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国博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时,指着中国地图上的一条分界线,对在场的专家学者们做出指示,我国94%的人口居住在东部43%的土地上,中西部如东部一样也需要城镇化,要研究如何打破历史规律,让中西部百姓在家门口也能分享现代化。李总理所说的这条线,即著名的“胡焕庸线”。这条线是著名的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引进西方近代地理学理论和方法,根据中国等值线人口密度统计而得出的。这条线东起黑龙江黑河,西到云南腾冲,在线之南,为平原、水网、低山、丘陵等为主,国土面积约为全国的43%,人口却占约94%,自古以农耕为经济基础;而线之北,要以草原、沙漠、高山和雪域高原为主,国土面积约为全国的57%,人口却只占不到6%,自古为游牧民族的天下。
李克强总理指导工作
后来,人们又发现,这条人口分割线还与气象上的降雨线、地貌区域分割线、文化转换的分割线以及民族界线均存在某种程度的重合。在古代时,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中原王朝,大都在此线修筑防御设施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如秦始皇修建的万里长城,汉唐时期北方边境的军事重镇,明代修筑的明长城,等等,无不在此线附近。
胡焕庸线和蒙古高原及青藏高原
同时,我们还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在“胡焕庸线”以北的地区,也可以祁连山脉和河西走廊为界,将其大致分成两个板块,即北部的蒙古高原板块和南部的青藏高原板块。对于蒙古高原板块,其境内地势平坦,有大片面积的沙漠、戈壁和草原。由于其地势上较为平坦,且没有很大的障碍,故古代时,其间的游牧民族就很容易统一各部,从而形成一个强大的大一统游牧集团,如匈奴、突厥、蒙古等。而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其主要威胁也来自北方这些大一统的游牧民族,这里就不再赘述。
对于南部的青藏高原板块,其境内多为山地、河谷、雪山及无人区等。由于有很多险峻的高山的阻隔,其间很难出现一个统一的游牧集团。这些游牧民族分布于各山谷,形成独立的部落。以秦汉时期为例,此时在青藏高原游牧的为羌,而羌的各部落就多如牛毛,散布于山间,各部互不相属,较难统一。故在历史时期,青藏高原方向很少出现能威胁中原王朝的力量。
湟河谷地西部的形势
在唐代以前,青藏高原还是寂寞无闻,但到了唐代时,青藏高原因一个政权的出现,而变的生机勃勃,如范文澜先生所说,“变得有声有色了。”这个政权就是吐蕃。公元七世纪,吐蕃部落在松赞干布的领导下,最终完成了统一西藏高原的大业,建立起了一个统一、强大的奴隶制政权。吐蕃王朝像一股强大的洪流,自西藏高原而下,其东灭吐谷浑、党项等,将以往散乱的青藏高原统一了起来,唐帝国西境的压力顿时剧增。在拉脊山以西,海拔逐渐增高,对于生活在低海拔、环境优越的东部地区的中原人民,光在此区域内徒步行走就已经有高原反应了,更不用说高强度的行军打仗了,故在古代时,中原王朝对青藏高原用兵的极限,为海拔4500米左右的黄河源星宿海一带。唐帝国要抵御吐蕃的铁蹄,就只能在拉脊山一带。由于有青海湖、黄河、阿尼玛卿山、青海南山等湖泊、河流、山地的限制,自西藏高原而下的通道,呈漏斗状向湟河谷地汇聚,湟河谷地的战略价值就不言而喻。总的来说,湟河谷地有以下重要的战略价值:
1,河湟谷地是通往西藏的咽喉。
在唐代时,随着吐蕃在西藏高原的崛起,唐和吐蕃的交流便变得非常频繁,由此便形成了一条著名的大道,即唐蕃古道。这条路线为由湟河谷道经西宁,在日月山出塞后,经豆错湖、鄂陵湖、玉树、那曲而到拉萨。唐和吐蕃和亲时,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都曾由此路到吐蕃逻些城(今拉萨)。此道不但是古代西藏和中原经济、文化、政治交流的纽带,更是古代军事家们重要的用兵通道。尤其是在日月山到星宿海一带,为中原王朝用兵的极限,为著名的古战场。
