着积雪点点的山坡,登上湖畔制高点,那里有刻着“黄河源头”字样的一座牛头碑,终年高耸在海拔4610米的山尖上,和长长的经幡一起守护着眼前这对“黄河源头姊妹湖”扎陵湖和鄂陵湖。
环视四周,时间是静止的,突然车旁边的小狗摇着尾巴在提醒所有人,不能再贪恋“姊妹湖”的美貌,行程还要继续。
眼看着山上的积雪越来越多,呼吸和心跳越发急促,便知道海拔还在升高。及时出现的经幡和路牌告知了位置所在——海拔4824米的巴颜喀拉山口。“巴颜喀拉山”蒙语意为“富饶青色的山”,主峰海拔5267米,为黄河长江河源分流区的分水岭。
由于相对海拔较高,这里的山峰显得并不那么险峻,有的山峰像米芾笔下的丘陵,浑圆粗犷;有的山峰近看像川,山岭之间广袤平坦。值得一提的是,因为第二天的玉树州下起了大雪,巴颜喀拉山口也成就了此次采风途径的最高海拔4824米。
10月5日 星期五 晴转雨夹雪
玉树市,行程 100 公里
今天没有赶路,因为艺术采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考察。停下来走进这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时会发现收获之多比风景更加撞击心灵。
玉树市,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的首府,平均海拔4000米。这里历经2010年大地震后的重建,已经初有些内地宜居县城的样子。
穿城而过的就是通天河,没错,那个《西游记》中唐僧师徒晒经的著名通天河。它的再上游一点叫沱沱河,下游叫做长江,而在玉树的这一段也是整条长江落差最大的一段。通天河的许多支流流经的山谷地质成分不同,所以就看到了特别的景象,左边还是清澈见底,右边就涌入了大量泥沙,湍流的水将泥沙从青藏高原带走,向着东海奔腾而去。
沿着通天河继续向上游走,文成公主庙以布满经幡的一段极其壮观的峡谷欢迎你。原来1300多年历史的庙已经在地震中倒了,但哪怕是临时的小一点的,藏族人民也要继续为这位给他们带来种子、带来知识、带来更美好生活的大唐公主祈福,纪念这唐蕃古道上最重要的一次远行。
午后的玉树阳光倾泻,市中心却没有什么行人。驱车3公里外,熙熙攘攘的藏族民众都不约而同地来到了一个地方——“新寨玛尼石堆”,全世界最大的玛尼石堆。青海这几日一路看到玛尼石已经不再新鲜,但这里超过25亿块的经石堆叠成山,实在远超想象。
红色的经石上全部刻着白色的六字箴言,无论怎么看,脑海中都只有“神圣”两个字浮现。无论是老妪还是黄发,所有人都要围着整个对玛尼石堆,转过所有的转经筒,走上要1公里多的一圈,心中口中默念经文。
出于好奇,上前询问每天这样转都在祈祷些什么呢?答案简单得出乎意料:“不祈祷什么,这是我每天都会做的一件事而已。”许久过后才恍然明白,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这里的集市真假绿松石会分开卖;棉袜大小都一块钱一双;整张羊毛皮60块钱,但你说你从北京来,他会告诉你:“你穿不着不用买”。一位90多岁不会汉语的奶奶带着你走上她的秘密小路,登上玛尼石堆最高处,用从皱纹里溢出的笑容告诉你什么是最纯净的“信仰”。
10月6日 星期六 中雪
玉树 ➨ 曲麻莱县,行程 240 公里
清晨窗外洋洋洒洒的雪花,将玉树市格萨尔王广场装饰一新,但“韩美林艺术大篷车”全体人却都叹了一口气,因为这样的天气意味着,今天没有办法去往杂多县翻越计划中5200多米的最高峰。
但些许的遗憾也带来了一路走走停停的惊喜。因为时间充裕,随时停车可以走到河边牦牛群中,静静地看。可能是相机的快门声并没有与溪水声协调相伴,片刻打破了这宁静,牦牛摇摇尾巴慢慢淌过河水,还不忘在河中间停留酌上一口甘露。草原鼠飞快地在他们打造的地下宫殿各个入口间钻进跑出,偶尔探头看看外面的天空,啃会儿草果,但绝不敢在洞外逗留太久,因为空中鹰隼正在盘旋。没有亲眼目睹它们俯冲捕食,但从草原鼠的数量和鹰隼羽毛的丰盈程度判断,它们捕食成功率还挺高。生活质量也挺高的应该还有野狐狸,因为长焦镜头里他们的脸圆成了卡通形象一般。
