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今日视点】青藏高原变暖变湿,青海发生了哪些变化?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气候总在变化的道路上,却给人类社会带来深远的影响。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引起科学家的广泛关注,除其自身变化的敏感性外,更重要的是其会对高原和周边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
那么,身处高原的我们,曾在哪里感觉过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在我们的眼中气候变化是以何种形式出现?而我们为应对气候变化又做了哪些思考?
母亲河从化隆穿城而过,这是一座绿色从黄河岸边走来的城市。摄影:樊永涛
干旱、寒冷是青藏高原留给人们的普遍印象。但科学研究表明,地处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正出现变暖变湿的新趋势。
变暖意味着气温升高,变湿则意味着降水增加。近年来,住在高原上的青海人真切地感受到青海的环境和气候正在悄然发生着一些变化:
夏季的西宁南北山更绿了,下雨时节像极了烟雨朦胧的江南;湛蓝的青海湖越来越大了,千亩油菜花环湖开放像一幅幅水彩画;牧场上的牧草更丰美了,三江源头美不胜收的千湖美景再现;昔日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星星点点的绿慢慢成片成片生长……
藏羚羊在可可西里地区活动。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21世纪后青海呈升温趋势,各地进入多雨期
在格尔木工作的崔涛家住西宁,长期往返两地,十年间,他明显感觉到这一路的风景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路边都是光秃秃的,没有一点绿意,现在随着小气候的变化,路边的绿色正逐年增加,一路上还能遇上几场小雨,这在以前是很少见的。”
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智青松多镇的牧民才仁,看着自己栽种的树苗一个个都发芽了,不禁感慨这几年的气候还真是给力。才仁说:“这几年久治雨水特别多,栽种的树苗人工浇水次数明显减少了,但树苗的成活率却比往年高了。”
干旱少雨的柴达木盆地和海拔3600多米的三江源地区降水增多,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气候变化,这些变化也一一被青海省气象局气候中心详细地记录了下来:
从1961年到2019年,青海省年平均气温2.2℃ ,总体呈升高趋势,升温率每十年增加0.38℃。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增温幅度较大,与1961年至2000年平均值相比,2001年至2019年年平均气温升高1.3℃。各地呈一致的升温趋势,青海西北部升温幅度较大,青海东南部升温幅度相对较小。
从1961年到2019年,青海省年平均降水量为372.2毫米,呈增加趋势,增幅为每十年9.2毫米,在2018年达到近60年降水量最多值,为484.2毫米。从年际变化来看,20世纪60年代初期至80年代末期年平均降水量波动幅度较大,90年代降水量偏少,为少雨期,进入21世纪为多雨期。从空间分布上看,柴达木盆地东部、三江源大部分地区及祁连山区年降水量增加趋势明显,其中乌兰降水量增幅最大,每十年增加26.4毫米。
“根据目前记录的气象要素分析来看,气温升高和降水增多都是我省气候发生变化的一个‘信号’,这是我省气候变湿变暖的一个新趋势。”青海省气候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李红梅说。
“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全球正在经历以气温升高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过程。青藏高原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表现出了更高的升温率,其升温率约是全球同期平均升温率的两倍。青海是青藏高原其他省区当中升温率最高的,其中柴达木盆地升温尤为明显,升温变率每十年增加0.49℃。”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正研级高工、青海省生态气象中心主任周秉荣介绍。
西宁降雨量过去仅为平均1天1毫米,到2020年一天城区最大降水达77.5毫米
在生态系统中,气候变化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青藏高原作为地球“第三极”,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降水和气温作为影响高原地区自然生态系统最活跃、最直接的气候因子,对生态环境具有显著影响。
青海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从有气象要素记录开始,科学家就对高原气候变化展开了大量研究。
“中国对气象要素进行大范围观测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目前观测时间还比较短,只能看到气象要素的一些变化,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我省年平均降水量增多、年平均气温增加是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一种响应。”青海省气象台副台长、首席预报专家、高级工程师王振海说。
身处青藏高原的青海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之一,对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响应也更明显。如在三江源地区,从1961年到2018年,三江源地区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升高0.34℃,升温幅度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2020年8月29日,西宁市遭遇历史上少见的强降水天气,根据西宁市气象局监测,截至29日13时,西宁市城区最大降水出现在城北区,达到77.5毫米。“历史气象资料显示西宁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65毫米,平均1天1毫米,但这天相当于一天下了77天的雨。降水增多、降水强度大且平均、出现降水极端事件等,这些都是气候变化敏感区对全球变暖的响应表现。”王振海说。
“气温的升高、降水时空分布的不均导致极端气候事件增加的概率大大提高,青海地区暴雨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增多,今后我省暴雨、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概率可能会增加。”周秉荣说。
普氏原羚在青海湖环湖地区活动。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越来越多的鸟类栖息在海西可鲁克湖-托素湖自然保护区。摄影:李庆玲
气候变化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带来机遇和挑战