日山和月山
由河湟谷道出塞,日月山为唐蕃分界线。日月山古称赤岭,由东西2个高峰组成,东峰为日山,西峰为月山,合起来称为日月山。在日山和月山之间的凹口,为交通要道,历来是内地赴西藏大道的咽喉。早在汉唐等朝代,都是中原王朝辖区的前哨和屏障。故有“西海屏风”、“草原门户”之称。唐代时,此处设有石堡城,在今日月乡附近,为唐和吐蕃争夺的焦点,唐帝国曾在此设振武军、神武军、天威军。在唐开元至天宝年间,石堡城几度易手。尤其是天宝八年,此处爆发了一场恶战,名将哥舒翰攻石堡城,唐军在死伤数万人的代价下,才攻破吐蕃500人驻守的石堡城。日月山不仅有恢宏的历史意义,它还有非常重大的地理意义。是我国自然地理上的一条非常重要的分界线,是我国外流区域与内流区域、季风区与非季风区、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分界线,也是青海省内农业区与牧业区的分界线。古代的“茶马互市”,此处的日月山口处为为重要的地点之一。
大非川
自日月山口出河湟谷地后,便为著名的大非川。大非川为我国著名的草原,今为切吉草原,和青海湖隔青海南山相望。由于大非川地势平坦宽大,非常适合大兵团展开,故一向为两军交战的优良战场。在唐代时,几场著名的大战都发生在大非川,唐贞观八年,李靖败吐谷浑于大非川,吐谷浑便归附唐帝国。后吐蕃东进灭吐谷浑,大非川为吐蕃所据。于是唐帝国为争夺吐谷浑,便和吐蕃展开了一场大战,咸亨初,薛仁贵讨伐吐蕃,至大非川,将要往乌海(今豆错湖)挺进。由于乌海(今豆错湖)险远,薛仁贵便打算留辎重于大非岭(今兴海一带)。别将郭待封不从。薛仁贵冒进,进屯乌海(今豆错湖),导致大军和辎重分离。等到郭待封运辎重徐徐跟进时,被吐蕃抄后路。于是薛仁贵退回大非川,吐蕃邀击,唐军死伤略尽。
星宿海
在大非川之西南,为昆仑山和积石山(阿尼玛卿雪山)的断陷带,此处有湖泊豆错(乌海)、冬给错那湖,并且有重要的隘口花石峡,此处是由青海到西藏的必经之处,唐薛仁贵讨伐吐蕃时,便是经过此地带,破吐蕃于河口(今花石峡),然后退屯苦海,等待郭待封。由大非川出此断陷带后,便进入著名的黄河源头地区--星宿海,即鄂陵湖、扎陵湖一带。李靖率侯君集、李道宗等伐吐谷浑时,就追击吐谷浑到此,如《唐书》记载:“次星宿川,达柏海(今鄂陵湖、扎陵湖)上,望积石山(阿尼玛卿雪山),览观河源”
2,河湟谷地是通往柴达木盆地以达西域的咽喉
由兰州经庄浪河谷,经永登,越乌鞘岭而入河西走廊,是古代中原到西域的主干道,但是,由兰州通往西域,还有一条重要的通道,这条通道就是塔里木盆地。关于此道的路线,为由西宁沿青海湖南、北岸,进入柴达木盆地,然后沿柴达木盆地南缘,经格尔木,过尕斯库勒湖,越阿尔金山到若羌,从而沿塔里木盆地南缘,到西域。这条通道即著名的青海道,也叫吐谷浑道,其和现代的青新公路走向基本一致。另外,还可由柴达木盆地北缘,过柴达木的德令哈、大柴旦、小柴旦,北出当金山口,到达甘肃敦煌,汇入丝绸之路主干河西走廊道。由于柴达木盆地比较干旱,沿途条件比较艰苦,故很多人都由河西走廊西去。这条通道在南北朝时期尤其著名。北魏时期,此道尤其著名。自北魏迁都洛阳后,佛教更加盛行,因此,北魏上层贵族曾多次派僧人前往西域求法,而求法的僧人,多经河湟谷道、柴达木盆地而到西域。如《宋云行纪》载,北魏明帝神龟元年(518年),受胡太后之命,宋云曾率僧人惠生、法力等出访天竺,就是经吐谷浑、鄯善(今若羌附近)、左末(今新疆且末),而到天竺,然后又由原路返回。
经柴达木盆地的丝绸之路--青海道
这里就必须谈谈吐谷浑,吐谷浑为鲜卑慕容部,为游牧部落。其祖先本在内蒙的西拉木伦河(今内蒙古赤峰市)一带。在西晋时期,慕容涉归有两子,慕容涉归死时,让嫡子慕容廆继承单于,另外分一部分给另外一子慕容吐谷浑。于是慕容廆和慕容吐谷浑不和,慕容吐谷浑遂率部远迁至凉州一带。此后,慕容吐谷浑便在青海一带快速发展,数世之后,此部便以其祖慕容吐谷浑为名,叫吐谷浑。到了东晋十六国时,吐谷浑的势力范围为祁连山以南的柴达木盆地,青海湖,积石山黄河一带。并以青海湖西畔的伏俟城(今共和县石乃亥乡铁卜加村附近)为其都城。