一路与野生动物相伴翻过几座4600多米被白雪覆盖的大山,抵达了“黄河第一镇”曲麻莱。因为海拔高交通不算太便利,这个小镇几乎看不到什么人,路边小馆子里还用煤块烧着永远只有80°C的水,沏好的“熬茶”里要加盐,盖住生水的味道,但是和酥油茶一样,装在暖瓶里,管够。旁边牛肉面店竟然告知加面不加钱,而且65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免费吃面,或许是这样的真诚信任补上了那20度的水温差,让所有的食物都烫烫的,每一口都暖心。
10月7日 星期日 小雪转晴
曲麻莱 ➨ 可可西里 ➨ 格尔木,行程 500 公里
离开曲麻莱手机信号就变得时有时无,直到信号全部消失,意味着已经进入了很多人心中一生向往的圣地——可可西里。4.5万公顷的面积,是中国建成的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自然保护区。
行驶在可可西里无人区,路边的藏羚羊、野牦牛、藏原羚都是世界级珍惜的野生动物,甚至还有棕熊、雪豹的行踪。这种与世隔绝的空旷,让人的存在显得如此渺小,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藏羚羊时不时从眼前跑过,秃鹫突然从空中掠过,大家就立刻拿出相机远远地留下它们的倩影,然后再目送它们消失在地平线的尽头。
在四个多小时的无信号行驶当中,车队停下,用煤气炉体验了难度最大的野炊,空气稀薄导致燃烧不充分,就只能用氧气罐给氧,泡面和藏族同胞之前给的锅盔成了大家在无人区最丰盛的一顿午饭,饭后连汤汁都不忍倒在路边,因为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那样的神圣不可侵犯。
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行驶过程中,无人区见到了人,还是一位骑着自行车的外国友人。大家立刻停下来,上前打招呼,才知道他叫詹姆斯(James Rucinski),花了10个月的时间从英国骑自行车到了这里。他并没有过多叙述他旅程的艰辛,但激动地说着他一路看到的各种动物。在由衷赞叹他勇气和毅力的同时,大家也都在感叹,如今生活在都市的我们只有到了可可西里真正的无人区,才能再次感受与自然最亲密的接触了。
人类用如此的意志力征服着自然,但依然有可可西里这样人类依然无法企及的地方存在;人类凭借惊人的智慧飞速拥有着技术的革新,但又有多少人还记得自然给予人类的无私奉献。
10月8日 星期一 晴
格尔木 ➨ 北京,行程 1915 公里
走出可可西里,手机恢复信号,路两旁的景色开始发生变化,从草原变成了砂石为主的喀斯特地貌。经过昆仑山口海拔4767米后,巍峨的昆仑山脉开始绵延不绝,峡谷底昆仑河奔腾咆哮,昆仑山矿泉水的源头取下圣水一饮而尽,风沙过后的甘甜直沁心脾,别提多畅快了。
抵达格尔木,“韩美林艺术大篷车”便抵达了此次 “三江源”之行的终点。第二天临行前还有幸走过了胡杨林和察尔汗盐湖。地貌风情瞬间从高原草甸变成了沙丘盐湖,中华大地的广阔无垠让所有人感慨无限。
相信每一个来到“三江源”的人,即使走同一条路、看同一片风景、遇到同样的人,也会经历不一样的心灵洗礼。
6天3500公里,文字和图片都还不足以传递这一路的震撼,“韩美林艺术大篷车”此次青海“三江源”的考察行程虽已告一段落,但汲取养分后,在中华文明滋养的沃土里,美林艺术必将萌芽,绽放新枝。
如果说临行前对韩美林老师说的“顶礼膜拜”还没有清晰的概念,那经历之后,就明白为什么要“顶礼”、又需要“膜拜”些什么了······
整整一周,至高、至广、至远的壮阔山河,还有那些感人的小瞬间,一同走进了内心深处,呼唤出两个字:“信仰”。
而这里的“信仰”,可不只是在庙里、在唐卡里,草原上雄鹰翱翔,牧民给搭的是让他们休息的架子,而不是猎网;无数溪流流经牧民家中和县城,见不到排污管和洗衣粉肥皂水;无数转经筒、玛尼石堆,只有顶礼手抚的痕迹,没有到此一游的无知狂妄。
这全部都是“信仰”。
我们需要一同“顶礼膜拜”的神,在山间,在水中,在每一个生命体内,在古老的文化里,在我们自己的心中。
- End -
撰文|关心
摄影|李天宇 关心 赵金鑫 孙五科
编辑|姬明星
来源:韩美林艺术基金会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