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西行百科 > 

镜头下的唐蕃古道:记录千年藏汉文化融合

作者: 时间:2021-06-30 12:17:56 浏览量:

【欧洲时报网】10月13日下午,记者随“澜湄万里行”中外媒体记者团从玉树结古镇出发,驱车30公里来到通天河南岸的勒巴沟。沟内山势陡峻,野花点点,清澈的小溪如诗般流淌,宛若仙境。不过最引人注目的是在道路两旁摆放的嘛呢石。“嘛呢”二字源于梵文佛经《六字真言经》,刻有“嘛呢”的石头则被称为“嘛呢石”。相传,公园641年文成公主进藏时,在青海玉树康巴藏区已有汉、藏、梵三种文字的石刻,距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

镜头下的唐蕃古道:记录千年藏汉文化融合

图为勒巴沟清泉内的“水嘛呢”,藏族民众信仰水每流过一次,其功德就相当于念诵了一次经文。(图片来源:本文图片均由欧洲时报特约记者刘望山 摄)

镜头下的唐蕃古道:记录千年藏汉文化融合

勒巴沟山体上雕刻有许多六字真言或经文,当地人称之为“山嘛呢”。相传文成公主进藏时曾穿过这条沟,并命人在沟内刻下佛教岩画。目前,沟中几乎所有石头上都刻有六字真言或经文,以表达对公主的敬仰,并寄托祝福、祈祷吉祥。

镜头下的唐蕃古道:记录千年藏汉文化融合

图为勒巴沟道路旁摆放的嘛呢石。

镜头下的唐蕃古道:记录千年藏汉文化融合

图为摩崖石刻《礼佛图》,展现着公元七世纪中叶唐蕃联姻以及经历千年的藏传佛教文化。

据介绍,经幡是一种用棉布、麻纱、丝绸等材料制成的长方形彩旗,共有蓝、白、红、绿、黄五种颜色,分别象征天空、祥云、火焰、江河和大地。五彩经幡在藏区随处可见地挂在山顶山口、江畔河边、道旁以及寺庙等各处被认为灵气的地方。经幡上印有佛经,在信奉藏传佛教的人们看来,随风而舞的经幡飘动一下,就是诵经一次。

镜头下的唐蕃古道:记录千年藏汉文化融合

勒巴沟附近悬挂的经幡在风中刷刷作响。

相传,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在扎陵湖边会面之后,一路上翻过雄伟的巴颜喀拉山,跨过通天河,来到玉树境内的贝纳沟。据说,贝纳沟是文成公主远嫁吐蕃途中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她命随行的工匠在岩壁上雕刻了9尊佛像和佛塔、经文等。公元710年,金城公主赴藏时见文成公主雕刻的佛像受到风雨侵蚀,便派人修建佛典并将佛像加工细刻,当地民众称之为“文成公主庙”。这座佛堂记录了藏汉友谊,至今仍然保存完好。

镜头下的唐蕃古道:记录千年藏汉文化融合

图为文成公主庙附近的嘛呢石碓。

镜头下的唐蕃古道:记录千年藏汉文化融合

镜头下的唐蕃古道:记录千年藏汉文化融合

镜头下的唐蕃古道:记录千年藏汉文化融合

文成公主庙紧贴百丈悬崖,屋顶金光闪闪,周围的岩壁和石头上刻着数不清的经文。这座3层藏式平顶建筑虽然不大,但从天井仰望,庙宇却显得雄伟壮观。庙堂正上方的岩壁下,有9尊巨幅浮雕佛像,这边是当年文成公主雕凿遗留下的古迹。正中高约7.3米的主佛像,头戴朝冠,身着唐代盛装,显得神态端庄稳重。这些古迹已经经历了1300多年的变迁,但仍彰显着唐代雕刻的高超技艺。

镜头下的唐蕃古道:记录千年藏汉文化融合

图为文成公主庙东侧的文成公主纪念馆,是玉树灾后重建十大重点工程之一。馆内以彩绘形式展现了文成公主进藏过程。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