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西行百科 > 

三江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乐园

作者: 时间:2021-10-17 11:14:45 浏览量:

三江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乐园

巍峨绵延的祁连山脉。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三江源,一片旷古高远的土地,如果你能用心感知,就会发现这是一片人间净土,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乐园。

行走在三江源腹地,我们时常会被目光所及的一幅幅壮阔美景震撼。这里,山势雄伟,湖光粼粼,草原碧绿;这里,野生动物悠闲漫步,是名副其实的动物王国;这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新典范。

三江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乐园

棕头鸥。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2016年,青海启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开启了美丽中国青海建设的新征程。 2018年底,青海启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成为全国首个也是唯一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

围绕守护好自然生态、保育好自然资源、维护好生物多样性的要求,青海迈上了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新路子,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新高地。

三江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乐园

悠闲吃草的野驴。祁国彪 摄

科普湿地知识守护好自然生态

发源于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赛尔龙乡尕克村的洮河是黄河上游第二大支流,黄河来水量最大的支流,也是河南县境内唯一的不冻河。

洮河从河南县流出,曲折东流入甘肃境内,流经碌曲、临潭、卓尼、岷县、临洮,于永靖县注入黄河刘家峡水库。保护好洮河上游,意义重大,尤其是对于下游的甘肃中部干旱地区而言。

基于洮河生态地位的重要性,2013年,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启动试点,立足于湿地公园的自身优势和特点,打造了一个集湿地保护、湿地科普宣教及有机畜牧业为一体的湿地公园。

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试点之初,河南县就与青海大学建立了“校地合作”关系,学校组建了由草业科学、生态学、植物学、动物学等专业技术人员构成的科研团队,设置监测样点和样带,开展水环境、气象因子、植物、鸟类、土壤等方面的监测工作和湿地修复技术研究工作。

随着国家湿地公园的试点,尕克村牧民斗格加成了一名生态管护员,守护好洮河源自然生态成为了斗格加的职责使命。生态管护工作对于斗格加来说再熟悉不过,因为多少年来,从祖辈父辈再到他,一直守护着属于他们的“母亲河”。

除了日常巡护,斗格加和其他管护员还有另外一项职责,现身说法当“老师”。 2016起,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所在地赛尔龙乡完小,建立湿地自然学校,生态管护员和学校联合开展青少年生态实践课,让学生系统认识常见的湿地动植物、感悟保护湿地环境的重要性,从小就树立守护自然生态的思想意识。如今,生态实践课已经普及到河南县各个学校。

河南县为引导更多群众树立守护自然生态的意识,县博物馆设置了“青海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科普宣教展示区”,以沙盘模型、标本、图片等形式展现湿地公园的地形地貌、湿地类型、动植物资源多样性,每周二、五对外开放,供群众免费参观。

呵护江河源头保育好自然资源

蔚蓝的天空下,草原上绿草茵茵,盛开的小野花点缀着草原,上百处清泉分布在草原各处,喷涌翻滚,汩汩有声。这里就是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麻多乡郭洋村,母亲河的源头,海拔4650米的约古宗列曲。

距离约古宗列曲三公里是郭洋村牧民求中的家,他家也被称之为“黄河第一家” “黄河第一哨”。

对于世代居住在此的求中一家而言,约古宗列曲是一家人和牛羊的饮用水源,黄河源头肥沃的草场为牛羊提供食物。

从求中家院子中远眺,三公里处的约古宗列曲触目可及。短短三公里内,摆放的垃圾桶不下十个,这些垃圾桶是用废弃的汽油桶做成的,方便游客放置垃圾。

“这些年,到黄河源头的游客越来越多,为了垃圾不落地,进入源头的3公里区域内,放置了这些垃圾桶。”看着群山环绕的约古宗列,格求说,不忍看到这一方净土被破坏。

2017年时,格求在约古宗列曲附近捡拾垃圾,远远望见狼群攻击一对藏野驴母子,等到格求赶到时,藏野驴母亲已经被狼群咬死,只剩下出生还不到半个月的小藏野驴,格求将小藏野驴带回家,每日精心喂养,外出捡垃圾时还会将藏野驴带在身旁。

半年后,格求将藏野驴放归草原,那时候格求心中是不忍的,也是难舍的,但格求明白,草原才是藏野驴的家, “藏野驴有自己的家园,也有自己的同伴,虽然我们相处得很好,甚至有了一份特殊的感情,但我明白,只有回归草原,回归族群,藏野驴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家。”

