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改革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近年来,青海以改革破解发展难题,以创新厚植发展优势,不断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市场活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今日之青海,一项项含金量高的改革措施落地生根,一批批在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发挥示范引领、作出突出贡献的创新项目、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不断涌现,改革创新正在赋予青海更加激昂的活力。
大力弘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争当改革的坚定拥护者和积极实践者,青海各族干部群众正在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改革实践中创造出更加幸福的生活。今天起,本报推出《担当使命 改革创新》系列报道,与您一起见证改革创新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敬请关注。
藏野驴。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长江源园区可可西里管理处供图
当极地江源再现千湖美景,当一滴滴流淌的源头活水滋润华夏大地,这里不仅承载着600多万青海儿女以实际行动共同筑牢“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时代使命,更饱含着省委、省政府不断深化“三个最大”省情认识,主动扛起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
革新理念,以敢为人先的勇气不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2015年底,我省向中央上报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并通过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式启动,全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花落青海大地的消息也在第一时间如一股劲风吹向三江源腹地。
从青海实际出发,这是一场迎合发展实际的改革,更是一次从无到有,必须要摸着石头过河的时代“赶考”。几年来,全省上下一致努力,在一项项探索创新中创下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如今,在12.31万平方公里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管理体制趋于完善,机构运行日益顺畅,治理水平不断提升,试点效应逐步显现,确定的重点任务全面完成,实现了“一年夯实基础工作,两年完成试点任务”的目标。
基本构建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
从曾经“政出多门”的管理模式到如今打破“九龙治水”,得益于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极地江源成为了美丽中国走向世界的亮丽名片。
2017年,作为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可西里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了我国第51处、也是面积最大的世界自然遗产地。
回望来时路,试点启动伊始,我省就按照“坚持优化整合、统一规范,不作行政区划调整,不新增行政事业编制”的原则,突破条块分割、管理分散的传统模式,组建了省州县乡村五级国家公园管理实体,行使主体管理职责,基本解决了“九龙治水”和监管执法碎片化问题。
同时,突破了原有体制的藩篱,实现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对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三个园区所涉及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杂多县和曲麻莱县进行大部门制改革,整合林业、国土、环保、水利、农牧等部门的生态保护管理职责,全面实现集中统一高效的保护管理和执法。
试点以来,我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一体化管理”原则,对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内的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等各类保护地进行了功能重组、优化整合,结合三江源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增强园区各功能分区之间的整体性、联通性和协调性,对各类保护地的完整性和原真性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
到目前,已开展了三江源草地、林地、湿地、地表水和陆生野生动物资源的本底调查,建立了三江源自然资源本底数据平台,发布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地表水、草地、林地、野生动物等自然资源本底白皮书。
不仅如此,我省还根据《三江源国家公园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实施方案》,组建成立了三江源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局和管理分局,积极探索自然资源资产集中统一管理的有效实现途径。
同时,还编制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以及资源资产管理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积极探索自然资源资产形成的收益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办法,且得到了国家评估组的一致好评。
基本形成严格规范的管控制度
2017年8月,《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正式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国家公园方面出台的专门法规;
2018年年初,《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正式向社会公布,明确至2020年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标志着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步入了试点发展建设阶段。
作为第一个国家公园总体规划,青海又担负起了为其他国家公园规划编制积累经验,提供示范的重任,着手研究编制了生态保护、社区发展与基础设施、环境教育等领域的5个专项规划,完善了国家公园建设的规划体系。
同时,我省在研究国内外有关保护地建设研究成果和执行标准的基础上,依托现有相关国家标准、行业和地方标准,研究编制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指南》,明确了当前国家公园建设管理工作的名词定义和执行标准、参照标准,有效支撑了目前国家公园建设管理标准需要。
期间,我省还根据管理需要制定印发了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科研科普、访客管理等10个管理办法,形成了“1+N”政策制度体系。
从试点启动至今,尽管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但耕耘必将带来收获。今年6月,我省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同开启了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的序幕;8月,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在省会西宁成功举办,作为论坛重要成果形成了《西宁共识》,明确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意义、理念、目的、内涵等。
再将镜头拉向三江源国家公园,我省已先后累计投入22.5亿元资金,重点实施了生态保护建设工程、保护监测设施、科普教育服务设施、大数据中心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扎实推进三江源二期工程、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项目,持续改善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质量。
在此基础上,我省不断加大生态环境执法监督力度,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与省法院、省检察院共同建立了生态保护司法合作机制,特别是会同省林业和草原局、省检察院积极构建生态公益司法保护和发展研究协作机制,成立了玉树市法院三江源生态法庭,组建成立了三江源国家公园法治研究会,建立了三江源国家公园法律顾问制度,增强了依法管园建园的水平。
基本建立和谐共生参与机制
丁加来自于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措池村,随着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持续推进,他放下牧鞭成为了一名生态管护员。从曾经的草原利用者主动投身于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中,如今像丁加这样的草原生态保护者已超过万人,成为了国家公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他们每个月领着固定工资,生活条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自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以来,我省就不断强化牧民群众在保护生态中的主体作用,注重在生态保护的同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试点政策制定上将生态保护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创新设置并实施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充分调动牧民群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使其从放牧员转变为管护员,如今园区内共有17211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户均可增加年收入21600元,全面实现了“一户一岗”。
为有效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民生保障和谐发展,我省在积极引导牧民群众规范开展生产经营,组织实施产业扶贫、安居扶贫及农牧民转产就业培训等工作基础上,还积极鼓励引导并扶持牧民从事公园生态体验、环境教育服务以及生态保护工程劳务、生态监测等工作,使他们在参与生态保护、公园管理中获得稳定长效收益。
同时,在充分尊重牧民意愿的基础上,通过发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尝试将草场承包经营逐步转向特许经营,鼓励牧民以投资入股、合作劳务等多种形式从事家庭宾馆、旅行社、民族演艺、交通保障、牧家乐、餐饮服务等经营项目,促进发展适应国家公园建设、生态保护的第三产业。
试点期间,我省还积极推进山水林草湖组织化管护、网格化巡查,组建了乡镇管护站、村级管护队和管护小分队,初步形成了点成线、网成面、全方位的巡护体系。
今日之青海,国家公园示范省正如火如荼推进,雪豹等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在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时代作为中,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正缔结硕果。
作者:宋明慧 来源:青海日报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