青海,是三江之源,被誉为“中华水塔”。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气候及生态环境变化如同一把“双刃剑”,对青海、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都十分深远。
去年10月,我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北山林场山区海拔3900米处拍摄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的活动影像。今年1月14日,央视《新闻联播》栏目报道了我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托素湖出现几千只赤嘴潜鸭栖息越冬的壮观场面。专家表明,这些迹象不仅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佐证,也体现了青海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据了解,2019年末,全省自然保护区有11个,面积达21.78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7.3% ,比2015年提高1个百分点。湿地面积814.36万公顷,居全国首位。2017年全省绿色发展指数居全国第14位,较2016年排名前移11位。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逐年提高,由2015年的80.9%提高到2019年的96.1%。
近年来,青海牢牢把握“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这一省情定位,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全省水环境、大气环境、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据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生态气象服务中心遥感监测室气象工程师祝存兄介绍,自2009年以来,我省三江源地区大于50平方公里的湖泊群面积呈增加趋势,柴达木盆地湖泊面积呈现波动增加趋势,作为中国最大的内陆高原咸水湖的青海湖也在不断扩大水体面积。
据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遥感监测显示,2020年9月下旬,青海湖水体面积为4588.81平方公里,较去年同期增大59.51平方公里,较2001年至2019年同期平均增大232.92平方公里,其水体面积为2001年遥感监测以来的最大。
近年来,随着青藏高原降水不断增加和气温持续上升,我省区域气候条件有所改善,气候舒适度有所提升,水资源量总量有所增加,径流量和湖泊面积会有所增大,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会向好发展,一些脆弱敏感区域的生态退化趋势也会有所遏制,农作物适宜种植面积会有所扩展,农业气候资源会有所优化,气候分布格局有可能会发生某些小幅调整。
同时,高原气候变暖变湿也给我省社会经济发展各领域带来了新挑战。随着青藏高原暖湿化趋势的持续,气候极端化会加剧,各类气象灾害会普遍增加,天气气候的无常性和突发性会更显著;降水将更加集中,会出现旱涝灾害并发和并增的局面,也容易出现旱涝急转;气候变暖还会使某些作物的种植适应性变差,部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有所下降;高山地区冰川和积雪融化加快,造成固体水资源锐减。
“目前我省生态环境在多方共同作用下生态趋好,我们应抓住国家政策,利用当前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一些有利条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推动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不断迈上新台阶。同时,我们应加强气候观测系统建设,加强具有高原特色的冬季雪灾、春季干旱、汛期洪涝等专题气候趋势的监测预测工作,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的准确性,大力提升极端气候灾害的监测能力和水平。加强基础性研究,通过对生态系统机理机制变化观测来预测未来生态会向什么方向发展。”周秉荣说。(作者:李庆玲 叶文娟)
【采访手记】辩证科学应对气候变化
什么是气候变化?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气候变化被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
气候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它就像光一样无处不在。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0)》中指出,2019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约1.1℃,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第二暖年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个连续10年都比前一个10年更暖。2019年,亚洲陆地表面平均气温为20世纪初以来的第二高值。1951年至2019年,中国年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24℃,升温速率明显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1961年至2019年,中国平均年降水量呈微弱的增加趋势,平均年降水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极端强降水事件呈增多趋势,暴雨日数明显增多。中国各区域降水量变化趋势差异明显,青藏地区降水呈显著增多趋势;西南地区降水呈减少趋势。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除了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世界还经历了美国加州和澳大利亚的山火、加勒比海的5级风暴、东南亚的洪水等等“黑天鹅”或是“灰犀牛”事件,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开始意识到气候变化的严峻性,人们对气候问题的讨论也日益广泛而深入。
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处在这一区域的人们又该如何应对这一变暖变湿的气候变化趋势呢?答案是:看到气候变化的机遇和挑战,辩证、科学地应对。
目前,青藏高原气候暖湿化问题还有许多未解之谜。比如说,未来气候暖湿化趋势会持续多长时间,会波及多大范围等等,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再以深化认识来指导实践。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增强机遇意识、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坚持辩证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作者:李庆玲)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