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格尔木市郊西北角
矗立着这座城的第一栋楼房
初次见它时,很像在旅行的火车上
偶然瞥见的一座突兀的建筑
房屋与周边的建设似乎有些格格不入
它由青砖白灰砌成,分上下两层
每层的窗户和门洞一一对应着
它站立在阳光下
带着一段不为我们所熟知的历史
●●●
(如今保留在格尔木的将军楼 图/张静)
▼
这座房屋是青藏公路建设指挥部的旧址,始建于1956年,是慕生忠将军生活、工作的场所,老百姓尊称为“将军楼”。走上将军楼,公园里繁茂的绿树遮挡住视线,这不禁令人唏嘘,作为格尔木的第一座楼房,从前站在同一地方,能将格尔木尽收眼底。格尔木大了,这幢房子就变小了。
(慕生忠将军老照片)
▼
1956年,格尔木西藏基地的居民们开始打坯、烧砖造房子,有了这座窑洞式将军楼,蛮荒的戈壁滩才有了改天换地的新起点。或许在此,有人会问,何谓新起点?单从建筑来说,将军楼已经是格尔木市的第三代建筑了。格尔木真正的建筑起点,都无法确定它是不是建筑。
(慕生忠将军纪念馆的慕生忠将军像 图/张静)
▼
1952年2月,慕生忠将军率领筑路大军来到格尔木河畔,昆仑山下出现了两顶白色的帐篷,那是格尔木最早的“住房”。很快,筑路大军的上万顶帐篷在苍茫的戈壁滩上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所以格尔木一开始是座“帐篷城”。
从历史照片上看,帐篷是从尖顶的小帐篷,慢慢演化成平顶的大帆布帐篷,密密匝匝扎成一大片,挨得近,那是为了防风抗沙。戈壁滩日照强、风沙猛,帐篷虽美,但实在不适合长久居住。所以,格尔木的第二代居所“地窝子”应运而生。
1955年4月,青藏公路管理局格尔木房建队成立,从青藏公路上筑路归来的工人们开始在格尔木修建“地窝子”,其修建方式是先在地上挖一道方坑,坑深1m左右,沿坑四周打上木桩子,再用土坯砌成泥墙,开出大小合适的门窗。屋顶一般是用木条搭建固定并铺上杂草,最后抹上泥巴防风挡雨。屋顶的式样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尖顶式,一种是单斜式。地窝子是一种半截在地面,半截在地下的原始居所,在当时物资匮乏的地方,这无疑是因地制宜最省建材的“房屋”了。
1956年12月2日,西藏驻格尔木汽车修配厂藏族工人李德寿于1955年在格尔木与女工文袖珍结为伴侣。1956年12月2日文秀珍在青藏公路管理局卫生所的“地窝子”产房里分娩降生了西藏驻格尔木基地的第一个孩子李富民。
“地窝子”的规模大小,还有不少记录。说是一般挖进地下1m,宽2.5~3m,长度是4m左右。当年筑路大军筑路途中住的大都也是“地窝子”,从格尔木至香日德这条线路上还有遗存。但实际上,“地窝子”也只存在了两年,之后它就成了历史。
(慕生忠将军办公旧址 图/张静)
▼
将军楼的出现,意味着格尔木的建筑更新到第三代。从1956年开始,格尔木进入了土窑洞、砖窑洞、土坯房、砖坯房等多种建筑共生共荣的状态。土坯房和土木结构平房陆陆续续修建了约6.6万平方米,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众多的拱顶窑洞式的砖房,这两类房子造就了格尔木最初的城市景观。在漫漫黄沙与戈壁之中,凭空出现了许多地面之上的建筑物,排列得齐齐整整,远远望去,颇具规模。
(筑路大军修筑青藏公路的场景)
▼
建筑发展的速度,也是格尔木成长的速度。由于当地土质不好,建筑所需砖块几乎都是从西宁拉运,1986年,西宁每块2分钱的砖,加上运费拉到格尔木就成了2角钱。如此昂贵的建筑成本,势必影响格尔木的城市进程。
1955年6月,西藏驻格尔木基地(青藏公路管理局)在河西草坝东沿建成35座砖瓦窑,几经试验他们终于生产出了物美价廉的灰沙砖,7月打坯烧砖成功。从此,承担起格尔木地区和青藏公路沿线建筑用砖的任务。这曾一度让格尔木人引以为豪。有了自己的砖,便可以就地取材,建筑成本大大降低,格尔木终于开启了戈壁滩上改天换地的伟业。
(老格尔木市区)
▼
1956年3月,成立了格尔木工作委员会;1960年11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格尔木市,自此,格尔木名正言顺成了一座城市。这座城起于青藏公路,起于格尔木西藏基地,自然和西藏的关系非同一般,直至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格尔木办事处(简称西格办)的成立,更是助力格尔木这座城逐渐走向成熟。格尔木西藏基地曾经着手90%以上的进藏和援藏物资。
西格办作为格尔木西藏基地核心机构,俨然也是这座城市最早的中心,从它走到将军楼,不过10分钟。如今在西格办工作的人,一谈起过往的辉煌,都难掩激动之情。我也喜欢西格办,尤其是见了西格办院中很有些年头且长势喜人的钻天杨之后。
(将军楼公园 图/张静)
▼
如今的格尔木早已是“半城绿树半城楼”,穿梭在车水马龙的宽阔马路上,会很容易给人一种错觉:脚下的这片土地,从前真的是一片寸草不生的戈壁滩吗?年富力强的邱老师,是新调任到西格办的人民公仆。他总喜欢把手背在身后,像老村长那样一边漫步,一边感慨。他总能说清楚,格尔木主干道的哪个地方,曾经开着什么店,做着什么营生,格尔木哪个地方的建筑早一些,而哪个又晚一些。
邱老师最乐于谈的还是“物资集散地”时期的格尔木西藏基地,他谈起柳园,谈起西格办中学初建,谈起西格办医院第一个出生的婴儿,等等,说着说着,历史就更近了,就像在我们眼前一样。
(将军楼公园内的筑路忠魂雕塑 图/张静)
▼
最初筚路蓝缕的格尔木人,从荒漠戈壁当中凭空走出来的革命之路,走向了美好生活这条更为长久的路。从拓荒者到建设者,这是67年来格尔木西藏基地人,也是格尔木人在生活的摸爬滚打当中的角色转换,他们没有辜负时光,正向新时代阔步前行。
本文刊发在《西藏人文地理》2021年1月刊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