黄河第一家牧民守护黄河源,守护的动力不仅是与黄河源相依相偎的生存关系,更来自于对大自然的敬畏,敬畏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每一个生灵……

其实,不仅仅是求中一家,在三江源,有着丰富无比的自然资源,这些自然资源分布在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遗产地、自然公园等广袤区域,这些自然资源是青海最为丰厚的家底,守护好这些自然资源,是每一个人的应尽的职责使命,正如求中一家。

三江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乐园

翻山越岭。张多钧 摄

保护野生动物维护好生物多样性

野生动物是自然保护地内重要的构成元素,自然保护地因野生动物而灵动。

2019年初的青南雪灾,野生动物因觅食困难,出现大面积死亡。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扎青乡地青村的生态管护员公巴白玛看到倒在雪地中的野生动物尸体,心痛不已。于是将自家牲畜的饲草料,背到山上,喂养野生动物。

一天清晨,公巴白玛父子三人一如往日,背着饲草料,踩着淹没膝盖的积雪,去往山里为野生动物投放饲草料。在饲草料投放点,公巴白玛发现一只体弱的小岩羊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看着两眼泪水的小岩羊,大家合力将其救出,公巴白玛小心地把小岩羊裹在藏袍中抱回了家。

对于公巴白玛来说,这已不是第一次解救野生动物。一进家,他先让妻子用被子裹住小岩羊,自己赶忙拿来氨基酸、葡萄糖,用针管一点一点地喂。

就在解救小岩羊后第三天的巡山途中,公巴白玛再次将一只受伤的岩羊带回了家。之后巡护的过程中,公巴白玛又救助了一只被冻伤、奄奄一息的白唇鹿。

在公巴白玛心里,小鹿和两只岩羊已经是家里的一分子了。为了让它们更好地恢复身体,公巴白玛把儿子的卧室腾出来让它们住。

对于公巴白玛来说,救助野生动物既是作为生态管护员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爱的坚守。

其实,对于广袤的三江源而言,各类野生动物才是这片土地上的主人,牧人们将野生动物视为自己的伙伴,呵护野生动物繁衍生息,维护这片土地的生物多样性。

曲麻莱县曲麻河乡措池村,野牦牛闯进牧民草场,与家畜争草,甚至临走时还会“拐走”牧民自家的牦牛,牧民对此淡然处之, “野牦牛和家牦牛最终还会回到这片草场。”

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黄河乡生态管护员,自发组织为大鵟、黑颈鹤等鸟类搭窝,救助受伤的斑头雁回家,对于此事的初衷, “有了这些鸟类,我们的草原才会更好。”

杂多县昂赛乡年都村,雪豹咬死了阿扎家十几头牦牛,但是遇上受伤的雪豹时,阿扎似乎忘记了自家的损失,依然选择出手救助, “我已经将雪豹当成了我的‘家人’。”

如今的三江源,救助野生动物的故事已经屡见不鲜。

记者手记: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

从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之后,每年几乎都会去三江源国家公园所在区域采访,少则两次,多则四五次,如果一年不去几次,总感觉心中空落落的,或许已经与三江源结下了不解之缘。

不论何时去三江源,去多少次三江源,你都会发现,这片广袤无垠的江源,是野生动物的天堂:藏野驴悠然漫步、藏羚羊呼啸疾驰、黑颈鹤引颈长鸣……草原退化得到遏制,呈现出郁郁葱葱的绿意,湿地生态环境不断好转。

除了眼睛能看到的变化,让我们深有体会的是保护好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江源牧民的自觉行动,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这既是青海作为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自觉担当,更是青海构建自然保护地新体系的时代需要。

适应时代发展大潮,按照青海省情定位,2018年底,青海启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青海成为全国首个也是唯一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加快构建自然保护地新体系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

我们要进一步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全面把握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六项重要原则,切实担负起保护“中华水塔”、当好地球卫士的重大责任,以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保护为基础,以实现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为目标,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新体系。

我们要把加快构建自然保护地新体系作为落实“三个最大”的实现路径,不断深化思想认识,深入探寻生态价值、生态责任和生态潜力的内在逻辑,在全省范围内建立起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将良好生态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优势,不断实现生态价值的保值升值,在重塑生态价值、履行生态责任、挖掘生态潜力的具体行动中,交出一份展现生态文明建设新作为的时代答卷,探索形成具有青海高原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管理新路子,为全国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探索路子,积累经验。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