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是资源和财富
是我们的宝藏
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青海湖仙女湾,实地察看青海湖环境综合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他指出,我之前去看了三江源、祁连山,这一次专门来看看青海湖。青海在生态文明方面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分量很重。要把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好、生态资源保护好,把国家生态战略落实好、国家公园建设好。生态是资源和财富,是我们的宝藏。
现在让我们跟随2021年生态环境观察员葛玉修的镜头,看看青海到底有多美!
2021年六五环境日当天,有着48年党龄的老党员葛玉修被生态环境部聘为生态环境观察员。
他曾是一名军人,退伍后成为金融行业的一员。因为热爱摄影,他走遍了青海的山山水水。多年来,葛玉修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精力和金钱都投入到摄影创作,用20多万张野生动物照片记录了青海生态环境的变化。
野生小狐狸
一次偶然的拍摄中,葛玉修接触到我国特有的物种——普氏原羚。
“7只褐黄色的动物排成一线在草原上跳跃着狂奔,美极了。”葛玉修回忆说。他抓拍的这组照片,填补了普氏原羚图片的空白。
葛玉修拍摄的第一张普氏原羚照片
20世纪90年代,普氏原羚先后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皮书列为濒危级动物,当时仅存300余只。
为了拍摄到普氏原羚更为珍贵的图片,葛玉修经常穿梭在青藏高原广袤的无人区,风餐露宿,挨饿受冻;曾遇到过野狼群威胁,侥幸“狼口脱险”;还陷入过海拔4000多米荒无人烟的沼泽地,掉进过零下20摄氏度的冰窟窿,身陷绝境,欲哭无泪……
专家说他拍摄到的照片,是目前国内关于普氏原羚质量最高的第一手视觉资料。
正因为对普氏原羚的感情越来越深,葛玉修总觉得作为中国独有的羚羊物种,应该拥有一个很中国的名字。“经请教专家、朋友建议给其增加个中文名字‘中华对角羚’。”葛玉修说。让葛玉修想不到的是,他的倡议得到了众多人的响应,很多人认为这是“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体现,如今“中华对角羚”的名字越叫越响,也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所认可。这也让葛玉修有了“中华对角羚之父”的称号。
葛玉修的镜头下可不仅有中华对角羚。
藏野驴
为了追踪青藏高原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变化,他先后200余次赴距西宁200公里的青海湖,25次进三江源、15次到可可西里无人区,历尽千辛万苦,拍摄了20余万幅珍贵的野生动物及生态图片,撰写了150余篇反映野生动物及生存环境的文章。
葛玉修多次呼吁将黑颈鹤定为国鸟
因为对青海的热爱和对环保事业贡献,诸多赋予葛玉修的荣誉也纷至沓来。“北京奥运火炬手”“感动青海人物”“绿色中国年度人物”“斯巴鲁生态保护奖”“中华宝钢环境奖”“2019中国百名最美环保志愿者”……
葛玉修说自己最幸福的事就是无意间成为青海环境变化的见证人。“20世纪70年代,西宁的南北两山光秃秃的,没有什么树木,更没有什么鸟兽。青海湖周边没有太多的野生动物,青海湖的湟鱼数量也在减少,甚至仅有3000吨。”葛玉修说。
棕头鸥
如今,在青海省委、省政府的重视下,青海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的保护力度,采取坚决措施,封湖育鱼,不仅南北两山绿树成荫、郁郁葱葱,环颈雉、野兔时常出现,青海湖的湟鱼已经达到了现在的10.4万吨。
鸬鹚
渔鸱
如今,仅冬天在青海湖栖息的大天鹅,也在夏天出现了。葛玉修就曾在青海湖拍摄到一对大天鹅带着小天鹅游弋的图片。
大天鹅
青海湖裸鲤
更让他高兴的是,中华对角羚在2020年已经增长到到2700多只,甚至在公路上就能看到它们漂亮的身影。“所有这些都说明生态环境的明显好转。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习近平总书记期望的‘一江清水向东流’的目标正在实现。”葛玉修说。
对于刚刚当选的生态环境观察员,葛玉修说,这是荣誉更是一份责任。 “一方面要继续传递生态环保的理念,作绿色生活方式的倡导者,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投入到环保事业当中去,让天更蓝、水更清,鸟儿自由飞翔;同时我也会继续用镜头记录生态环境带来的美好变化,讲好美丽中国的故事。”
葛玉修和中华对角羚
小镜头,大生态,大责任,大人生。
如今,葛玉修虽已68岁,但仍未停止脚步,继续奔波在青藏高原、“三江源头”,继续用镜头记录着他对祖国这片热土的无限爱恋……
来源:人民政协报
记者:王菡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