自吐谷浑立国于此,伏俟城便成了河湟谷道东部的枢纽。每当河西走廊被阻断是,途径青海的道路便成了通往西域的主干道。尤其在隋唐时期,吐谷浑盘踞于青海,并时常攻入凉州,以阻断河西走廊,而垄断西域通中原的贸易利益。隋唐时期曾多次讨伐吐谷浑,其中,尤其以唐代时李靖对其打击最大。吐谷浑单于伏允逃亡中,被部下所杀。后来,吐蕃崛起,灭掉吐谷浑,于是吐蕃遂和唐军正面交锋。
3,由河湟谷地经扁都口通往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的重要通道
由中原通往河西走廊以通西域,除了由兰州溯庄浪河谷越乌鞘岭这条主干道外,还有一条由湟河谷道到河西走廊的支线,这条支线的路线为由兰州西行,溯湟河而上,在西宁转入宝库河谷而到大通,然后翻越达坂山而到处于大通河谷的门源县,再经大斗拔谷,出扁都口而到民乐、张掖。这条路中,尤其以由大斗拔谷横穿祁连山的这段最为著名。这条道路自隋炀帝伐吐谷浑后,便名燥于世。
经扁都口的丝绸之路支线
在隋代时,隋王朝在经过隋文帝杨坚励精图治后,已经非常的强大,自隋炀帝杨广继位后,遂想经营西域。于是隋炀帝便派裴炬前往河西走廊,经略西域。由于吐谷浑盘踞于青海,对河西走廊造成威胁,于是隋炀帝便开始谋划征讨吐谷浑。公元608年,隋军对吐谷浑发动袭击,大败吐谷浑,公元609年,隋炀帝御驾亲征,出临津关(今甘肃循化),至西平郡(今西宁),命令刘权率军追击步萨钵可汗至青海,乘胜攻吐谷浑首都伏俟城(今共和县石乃亥乡铁卜加村附近)。
湟河谷地北部的地形
隋炀帝亲率军追击步萨钵可汗,入长宁谷(今宝库河谷长宁镇一带),越星岭(今宝库乡一带),经琵琶峡(今青石咀镇南),至浩川(今门源大通河谷一带),步萨钵可汗退保覆袁川(今黑河上游河谷峨堡镇,阿柔乡一带)。
隋炀帝令元寿南屯金山(今托来山),段文振北屯雪山(今祁连山),杨义臣东屯琵琶峡(今青石咀镇南),张寿西屯泥岭(在今大通河上游),将步萨钵可汗四面包围。但步萨钵可汗“金蝉脱壳”,派人假冒其名,率众退守车我真山(今托来山)以欺骗隋军,本人则率数十骑逃出。隋军随后发动进攻,大破吐谷浑。
扁都口南部的地形
隋炀帝便率大军,沿大斗拔谷,出扁都口,北上河西走廊,到达燕支山(山丹北部),大会西域各国的使者。此时,裴矩让这些使者佩戴金玉,身着锦衣,焚香奏乐,歌舞喧噪,非常的豪华,塔里木盆地南北边缘的绿洲国家纷纷归顺。在大会西域各国使者后,隋炀帝沿原路返回,然经大斗拔谷时,遇到了一场罕见的雪灾。时值酷暑六月,天上却下起了大雪,寒风刺骨。隋炀帝此行极其的惨烈,据《隋书·卷三·炀帝上》记载:“经大斗拔谷,山路隘险,鱼贯而出。风霰晦冥,与从官相失,士卒冻死者太半。”
但是,隋军虽大败吐谷浑,却没能完全歼灭吐谷浑。在隋军收兵返回后,吐谷浑便去而复返。据《隋书》记载,隋炀帝不久就派伏顺去管理吐谷浑故土,但伏顺才到西平(今西宁),就不能前进,不得不返回了。
综述
湟河谷地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价值,其为中原通往青藏高原的必经之地,也是青藏高原通往陇右、关中的咽喉。在唐代时,唐和吐蕃争霸,湟河谷地在双方之间数度易手,尤其在天宝八年,唐军甚至不惜以数万人的伤亡来攻取一个只有数百人防御的石堡城,以控制湟河谷地,由此可见其重要性。湟河谷地除了可通往青藏高原外,还可往西北经青海湖,柴达木盆地而通往南疆塔里木盆地,在历史上,这条通道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线,也即著名的青海道,或者吐谷浑道。此外,还可由湟河谷地经大斗拔谷越祁连山,出扁都口,入河西走廊,这条路线虽然没有经庄浪河谷越乌鞘岭而到河西走廊的便捷,但也是丝绸之路重要的支线,隋炀帝伐吐谷浑时,就曾由此路到河西走廊。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